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日而言,中国日渐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一现状离不开孔子千百年前“仁”的思想,其对我们道德的教化作用已经变成每个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至今我国已经有八大救助机构及其他不计其数的救助机构为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上的支持,“仁则荣,不仁则辱”,要知荣辱,致良知。这表述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实现的评判标准,又体现儒学所提倡的人生境界的终极含义。在儒学兴起的时代,正处于我国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变革的时代,因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局限,人们往往从经济的、政治的、物质利益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荣”与“辱”。如奴隶主阶级,把他们的身份、特权、拥有奴隶的多少看作衡量名望和荣誉的主要尺度;如封建贵族,把等级、权势和门第看作尊严和荣誉的象征。对于他们而言,当失去了身份、特权、等级、权势、门第就是耻辱。但儒学思想却从这样的时代中脱颖而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并非因为具有高官厚禄,相应,贫贱冻馁、饱受穷困也不是判断又给人道德低下的标准。尊卑、荣辱关键取决于一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品行的优劣,取决于人行为所表现出的善恶,正因如此,“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