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571#

良知几乎是每个人降生之初便有的心理特性。只是在后期的成长中,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这样美好的特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和谐安定的氛围成长起来的人大都越来越善良,在混乱吵闹的环境中长大的人良知可能会一点点搓磨。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尤其重要,后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也尤为重要。
TOP
572#

王阳明赋予良知更丰富内涵,提出了天地之心的观点,认为天理、本性、本心三者贯通,使本心直接成为天理的具体表现与生发之源;王阳明继承了传统儒学“人者,天地之心也”的观点,认为良知就是天地之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从人心到物心到天地之心,是一个心(良知),这个心是天地万物的内在根据,也是最高宇宙本体;天地万物原本一体 但由于禀气不同,只有人的良知才是天地万物意义发窍的最精处,王阳明说良知不是从存在论意义上说,而是从价值论来说
TOP
573#

做人难,做好人难,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更难。怎样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呢?
“知耻”: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问心无愧”!
“知恩”: 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做好这三件事,就算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TOP
574#

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人在刚诞生之初应该都是有良知的,但是在后天培养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良知丧失,最后很可能造成人性的泯灭。
TOP
575#

人性生来善恶,这未可知。但无论如何,善意与良知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我认为就算是再坏的人,也总能有办法唤起他内心的一丝良知。因此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传播善念、践行善行,由此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塑造更友善、更和睦的社会风气。
TOP
576#

良知这一概念由孟子提出。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良知”指人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不学”表示其有先验性,“不虑”表示其用直觉性。阳明继承了这种思想并进行发展,提出“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是主体本有的,因此能够自然发用。并且,阳明说“心是知的本体”,又说“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他主张“心即是理”,他的这些思想,把天理、本性、本心三者贯通,使本心直接成为天理的具体表现和发生之源。”
阳明晚年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也是阳明先生认可的学术宗旨。
阳明晚年明确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他以致良知来解释“致知”。他说:“致者,至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他把“致”训为“至”,“至”有极点之意,也有趋向极点的运动之意,致知表现为一个过程。因此,“致良知”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点:扩充、至极、实行。一方面,人的良知在生活中会有自然的发用,但这不是全体,只有从这些发用处下功夫,扩充至极,良知本体才能全体呈露,充塞流行,否则如果私欲障蔽,就不能全体呈露。另一方面,致良知思想还有一个基本意义即依良知而行,这是阳明更强调的一面,并且能和其“知行合一”说衔接。他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这就是要把良知所知实实在在地去付诸实行,这才是“天下之达道”,而不能“把作一种光景玩弄。”正因为“致”有行的含义,因此阳明认为此说可以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因此也称致良知的学说是“即吾所谓知行合一”。
TOP
577#

儒家认为培育良知是实现道德完善、达到圣人境界的关键途径,其中孟子和王阳明对此有重要贡献。孟子提出良知良能的概念,强调人皆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王阳明则进一步发展了“致良知”的思想,将其作为心学的核心,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以下将详细探讨儒家如何培育良知:

反求诸己:孟子强调通过内省来发现和培养良知。他认为,人的善行和道德都源自内心,只需反求诸己即可发现天地万物和人共同的本心。这种反求诸己的过程,即是不断内省和自觉提升道德意识。

正心诚意:朱熹和王阳明都认为正心和诚意是实现良知的重要步骤。朱熹指出,人心要服从道心,以天理指导人心。王阳明则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对每一件事物正心,以达到为善去恶的目的。

致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概念,强调心的能动性,以良知决断处置权变。他指出,愚夫愚妇虽也有良知,但只有通过“致”才能发挥其作用。致良知的具体方法是在凡事中自觉地好善去恶,做到诚意正心和修身。

理论实践结合: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他认为,良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更是实际行动的指南。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人们可以真正实现良知,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

自觉反思:孟子和王阳明都认为道德自觉是培育良知的核心。他们主张通过自觉反思和内省,不断发现和提升内心的道德意识。这种自觉反思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自我审视,更是一种生活中时刻践行的道德标准。

