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466#

郭沫若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元过于良心的死灰,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元过于正义的沦亡。’我认为他说的十分有道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利益来诱惑我们固有的道德底线。然而有许多人经受不住利益的考验,丧失了良知。坚守了良知,就是坚守了希望,可以看到未来的曙光。让心中常怀一份热情,知耻、知德、知恩,无论人生到达了哪一种境地,我们都要铭记良知的泯灭,就是人性的沦丧,坚强地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TOP
467#

感恩是无分别心。不仅高官世富能帮助人,比你卑下的人照样能帮组你。感是感动,恩是众生之恩。账记错了,往后的路越走越窄。
感恩是自爱。感恩的人一定对别人的帮组感到不安,不是别人欠你,是你欠别人。这个“欠”不是欠情。欠情是负担,感恩是报答,两者不一样。感恩的人即使没有机会报答施主,也会帮助他人。这是还债和报恩的区别。
感恩的人不迷信。迷信之人把人分出贵贱,并四处寻找贵人。他们认为贵人是在天上烙馅饼饼并往下扔馅饼的人,他们获助之后,自认为命里该有,并以生辰八字破解,当然不感激帮助他的人。
TOP
46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何谓良知,良知发用,良知培养。简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明白良知,才能更好的去培养去运用。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仅仅表现在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上,更表现在对待陌生人,对待社会,对待国家的态度上。请用良知去做人做事吧!
TOP
469#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TOP
470#

其实培养良知的方法很简单,该舍就舍就可以了。把路上的绊脚石挪开,你才能走得轻松;把肩上的包袱甩掉,你才能活得自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好处”往往会成为缰绳。
TOP
47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有良知,不会被欲望蒙蔽双眼。就如文中所言,做不好的事情,心中会产生不适感,这就是良知。所以良知不是玄乎其玄的东西,它很容易为人感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感知到它的时候,控制自己不好的欲望,让自己行之有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只有每个人重视良知,这个世界才会少些冷漠与邪恶吧。
TOP
472#

人性本善,每个人先天都是有良知的。做每一件事之前人们都应该三思,问问自己的良知而后行,实现自我的内心满足。我们可以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做到听从自己的良知了吗?”良知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这样可以避免许多错误的发生。
TOP
47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朱熹在《续近思录》中提到,良知就是“人做了不对的事情,心中就会感到不安”。可见良知有让人谨守底线的作用。的确,一个人的良知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很重要,就是对于整个社会、民族、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大可假设一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良知,他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失去良知的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而“礼义廉耻”是一个人处世行事的原则,一旦失去这个原则,人就会肆意妄为,毫不顾忌,他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这个是十分可怕的。比如我国现在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很多食品生产者丧失良知的后果,所以说良知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
TOP
47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看过的一本小说,里边有一个儒生的角色,是当世大儒,在一次匪人入侵他所在城市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逃走,而是选择留下来,当然他被匪人抓住,匪人也知道他的名望,想劝降他,并用他的家人作为要挟,只要一天他不答应,就杀掉他一个儿子或者女儿或者夫人或者长辈,但是直到他的家人被杀光了,他也没有选择投降,主角在牢中碰到他,问他为什么不弃城逃跑,为什么不投降的时候,他说“我辈儒生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是什么你知道吗立恒(立恒为主角的字),是卫道!如果天下儒生都只是口口声声喊着仁义道德,却没有人为这个儒家付出生命的话,他会没落,没人会再相信它,而我,就是卫道者。”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儒生当如此!
TOP
475#

孟子有“人性本善”论,其实我也认为人人生来都是善良的,但这份善良是否能够保留,就要看后天的培养。人人都有恻隐之心,却不是人人都能够保全恻隐,很多事情,比如说遇到老人摔倒应不应该搀扶,其实我们本身是有善良的想要去帮忙的想法的,但是种种老人敲诈等的事情又使我们犹豫。但或许遵从本心更能让我们快乐,如果同情就将老人扶起,天地自有正气。
TOP
476#

我认为培育良知最重要的是外在环境,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我觉得这个观点,虽不能全对,也有一定的道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善良的人,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才能造就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好公民。
TOP
477#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良知是善的根本,是心灵的知觉,心若做到有道义,就发现良知,指导着我们平时的为人处世,一个有良知的人,必也有义,有道义之仁的人也有良知,良知与义士相汇相通摆正心的位置,做个有良知的人,能够为身边的朋友,亲人着想,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用善念去发动心中的良知,用良知权衡自己做的事,做个心安理得的人。
TOP
478#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也就是说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会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良知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的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一些家长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对人对事开诚布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结果势必使孩子吃亏、得罪人。但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诚实正直的品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关键时期,心灵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接受真善美的雨露滋润?如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是今天家长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学校里,有部分学生言行不规范,习惯不好,油腔滑调,吊儿郎当,功利、自私、不负责任、违规违纪,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道德滑坡的现象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学校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班主任、科任教师、德育处无时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是,效果甚微,这是为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教育的方法方式问题。良知说源于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乃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认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其最初表现是爱亲敬长。王阳命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赋予它更为广泛的内涵,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良知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具有了良知,才能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才会有恻隐之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TOP
479#

良知本在我们心中,只是由于每个人都从自我的本能和利益出发,良知的清明就被遮蔽了。为什么有见义勇为,这是因为具体的环境使他的良知得以呈现。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见义勇为的机会,但每天我们都有良知发现的机会,比如开会或选举,你是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是迫于领导的压力?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才是良知。
TOP
48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其实是从良能到良知的一个转枢:是非之心与恻隐、羞恶、辞让之心相并列,表明这是一种良能情感;然而它处在情感系列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而且“是非”当然已经意味着一种判断。这就是说,良知其实也是一种良能,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良能,即能直觉地、直截了当地判断是非。总之,良知这种良能源于情感、源于生活,它是关于行为、事物的正当性、适宜性的一种直觉判断。这一点当然同样适用于对于制度规范的直觉判断。对此良知的“扩而充之”,即其自觉化、原则化、规范化、制度化,完成“义→礼”结构,于是“足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