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526#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而不为 善恶无所谓大小 弃恶扬善坚持到底你就做到了善
TOP
527#

我们应该做有良心、有良知之人,拥有了它才会使自己过得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应该懂得知恩图报,学会报答给予自己爱的人。培养良知应该从培养一颗高尚的心灵开始,让自己有一颗善良之心,一颗仁义之心。
TOP
528#

俗话说,做人要有自己的良知,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那么到底什么是良知呢?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良知表现在我们在做了错事的时候心里会感到不安。因此我们要具有自己的良知,日常所做的行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认真践行。
TOP
529#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先天所附的能力与知识,“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但从孟子的论证看,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指一种内生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不是出于交情和声誉等名利关系考虑而产生的,而是发端于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明确地把良知提高到心之体和世界本源的地位,还是后来的事情,只不过在孟子那里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倾向。人心和天地之心是相通的,天道和人道的本质都是诚。因而不需外铄,只要反求诸己,就可以发现天地万物和人共同的本心,把自己的善的本性发挥出来,率性尽心,人皆可为尧舜。在宋明理学中,良知良能不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归结为天或天理。朱熹认为“本然之善心,即仁义之心也。”,强调人心需要由天理指导,人心要服从道心,以天理指导人心,进一步发挥程颢“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王阳明主张心是主宰,把天理归结为良知,人面临伦理决断的处境总是具体和复杂的,有时没有先前的准则可参考,有时各种各样的理据交织在一起,似乎每条理据都能成立,但从它们引申出的结论又互相冲突,这时唯凭良知来决断。
TOP
530#

“致良知”可称得上阳明思想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他在晚年明确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阳明所讲的致良知并非是多么高大上的行为,而是与现实个人密切相关。阳明回应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时说:“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每一个人,无论身份都有其相应的切实的致知方法,“简单直捷,圣学无疑”。
TOP
531#

良知,原是孟子提出,王阳明赋予更多意思,良知是最高的精神本体,也是植根心中的天理,更是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意识。
如何培育良知?我想良心的形成始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诲,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一言一行,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孩子向善,而当孩子犯错时,应让孩子知晓善恶,分辨是非,而不是一味责罚,让他真正明白道德规范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孩子心智成熟后,自己也应时常躬身反省,静坐省察,通过道德实践来汲取经验规范行为,由此方能培育良知,成才成贤。
TOP
532#

       朱熹曾言:“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反观现代,有太多人丢失了良知。留学日本的江歌为帮助刘暖曦摆脱前男友的纠缠,身陷囹圄,被连砍数刀因失血过多而殒命,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刘暖曦为自保将江歌反锁在门外,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通过网络对江歌母亲发表过激言论,进一步加重了对他人的伤害。这种恶劣行为违背了社会良知,有违常理人情与公序良俗,给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幸而青岛城阳区人民法院秉持社会道德底线,对此做出惩处,打击了违背社会良知的恶行,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树立了标杆。
       可是无论如何赔偿,鲜活的生命再也回不到人间,白发的母亲再也见不到善良的女儿。这告诉我们:善良需带有锋芒,结交朋友要辨别人品。不要让自己的善良成为别人伤害自己的利刃,东郭先生与狼的悲剧切莫再次上演。
TOP
533#

朱熹曾言:“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反观现代,有太多人丢失了良知,不知良知为何物。留学日本的江歌为帮助好朋友刘暖曦摆脱前男友的纠缠,身陷囹圄,被刘暖曦前男友连砍数刀,因失血过多而殒命,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江歌对同在日本留学的好朋友伸以援手,帮助刘暖曦应对危机,置自己生命于不顾,彰显了人间大义。而刘暖曦为自保将江歌反锁在门外,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通过网络对江歌母亲发表过激言论,进一步加重了对江歌母亲的伤害。这种恶劣行为违背了社会良知,有违常理人情与公序良俗,给江歌母亲带来深重伤害并对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幸而青岛城阳区人民法院秉持社会道德底线,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己任,严格判案,对此种行为做出惩处。
可是无论如何赔偿,鲜活的生命再也回不到人间,白发的母亲再也见不到善良的女儿。这警戒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加以珍重。我们的善良也需带有锋芒,结交朋友时要辨别人品。不要让自己的善良成为别人伤害自己的利刃,切莫再上演东郭先生与狼的悲剧了。
TOP
534#