持续修行:良知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修行和实践。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人们可以逐渐提升道德水平,达到圣人的境界。

综上所述,儒家特别是孟子和王阳明对培育良知提出了详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反求诸己、正心诚意、知行合一、道德自觉以及良好的教育和环境,人们可以逐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道德完善的境界。
TOP
578#

王阳明言:“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良知就是造化的精灵,其生天生地,将天地人三才之道持守于正位,因此对良知做功夫是一关键课题。孟子言良知良能,良知的本意是道德主体同天地之造化而所以为本体的生生之理,由此生生之理在人之所能发便是良能。人若是不放其良心而不知求,则偏僻堕落,为见闻狭知所蔽而不得见天德良知,不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而承担起赞天地造化的道德实践。因此要时时明觉省察,处处慎独,培养良知。
TOP
579#

“良知”与“良能”是《孟子》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范畴,它们不仅与“四端之心”、“性善论”等理论有关,还反映了孟子理论的宗旨和根基。在孟子那里,天然的“本心”的呈现就是不虑而知的“良知”,它是一种秉赋,是一种潜在而非实在,是可能而非现实。在王阳明那里,“良知”就是理的灵处,是心发动之明觉也是意之灵明处。如果没有私欲遮蔽,天理就可以表述为“良知”,“致良知”即强调良知的明觉能纠正偏离的意念,保证人的念头符合天理。孟子和王阳明所强调的都是,人性中是有人之为人的特性,是有“良知”“良能”这一内在秉赋,并据此说明仁义礼智是根植于心符合人的内在本性的。因此,个体具有“求之在我”,追求和实现道德的自由。当个人不断扩充和实现善性,进行道德修养,他就会具有人之为人的尊严。
TOP
580#

儒家的本是仁,仁每个人心中都有,区别在于本性是否被蒙蔽,蒙蔽的程度,是否有顿悟,恢复内在的本性。而爱,儒家讲,民胞物与,最自然的爱是亲情之爱,最伟大的爱是万物之爱。
我们平时学的是仁,习的是爱,两者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习孔子,做一个有仁爱思想的人,终身实践仁爱思想。
TOP
581#

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每个人都天生有良知。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2. 用以指知识。周恩来《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3. 好友;知己。 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唐罗隐《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人性即良知,它比所谓的理性更为重要,它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使得社会和谐且有秩序地运作。
TOP
582#

孟子说,人性本善,我们的良知是天性,是我们生而具有,让我们知耻、知愧、知恩,但是后天的发展影响了那颗纯真的良知之心。
如此,我们更要培育自己的良知,良知的培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
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嚣,也叫冷漠。他们把人分成助己和未助己两类,以青白眼待人,仍然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感恩是一种世界观。把自己看得很轻,把别人的帮助看得很重,觉得意外,因而难忘,常存报答之心。
学会感恩,知道羞耻,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总之,我们要自觉磨砺良知,使自己的良知无愧于心。
TOP
583#

良知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感,它关乎个人道德修养、社会道德建设以及文化传承。良知的培养,对于个人而言,是塑造其良好品德的基石。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通过学习、体验和反思,逐渐形成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从而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和行为。

对于社会而言,良知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个拥有良知的社会成员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公共利益,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此外,良知的培养还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综上所述,培育良知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道德修养,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传承。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良知的培养,将其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TOP
58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珍视和培养自己的良知。这包括加强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人。
TOP
585#

关于培养良知,我深感这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知,如同内心的灯塔,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正直。它不仅是道德规范的内在体现,更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在培养良知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自省与反思,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对他人和社会有益。这种自我审视与修正的过程,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同时,良知也是我们面对诱惑与挑战时的坚强后盾,它提醒我们要坚守原则,不为私欲所动。因此,我坚信,只有不断培养与强化良知,我们才能成为更加完善的人,为社会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