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


十、培育良知


1      何谓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译: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


译: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2、良知发用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章)


译:所以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推行中庸之道。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张载《正蒙?诚明》)


译:心能够穷尽善性,这就是“人能弘道”;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的偏失,这就是“非道弘人”。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译: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道心;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


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也。(《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译:必须使道心永远成为一身之主,人心每每听命于它,这才好啊。


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传习录》上)


译:只是要讲求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中没有私欲,纯粹是天理,是颗诚恳地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便会主动探究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便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知识。


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传习录》中)


译:心得到适宜之处,就叫做义,能够发现良知,心就得到适宜之处。所以汇集正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在瞬息万变中应对,应当行动就行动,应当停止就停止,应当生就生,应当死就死,仔细斟酌,认真做事,无非是发现良知,以求得心灵的自我满足。


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每当意念发动时,我心中的良知无不能够自己知晓。意念是善的时候,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当意念不善的时候,也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


3、良知培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译:存在于人的,难道不是仁义之心吗?人之所以丧失良心,也就像斧子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树木怎么能茂盛呢?……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成长;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消亡。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译: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此容易被事物所蒙蔽,它一旦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便被引向迷途了。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思考便有收获,不思考便一无所获。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首先发挥这个重要器官的主宰作用,就不会受其他感官的侵扰摆布了。


(删除此段: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心是人的主宰,眼睛虽然可以看,但是用眼睛去看的是心;耳朵虽然可以听,但是用耳朵去听的是心;口虽然能说,四肢虽然会动,但是用口去说、用四肢去做的是心。所以修身应当修自己的心。)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中)


译: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传习录》下)


译: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出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一盏明灯。


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五《答舒国用》)


译:君子警觉谨慎,惟恐这一光明知觉之处,有时会昏昧放纵,流于错误邪恶之中,而失去心的本体。警觉谨慎的功夫,无时不在,那么天理常存,而那光明灵觉的本体,没有亏损、遮蔽……。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传习录》下)


译: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良知的培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生活里我总是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气愤之极!

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
感恩的人无论居于城乡,财富多寡,他们懂得生活之艰难,活下来本身是一串链条乃至多串链条穿起来没有断裂的结果,没有人能像孙悟空那样无因无果无牵无挂。
通俗地说,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懂得生活之艰难,懂得自己哪怕能活一分钟都仰仗无数的因缘和资源的支持。这些因缘关系到父母,朋友,发明疫苗注射疫苗的人......单子可以长长的拉下去。他们是上端的链条,是没有抛去你,使你顺生的人。而旁边的链条包括无数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福佑。
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是粮食让人们活下来并活下去。尽管进退饭局的人久已不进米粒,尽管减肥的人声称与粮食结仇,但从人的属性观察,所有的人都是粮食的受益者。对粮食感恩的人,尽量不剩饭,扔半只馒头手会哆嗦,吃饭认真,看到米粒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多半是本分人,面色清静安详。如果对粮食——这种朴素而根本的果实心存敬意,由此推想,这人不会暴殄天物,也不会荼毒众生。
感恩第二项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它们的存在固然不是为着人们享受,但享受了,要像过客一样怀着敬意默默退出,不打扰它们,更不伤害它们。取我一份,已经足够。蜜蜂采蜜也没有把花朵变成垃圾堆。
以上两项感恩对象不是有名有姓的人,是大因大果。在小因果的感恩链条里面牵连着父母和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对父母不孝,相当于对自己判刑,剥夺信任权利终身。对这种人,发现一个,远离一个,永远不与之结为朋党。而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现时贵贱,愚贤,都要感激,不以时过境迁而轻慢。
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而是一种心态。
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嚣,也叫冷漠。他们把人分成助己和未助己两类,以青白眼待人,仍然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
感恩是世界观。把自己看得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觉得意外,因而难忘,常存报答之心。
感恩是无分别心。不仅高官世富能帮助人,比你卑下的人照样能帮组你。感是感动,恩是众生之恩。账记错了,往后的路越走越窄。
感恩是自爱。感恩的人一定对别人的帮组感到不安,不是别人欠你,是你欠别人。这个“欠”不是欠情。欠情是负担,感恩是报答,两者不一样。感恩的人即使没有机会报答施主,也会帮助他人。这是还债和报恩的区别。
感恩的人不迷信。迷信之人把人分出贵贱,并四处寻找贵人。他们认为贵人是在天上烙馅饼饼并往下扔馅饼的人,他们获助之后,自认为命里该有,并以生辰八字破解,当然不感激帮助他的人。
不感恩的人是什么人呢?擭取者,傲慢者,总之是离混蛋很近的人。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征:冷漠。冷漠的人对人对物都没有感情,他们认为不值得付出感情。最后说,感恩的人同时也会是负疚的人,会为做错一件事食寝不安。而从不负疚的人也不会感恩。用一味中药称之,他们“独活”。
TOP
3#

我们应该做有良心、有良知之人,拥有了它才会使自己过得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应该懂得知恩图报,学会报答给予自己爱的人。培养良知应该从培养一颗高尚的心灵开始,让自己有一颗善良之心,一颗仁义之心。
TOP
4#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王守仁《传习录》中)

但是我更喜欢王守仁创建的心学的观点,说到王守仁的良知。就要提到心学四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第三句中说知到善知恶有什么用,  能够明辨什么样的动机于人于己有利,称为知善;什么样的动机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称为知恶;这种能够分辨善恶的能力叫做  良知   也就是心中的天理。(所以人欲是做事的动机,但需要天理来规范)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更加人性化,与朱熹相比, 程朱理学在于抑制,而心学在于反观内心,没有前者那么违背人的欲望,最后的一句就是指要将思想化为实际就要格物。

在看王守仁的一生,早年因为得罪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却在贵州开创心学,后又在赣南35天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的安危,不顾个人的利益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不顾个人的安危,前去平定叛乱,翌年秋平定。一心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良知观。

TOP
5#

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有时候人往往哪个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舍去善,希望我们都做善人啊。
TOP
6#

只有努力控制住自己的私欲,我们天生的灵根良知才能生生不息。

TOP
7#

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TOP
8#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只是发挥的程度不同而已。良知好的可继续发扬,良知差的可提高自我修养,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良知的人。

TOP
9#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而不为 善恶无所谓大小 弃恶扬善坚持到底你就做到了善
TOP
10#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中) 译: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而不为!@#¥%……&*()

TOP
11#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TOP
12#

    我认为培育良知最重要的是外在环境,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我觉得这个观点,虽不能全对,也有一定的道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善良的人,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才能造就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好公民。
TOP
13#

良知本在我们心中,只是由于每个人都从自我的本能和利益出发,良知的清明就被遮蔽了。为什么有见义勇为,这是因为具体的环境使他的良知得以呈现。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见义勇为的机会,但每天我们都有良知发现的机会,比如开会或选举,你是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是迫于领导的压力?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才是良知。
TOP
14#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其实是从良能到良知的一个转枢:是非之心与恻隐、羞恶、辞让之心相并列,表明这是一种良能情感;然而它处在情感系列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而且“是非”当然已经意味着一种判断。这就是说,良知其实也是一种良能,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良能,即能直觉地、直截了当地判断是非。总之,良知这种良能源于情感、源于生活,它是关于行为、事物的正当性、适宜性的一种直觉判断。这一点当然同样适用于对于制度规范的直觉判断。对此良知的“扩而充之”,即其自觉化、原则化、规范化、制度化,完成“义→礼”结构,于是“足以

TOP
15#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

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