崇俭戒奢小故事:
汉文帝“露台惜费”
明代张居正著《帝鉴图说》载,汉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他先召集工匠们计算工程费用,大约需要一百两黄金。汉文帝说:“一百两黄金是中等民户十家的产业所值,我承继着先帝的宫室,经常害怕自己无德行而辱没了先帝的英灵,为什么还要修这座露台呢!”随即放弃了这一计划。汉文帝一生俭朴,临死前要求对自己薄葬,史载其“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汉文帝死后,依山为陵,送葬仪式和陪葬品都较其他皇帝简朴。所以,长安民间有“天葬汉文帝”的传说。汉文帝的节俭也奠定了后来“文景之治”的基础。
“焚裘示俭”与“留衲戒奢”
晋代史书记载,晋武帝时,太医司马程据献了一件野鸡毛织成的裘衣,而武帝却命令将它在殿前烧掉,并宣告朝野,从今以后,不许贡献新奇技艺做成的怪异服装。无独有偶,南朝宋代史书也记载了与衣服有关的轶事:宋高祖刘裕微贱时,曾常穿一件补丁衫袄去新洲砍伐芦荻,那衣服是妻子亲手做的,到他做了皇帝之后,便将这件衣服交给长女会稽公主:“后代若有骄横奢侈不节俭的,就把这件衣服拿给他看。”这一焚一留,异曲同工。
唐玄宗刚即位曾号令戒奢
唐史书记载,唐玄宗即位后,因为社会习俗奢侈浪费,便下命令——有关衙门销毁金银制造的玩赏器物,作为国家军需之用;将珍珠玉石精美华丽的丝织品集中到大殿前,烧掉;皇后与妃子以下,不许穿用珠玉锦绣;全国不许再采买珍珠美玉和织造锦绣等物;撤销长安和洛阳的织锦坊等等。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创造了唐朝开元天宝盛世。只可惜,后来他逐渐放弃了初期节俭勤政的作风,沉湎于酒色和歌舞升平,生活奢侈,国家由盛而衰。可见对于戒奢,一要明白,二要坚持。这正应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宋相国寇准罢宴
北宋淳化年间,青年时代的寇准,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被提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太宗又为寇准主婚,让皇姨宋娥与之成亲。新婚期间,日日酒宴、夜夜歌舞。一天,门官领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是寇准的舅舅赵午,他坐下便大哭起来。寇准忙问缘由,舅舅说:“牛娃,进了相府见你这般富贵,又听你手下人说天天如此,就想起可怜的老姐了。她一辈子受苦受难, 没过一天好日子!”寇准听舅舅说起母亲,慌忙跪倒说:“都是甥儿不好。”舅舅说:“你现在天天作乐、夜夜宴饮。你娘受过的苦难,你不是早忘光了吗?”寇准忙给舅舅叩了三个头,说:“舅父指教,甥儿得益不浅,母亲弃世时,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两全,是甥儿终生憾事。不过,母亲的苦楚,甥儿实不敢忘。甥儿今为国家大臣,誓以上报宋王,下抚黎民。”说罢,忙和宋娥劝舅舅入席用饭。舅舅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不入席说:“你在京城里吃得这么好,可知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不收,一斗米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想到这,我怎么能吃下这样好的饭呢?”寇准听舅舅一说,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急忙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时,他将故里旱情如实上奏,并请旨回陕西督赈和巡察民情。他回陕西后,为家乡办了很多好事,还把关中的赋税免征三年。
司马光教子俭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生活俭朴,为人稳重踏实,曾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为了使儿子认识到俭朴的重要性,他写了《训俭示康》的家书,开篇就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告诫儿子的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由于司马光教子有方,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了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世。
朱元璋捣毁镂金床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载,明太祖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在陈的宫室见到镂金床,说:“此与孟昶七宝尿器何异?”即命毁之。侍臣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元璋当即纠正说:“既富岂可骄?既贵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宏俭约、戒奢欲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乎?其致亡也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可见,刚夺取政权的朱元璋脑瓜是十分清醒的。
崇俭戒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名言“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都告诫我们节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古人的崇俭戒奢美德对当今之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