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556#

对于今日而言,中国日渐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一现状离不开孔子千百年前“仁”的思想,其对我们道德的教化作用已经变成每个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至今我国已经有八大救助机构及其他不计其数的救助机构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上的支持,“仁则荣,不仁则辱”,要知荣辱,致良知。这表述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实现的评判标准,又体现儒学所提倡的人生境界的终极含义。在儒学兴起的时代,正处于我国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变革的时代,因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局限,人们往往从经济的、政治的、物质利益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荣”与“辱”。如奴隶主阶级,把他们的身份、特权、拥有奴隶的多少看作衡量名望和荣誉的主要尺度;如封建贵族,把等级、权势和门第看作尊严和荣誉的象征。对于他们而言,当失去了身份、特权、等级、权势、门第就是耻辱。但儒学思想却从这样的时代中脱颖而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并非因为具有高官厚禄,相应,贫贱冻馁、饱受穷困也不是判断又给人道德低下的标准。尊卑、荣辱关键取决于一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品行的优劣,取决于人行为所表现出的善恶,正因如此,“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
TOP
557#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儒家认为良知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是人本身具有的在接受道德教育下自然形成的认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思想。人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乞讨,会自然地给予一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这个人处境贫困需要我们的帮助。抗战时期,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绝对不会向日本人投降或成为日本人的帮凶,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日本侵略我们的领土,残害我们的家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向侵略者屈服。

  《今日之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一个人的道德本性,但也受后天的影响,唯有用心领悟良知,方能致良知,坚守良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时代掀起巨浪考验着我们,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担当重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TOP
558#

  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儒家认为良知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是人本身具有的在接受道德教育下自然形成的认为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思想。人在大街上看到有人在乞讨,会自然地给予一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这个人处境贫困需要我们的帮助。抗战时期,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绝对不会向日本人投降或成为日本人的帮凶,因为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爱我们的人民,日本侵略我们的领土,残害我们的家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向侵略者屈服。

  《今日之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一个人的道德本性,但也受后天的影响,唯有用心领悟良知,方能致良知,坚守良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时代掀起巨浪考验着我们,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担当重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TOP
55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孟子将良知定义为一种“不虑而知”的心理直觉。这种直觉与“爱其亲”、“敬其兄”等道德活动相关,因此可视为一种道德直觉,以区别于人追求“食色”的生理直觉。这种道德直觉与生理直觉一样,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当下,很多人为了追逐利益丢失了自己的良知。因此,我们要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去除心体上私欲的遮蔽。
TOP
560#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良知的概念和重要性,引用了多位哲学家的观点。良知被描述为人们内心中道德和理性的统一体,是人们区分善恶、正确错误的能力。它以人的本性为基础,与天理相一致,并且在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强调了培养良知的必要性,指出良知需要得到培养和滋养,否则会受到私欲的干扰而迷失方向。通过思索、警觉谨慎和自我约束,我们可以使良知发挥作用,引导我们行为准则和判断力。
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强调个人内在道德觉察以及修养和约束自我的重要性提供了有益的观点。良知作为一个内在的道德判断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提示我们要时刻警惕私欲的干扰。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和发展良知对于维护社会道德和个人品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TOP
56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学习圣贤文化的关键在于应用上。如何把知识、心态化成行动,在行动中真正体验到其中奥妙,真正地走向追求真理之路,这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不是真正能运用到自己的行动中,就是没有真正学懂圣贤文化,圣贤文化内在的体现是不再会有生气,计较、贪心、退缩等,而外在的体现就是能真正立功、立德、立言,可以做好一件事,出色完成一个项目,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体现在数字上,体现在成绩上,体现在培养人,成就人上。我们大学生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圣贤之书,用“善”这个概念贯彻到每一件小事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行动中检验我们的知识。
TOP
562#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
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TOP
563#

良知是人的道德坎现的当下即是,是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道德体现,良知是至善的,掺不得一点儿恶在里面。每个人都有良知,人人固有,只是看人能不能发觉、培养它。人生而纯净,犹如白纸一般,因后天经历,近朱近墨,随之变色。人与生而来的欲望,便是使良知蒙蔽最大的障碍。当然,人们最基础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些欲望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它们不会使良知蒙蔽。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权力、财富的过分追求,如若一个人过于追求物质财富或权力,则会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忽略道德和伦理原则。这种情况下,欲望可能会使人的良知变得模糊或被蒙蔽。因此,想要存养良知,则需以中和的态度,保持本心,不为外物所累。
TOP
564#

王阳明先生对良知学说的提出过程,是经过对人性的深层次思考而提出的。人们在追逐身心满足的过程中,欲望超越了本身的需求,就会出现不善良、不和谐。 致良知——就是把良知找回来,求放心,把放逸的心找回。
而作为我们普通人而言,如何去培育良知,这需要很大的功夫。首先需要呼唤自己的良心,让自己的本性得到回应,建立欲望与本心之间的互动。通过自我对话,把本心显现出来,再通过深入日省,将个体主体性显示出来,并且要带有诚意;其次是在做任何决定时,我们选择在起心动念处种下良善的种子,以良善的起心动念决定当下的行为,同时也是以“诚”为引导,因为只有 “诚”带给我们的能量,才能最终将获得符合天理良知的正确决定;最后便是无止境的终身学习,渊博的知识让我们的心灵纯净,远离罪恶。我们学习要培养良知,扩大良知,就要做到问心无愧。除此之外还要确立信念,让我们的精神有归宿。
总之,关于良知的培育,就是需要不断纯净心性,内心善良豁达;不断行善积德的一个过程。
TOP
565#

我认为培育良知最重要的是外在环境,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我觉得这个观点,虽不能全对,也有一定的道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善良的人,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才能造就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好公民。
TOP
566#

王守仁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良知,我们都明白大是大非,不过时时刻刻知行合一却实在是人类的难题。
TOP
567#

每个人生来良知都是一样的,都具有良知,只是后来我们受到各种观念的污染和欲望的侵蚀,就像机器遭到了破坏一样。良知遭到了破坏,人就会走上歧途,做出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知道良知是什么,实际上这么没有做,知道要孝敬父母而实际上不孝敬,本质上还是不知,真正的知和行是合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这启发我们培育良知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良知的学习和客观知识的学习不同,不是光靠背书就可以的。一定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在不断的“致良知”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TOP
568#

良知是集知情意于一体的道德本体,是无滞不滞的,是天地造化的精灵。良知是人人生来便具有的,但由于它容易被私欲困扰,我们应通过致良知的工夫来实现良知之扩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首先,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反思。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但往往被私欲所蒙蔽。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反思,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这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其次,要注重实践和行动。良知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知,将良知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这需要我们时刻关注他人的需要,积极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要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个人内心,也存在于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包容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良知。
因此,培育良知需要我们注重内心的修炼和反思、实践和行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自由和自我完善,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TOP
569#

培养良知的过程中,持续自我反思和评估非常重要。定期回顾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评估它们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通过反思和评估,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行动进行改进。寻找身边的道德榜样或具有良知的人,学习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这些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老师或社会上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可以作为你的榜样,激励你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良知。
TOP
570#

培育良知是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良知是指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它包含了人类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通过培育良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学习道德知识,了解和掌握人类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例如尊重他人、公正、诚信等。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是构建良知的基础。反思自己的行为,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原则和价值观,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反思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良知。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对他人的情感和处境的理解和关注。通过培养同理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更好地做出道德选择。遵循道德规范,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这种遵守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参与公益事业可以帮助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培养社会责任感。这种参与行为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并增强良知的力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