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541#

培育良知,时刻保有敬畏之心,戒除一切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不能太有私欲,太自私自利,通过让自己获利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现在的社会,讲究合作共赢,大家相互合作,才能走得长久和长远。比如在公司上班,只有公司发展壮大了,我们才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发展,所以,努力工作,不仅为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有工资收入,还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让公司发展的更好。对于家庭来讲,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了,大家都能开开心心,才有好的氛围去生活,才有充沛的精力做事。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那么家庭就不会和睦,每天都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得安宁。
TOP
542#

仁是自然所给予人的一种美德礼物,人人都有为仁的能力。仁是对世间的大爱与深切的没有偏私的一种奉献和使美好向善的一种本能深处的驱使动力和一种积极的倾向。而这种变现在人们身上的时候就会积极的表现为人们的一种良知,良知是人们所拥有的并且极度需要的,人需要良知来接近人,社会需要人们的良知来让社会得到更加多的保障和提供给其他人更多的机会去接近仁靠近良知。拥有良知的人才能是真正的智仁者,不忧不惧能够匹敌千军万马。精神强大且让世间往良好的态势发展前进。良知和人需要良好的互动彼此促进互相成就。人能得仁,无限的靠近最理想化的状态下,得而达通大同。
TOP
543#

朱熹有言“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由此可知分,良知是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获得心灵上的安定。这不禁让我想起近几年兴起的“扶不扶”问题,倘若扶不扶都成为了社会问题那人民的脊梁如何能够扶正。人人心中有良知,则能发挥其性本善之美助人。
而老人心中秉持着良知,不以此牟利,就可消除帮扶者的后顾之忧,由此可推断出良知这一桥梁对于人际乃至社会关系的建设作用。
因而,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TOP
54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朱熹理学中,将理在自然中的体现理解为自然的必然规律,而在人类社会中,理则体现为人的良知道德。良知就是天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一种属于人内心的感受。人性本善,人在作恶时,会受到天理的谴责,具体表现为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我们对知识、道德、审美的追求,本质上也来源于良知,即天理赋予人的本性,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违背自己的良知。教育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的授予,更注重于人的道德的养成,教人向善,从而达到社会的善与和。孔子所说的“仁”,也就是爱人。人有良知,才能做到爱人。
TOP
545#

在这里,我要谈一下王阳明的《致良知》。知与行是合为一体的概念,没有主次先后之分,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人先天就具备的强大的认知和心理素质,而是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结果,“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而立志是万事之本,《大学》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确定人生的方向,才不会浑浑噩噩,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长久的快乐。不是有句话叫“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其实,功名利禄皆为外物,并不能带给一个人长久的快乐,真正能够带给一个人长久快乐的是志向和梦想,是真正的内心所需,而这种真正的内心所需却能够在不经意之间给一个人带来一切,包括内在的快乐与满足,还有那些不曾期待的光环和不曾想到的功名利禄。宁静而忘我的境界,欲速则不达,心存理,致良知,慢慢体会,慢慢成长。
TOP
546#

良知,是每一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如何发挥自己良知的最大作用,便是每一位公民一生都需要探索学习的事情。培养良知,成者,即使不成大器,但一定是一位品行端正的人,败者,虽不及杀人放火,却一定是一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利于社会建设。
TOP
547#

良知是顺应天道而赋予的智慧。《孟子·尽心上》有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说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在我国就有了良知的概念。职业良知培养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个人、单位和社会全方位形成合力加强职业良知培养。在这个民族复兴大时代,培养职业良知为服务新时代“两个大局”提供不断的文化和精神动力。
TOP
548#

l良知,是来源于孟子的“不虑而知,良知也”,意思是人还没经过思考就本原地知道的东西,但是在我看来,现在的人们的良知都是后天形成的,但是后天形成的良知都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人的良知已经被金钱和欲望染上了一层灰,他们把良知抛之脑后。而有的人则一直带着良知在负重前行。
TOP
549#

在我们的周围,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骗局,其中最可恶的,是利用人们的善意来实施一系列犯罪,例如白发苍苍的老人朝你走来,告诉你希望你给他买饭吃,你给了他钱他却不要,只要求你去一个偏僻的地方买,如果你答应,就会在一个偏僻的角落被强行带走。当我看到这类事件发生时,我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利用人们的善意来做一些极度黑暗的事情,久而久之,人们的心里都打上了重重的枷锁,本来应该存在的“仁”也逐渐消失,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事,可我却无法要求所有人在经受伤害后仍保留一颗纯粹善良的心,我只能自己告诉自己,仁义常在,前提是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再去向他人释放善意。
TOP
550#

人要有良知,良知是人立身处世的底线,当我们越过了这条线时就会变的麻木不仁,良知是善与行的结合,只有坚守自己的良知你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何为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永远不要成为失控的野兽。
TOP
551#

良知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东西,有了良知才能明是非、分善恶。有良知的人才能遵守仁义道德,才会拥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就如七情六欲这些。
TOP
552#

回复 3楼余先贵的帖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是我本心所固有的,有孝亲之心方有孝亲之理,因为亲身感受过父母的爱,由此爱的感受中自然而然的由心发出回报之念,原有的良知从心中散发出来,从生命情感中去感受体悟。心是生命感受之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良知从心里来,“如吾心发一念孝亲”,有了此念,方有孝亲这件事。只有真切地去想、去领会我们的生命情感,便可听到良知的呼声,再去遵循良知而行。
TOP
553#

  孟子讲人有四端之心,其中我认为与良知有关的就是“恻隐”之心,看见小孩儿落入井底,对其施出援手,这便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有良知的人不会违背道德底线去做一些恶事,并且时刻督导自己成为一个有君子品行的人,无论是古往今来,有良知的人都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我们要坚守自己内心的良知和底线,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TOP
554#

这些经典语录强调了良知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让我深感其中蕴含的道理。
首先,良知被描述为人性的精髓,是德性、理性、感性的统一体。这让我明白了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力,它可以引导我们分辨善恶,指引我们行为。
其次,要培养良知,需善用心性,倾听内心的声音。同时,良知也需要被善待,被滋养,否则它会逐渐消逝,失去指引我们的力量。
另外,警觉谨慎是保持良知清明的关键。只有时刻保持警觉,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正直。
在实践中,我会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良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同时,也会警惕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保持良知的敏锐和明晰。
总的来说,这些语录启示了我关于良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保持良知的方法。我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努力实践这些原则,让良知成为我行为的准则。
TOP
555#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这是朱熹对于良知的定义和解释。他认为,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是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本能和指引。德性指的是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本性,是人类天生具有的道德本能。良知作为德性的体现,是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指引,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理性指的是人类的理智和思维能力,是人类进行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基础。良知作为理性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感性指的是人类的感觉和情感,是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良知作为感性的体现,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道德的美好和真实,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