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培育良知
1、 何谓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译: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
译: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2、良知发用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章)
译:所以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推行中庸之道。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宋]张载《正蒙?诚明》)
译:心能够穷尽善性,这就是“人能弘道”;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的偏失,这就是“非道弘人”。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译: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道心;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
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也。(《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译:必须使道心永远成为一身之主,人心每每听命于它,这才好啊。
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传习录》上)
译:只是要讲求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中没有私欲,纯粹是天理,是颗诚恳地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便会主动探究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便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知识。
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传习录》中)
译:心得到适宜之处,就叫做义,能够发现良知,心就得到适宜之处。所以汇集正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在瞬息万变中应对,应当行动就行动,应当停止就停止,应当生就生,应当死就死,仔细斟酌,认真做事,无非是发现良知,以求得心灵的自我满足。
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每当意念发动时,我心中的良知无不能够自己知晓。意念是善的时候,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当意念不善的时候,也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
3、良知培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译:存在于人的,难道不是仁义之心吗?人之所以丧失良心,也就像斧子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树木怎么能茂盛呢?……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成长;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消亡。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译: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此容易被事物所蒙蔽,它一旦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便被引向迷途了。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思考便有收获,不思考便一无所获。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首先发挥这个重要器官的主宰作用,就不会受其他感官的侵扰摆布了。
(删除此段: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心是人的主宰,眼睛虽然可以看,但是用眼睛去看的是心;耳朵虽然可以听,但是用耳朵去听的是心;口虽然能说,四肢虽然会动,但是用口去说、用四肢去做的是心。所以修身应当修自己的心。)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中)
译: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传习录》下)
译: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出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一盏明灯。
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五《答舒国用》)
译:君子警觉谨慎,惟恐这一光明知觉之处,有时会昏昧放纵,流于错误邪恶之中,而失去心的本体。警觉谨慎的功夫,无时不在,那么天理常存,而那光明灵觉的本体,没有亏损、遮蔽……。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传习录》下)
译: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