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511#

高中历史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王阳明,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那么什么是良知呢?人做了不对的事情,并且因此感到不安,感到惭愧,就是良知。这应该是人反省自己的一种内心感受,是生命纯粹善良的表现。
TOP
512#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

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TOP
513#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最赞同的是这句话,原因是这几天在微博看到的一件事:男孩直接动手打骂母亲。这件事从原则上来说就是错的啊,但是他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以此为傲发到朋友圈炫耀。他有良知吗?显然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从小在那个母亲被家暴并且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失去教养,连最后的良知都消失。
我们能怎么改变呢?大概就只能以身作则了。用自己的自觉以及家庭氛围认知的改正来培养我们的后代,使他们获得良知并成为有道德的人
TOP
51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怎样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呢?
“知耻”: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问心无愧”!
“知恩”: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做好这三件事,就算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TOP
51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
我们应该做有良心、有良知之人,拥有了它才会使自己过得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应该懂得知恩图报,学会报答给予自己爱的人。培养良知应该从培养一颗高尚的心灵开始,让自己有一颗善良之心,一颗仁义之心。
TOP
51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出身于“儒”,按照胡适、冯友兰的观点,“儒” 是一种职业,“为人教书相礼”的职业。 学习与传承 “礼”是“儒”的职业,但让孔子超越“儒”而成为“儒家” 创始人,其关键在于,孔子在相礼、传礼的过程中,以 “仁”来阐发必须遵守礼制的原因,讲清了藏在“礼”中 的理与情。 在家庭关系上,孔子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 悌;在社会关系上,孔子提倡忠恕。 孔子的“仁”包括人 己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仁。 可见,“仁”实际上讲的是 一种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孔子与周公的最大不同在于, 孔子要在非血缘关 系社会中,重新恢复周公时期的礼乐秩序。周公制定的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 其实是一套家庭行为规 范。孔子则是从家庭道德向外类推与扩展,建立一套打 通“私人”与“公共”关系隔阂的道德规范。 孔子从孝悌 等家庭伦理出发,向外类推,阐发了恭、宽、信、义等社 会道德,以及君仁臣忠、为政以德等政治道德。 孔子用 “仁”为“礼”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后者的活力得以恢复。
TOP
5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良知是什么?朱熹说是人做了不对的事情而感到不安,王阳明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至善的天命之性。我认为良知就是我们心中的善念,从积极方面,我们依照善念行事,做符合良知的事情;从消极方面,当我们做了不好的事情之后,良知会“提醒”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
我更愿意去相信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良知行事,为什么世界上还会出现很多并不善良的事情呢?即便有法律的约束,还是会有人越过法律的界限,昧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不好的事。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虽然有良知,但能够依照良心行动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良知,不被私欲所蒙蔽;有的人一时陷入的恶念的泥沼,但受到良知的谴责,回归善念;有的人被自己的恶念所支配,蒙蔽了良知。
所以正如小树需要浇灌才能枝繁叶茂,小草需要滋养才有勃勃生机。我们的良知也是需要培养的,它虽然是我们天生的心中的善念,但同时它也需要后天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教化。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中都会遇到很多很多充满欲望的分岔口,有的人坚守自己的良知一条路走到底,有的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经受住欲望的诱惑走向了分岔路。愿我们都能坚守住我们的良知,按良知行事。
TOP
518#