致良知是阳明先生心学的要旨,王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学生深以为然。良知就是人的本心,培养良知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规正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的价值。学生早年去了解王学之时,内心极为震撼,阳明先生本为一介书生,却在龙场悟道之后,斗宦官、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战无不胜,似乎什么问题在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其一人如此也就罢了,而阳明先生之后,众多王门弟子也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明代的社会,做出了许多惊人的壮举,这就不免令人陷入深思——为什么心学有如此大的力量?学生认为,这一切都在于“致良知”。“良知”一词最早出于《孟子》,孟子说: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良知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但人在社会所遭遇的各种不善之事难免使得本心蒙昧,这就需要我们去摒除各种不善的因素,找寻到“良知”,并不断地磨砺、升化,最终实现以良知为里、以行动为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便可无往而不胜,走上成贤成圣的道路。《千字文》中讲: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学生认为这“景行”“克念”,更多地也就是一种致良知之法,惟有此,方可如圣贤般,实现一种大我的生命价值。同时,既然阳明先生自己找寻到了良知,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那么其他人也就一定可以,所以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也就有了“致人良知”的另一重意义,也就是为什么王阳明后来立派讲学,王门后学众多弟子成就斐然的原因所在。
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之学,对我们同样有着十分巨大的价值。学生认为,培育良知就是要找到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这个价值和意义,人生中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便有了统领,所有的事情就能达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一种状态,就不会被外物的迷雾所困扰,所有的问题便就可迎刃而解了。
TOP
535#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也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思想最简易的概括。明代大儒刘宗周在《重刻王阳明传习录序》中说: “良知之教,如日中天。昔人谓: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使三千年而后,不复生先生,又谁与取日虞渊,洗光咸池乎? ……孔孟既殁,心学不传,浸淫而为佛老荀杨之说; 虽经程朱诸大儒讲明教正不遗余力,而其后复束于训诂,转入支离,往往析心与理为二之; 求道愈难,而去道愈远,圣学遂为绝德。于是先生特本程朱之说,而求之以直接孔孟之传,曰‘致良知’,可谓良工苦心。”王阳明
自己也认为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是真正的“圣门正法眼藏”。王阳明悟得“致良知”三字也体现着王阳明心学的最终完善。王阳明曾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已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工夫。”有了“致良知”三字,王阳明感觉像是“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明确地把“致”理解为“至”,他说: “致者,至也。”也即是“到”的意思。古代圣贤苦思所得,认为需要“致良知”,并且称其为其门之“第一教义”,可见“良知”对人的重要影响,人若无良知,与花草大地何异?故良知的培育是人类教育的一项伟大工程。
TOP
536#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先天所赋的能力与知识。这可能与孟子的一个比喻有关:“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但从孟子的论证看,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指一种内生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不是出于交情和声誉等名利关系考虑而产生的,而是发端于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明确地把良知提高到心之体和世界本源的地位,还是后来的事情,只不过在孟子那里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在宋明理学中,“良知”的观念与“天理”和“万物一体”的观念相关联。这一思想是程颢在其著名短文《识仁》篇中引入的。他所使用的表达式是“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在此明确联系到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这里说的万物同体的“体”指的是天或天理。他明确指出“良能良知,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由此可见,在宋明理学中,良能良知不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归结为天或天理。
TOP
537#

人做了不对的事,内心就会不安,道德就会收到谴责,一个能取得成就的人,内心平和,不会有任何畏惧。对自然,对天命,要保持敬畏之心。
TOP
53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认为良知就是人的良心。良知是面对错事时的内心不安,是人的良善,仁爱之心。君子推行中庸之道,修身养性,立德树人。人要追寻自己的善性,做对得起良知的事。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那就是不符合仁的事,是有位良知的事。良知的培育不仅要自发进行,发觉自己本身存在的仁义礼智信,还需要后天环境的滋润。就如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好的环境让人受益一生。放到现在,  就是需要家庭和学校一起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从小认识真善美,培育良知,做对的事。
TOP
539#

做人必须要有良知,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人做了不对的事,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就会感到羞耻。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善良友好的面对周围的一切,无愧于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有的良知观。
TOP
540#

王阳明曾说:“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且是永远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
所以,一个人的良知,是天性,与《三字经》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同理,良知,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根本,讲良知,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遵循自己内心良知,不心生丝毫的私欲杂念,自然就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生命也会因此而焕发光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