在中国传统文化说来,不怎么注重对形而上之定义的讨论,儒者总是讨论人伦礼义,而对人的定义总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私以为理学中谈到的良知与本心是对人的本质定义。有良知者便是人,“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所以说只有知觉不能称之为人,只有理性也不能称之为人,而必须要有德性,即良心、仁义之心才能为人。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与胡人总是不共戴天,中原人就因胡人抢夺他们的领土而对所有胡人视若仇敌,不将其当做人看待,其实不然,不能因种族而对心存良善之人作如此判断。中国古代的许多志怪故事中也是在强调这一点,里面总说人妖有别,但其中所描述的妖怪不乏有心地善良者,便不能将其看作其心必异的外族。总的说来,便是拥有“本心”者,谓之人。
TOP
51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朱熹说:“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王阳明的在良知上的观点与之也颇为相像:“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他们大体上都把良知看做是内在自己心中的,是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同时,他们都提出了存养良知的方法,这也是儒家与佛道的不同之处,儒家是积极的,它主张积极的作为,为善去恶、致良知、格物致知都是它的方法论,不过可悲的是,我们有太多人难以做到。
TOP
520#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性善的端芽,具有对同类的先天关怀和同情即恻隐之心,道德在于人的主观性,这些道德知识不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而是先天固有的,修养是应反求诸己。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先天不用学习的知识即是良知、良能,这保证了人性善的可能性,当然,潜在的善的端芽还需要扩充、修养、践行。人人都有善的可能,为何生活中还有恶的出现?孟子认为这是由于至善本心被遮蔽,良知、良能被私欲所掩,人们需要先把“丢弃”的天赋寻找回来才能后面的存养阶段,也就是先“求其放心”。求得放心才能尽心,尽心也是思诚,“诚者,天之道也”,诚,是道德的根本法则其内容是纯善的,切实地实现诚就做到了尽心,也能保持心中的良知、良能。
TOP
521#

何谓良知?
什么是良知?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先生从孟子这段话提练了出“良知”两字。在孟子的语境中,良知指的是一种“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王阳明将“良知”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标志良知学说开始形成,从而不必再受程朱理学格物穷理之说的缠缚和干扰,彻底从程朱理学的阴影中走出来了。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卷下。良知就是创造宇宙和生命的精神本原,这个精神本原,可生成天地,可化育鬼神,万物皆从其出,其又超越万物。
“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者也。”——《传习录》卷中。这就是良知的妙用,空间上无形体,时时上无穷尽;说它大,它可以无穷大,连宇宙都不能承载;说它小,它可以无穷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打破。
由此可知,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良知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其二,它是内于人却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在王阳明这里,良知具有这样的特征:既内在又普遍,既平凡又神圣。
TOP
522#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何谓良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也。乞丐食不果腹,感到恻隐;谎言欺骗他人,感到羞耻;父母师长教诲,感到恭敬;事逢是非善恶,能够明辨。良知,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标志。当一个人失去良知,便失去了衡量对与错的的标杆,便打破了隔绝善与恶的铁墙。常怀良知,存善念,去恶念,坚守本心,不让人性毁灭,道德沦丧,做一个清明正气的人。
TOP
523#

        何为“良知”?《孟子·尽心》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也讲:“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见,“良知”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但虽然良知本就自有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能够致良知,使良知充分地呈现出来,见之于事。所以,我们要去行工夫来保持良知本体的光明,这样才能够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上。有时不能发挥良知之用,是因为良知心体上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此时我们需要去人欲存天理,将心体之上的私欲一一剥除,让心体呈现光亮,使人心向道心提升。
TOP
524#

培育良知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孟子.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仁;羞耻心,是义;恭敬心,是礼;是非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坚持良知,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才能够有一个好的良知。
TOP
525#

什么是善?对不善善,是为不善;对善不善,是为不善;对善善,为善。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让自己快乐,让自己的亲人朋友快乐,让世间少一点烦恼,便是修行。如果说面对恶,仍然无动于衷讲究所谓的善,那便是纵容恶,便是为恶;道教有慈悲度世,也有护法神王。对待人生的方式可以这样说:1.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进而影响更多的人,通过完善自己达到整体的良性发展,肯定私利私心的存在,虽然这种也会衍生了真正的自私自利。2.天下为公,以救济天下为己任,口头上宣扬私利私心是丑恶的,最终却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也会衍生真正的圣人。只是古来圣人有几个?我们道德尚不圆满,就从自己向善行善做起,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堕入自私自利的迷途,用善念影响更多的人吧。有朋友质疑,说:“善待自己就是什么都以自己为重,不考虑其他的,这样孩子长大了凡事只想自己,路见不平与我何干?他人困苦与我何干?只要没好处的事与我何干?”善待家人、然后善待朋友、善待其他人,才能达到更大的利己,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将利己的目光放长远一点,最大程度的利己绝对不是自私自利,应该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整体;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将自己的未来、家人、朋友、血脉同胞抛弃不顾,恰恰伤害的是自己,信仰是让你向善,找到你自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