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496#

良知为何?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真诚恻怛”、“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王守仁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因此,良知是人心最灵明的一点,能明是非的。良知是心的灵明昭觉,唯有这点良知,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因而要“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首先,涵养内心。心是无善无恶的,心能达到自性平等。心宏量广大,能超越一切,若心发出的情绪能够得其序,那心自然而然便能诚明广亮。其次,去思考反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最后,“存天理,灭人欲”,时刻端正自身。时刻去了知当下的自己,关照自己的内心,将内心中的欲望层层剥除,使心呈现出光亮,这样自身的生命才会产生能量。王守仁说:“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
TOP
497#

最近网上曝光接连曝光“13岁学生肢解同窗”、“12岁男孩弑母”等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想到我们古代圣贤所教诲的“仁者爱人”、“致良知”……到现在出现未成年罪犯越来越低龄化的现状,越发的觉得我国古代的仁爱思想和良知的学说是多么重要。朱熹说:“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所谓丧尽天良,也许就是做出了惨绝人寰的事情之后也毫无悔过之心吧。“良知”是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人,只有他有“良知”,他才能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分辨这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才能很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良知不管是于哪个时代,都是应该提倡的。
TOP
498#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在王阳明这里,他所谓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这里我感觉王阳明的学说和孟子的性善论相似。我们如何达到良知呢?在王阳明看来只有一种方法: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良知这个东西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的,人人都有的,只要不被琐事、欲望等遮蔽,良知自会体现,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TOP
499#

良知是人生来就有存在的,比如羞耻之心,向善之心,孝顺之心等等,不需要向外求,向自己的内心求就好。致良知也是如此,也是要不断地向向内求。然后就是在事上多加磨练,不断的去检验自己的良知。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而且致良知要从每一个念头上做起,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克服私欲和心中的恶,使良知显现,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去领悟和行动。就像是徐爱说的:格物求知就像去照镜子,心就是那面镜子,很多人照来照去不可得,因为他的镜子上都是灰尘。浑浊不堪,自然照什么都照不出来,心若如明镜一般,照什么便是什么。
TOP
500#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
良心相比当代人还是知道的,不过在部分人的探索过程中,有些过于注重“道心”,整个人彻底陷入思维空间而忽视了感性的人。朱熹在这里说到的人心即说明了道心重要,而人心更加重要。人要是在求道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感性的人的资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仁义之心是存在于人的,孟子说,良心需要滋养,否则就和砍树一样,越砍越少了。滋养,应该是说的有良心就应该常常按照良心做事做人,而不是总是追求利益而违背良心。良心违背多了,人就习惯了,就没了良心。我看见前面有人说平日没有实现良心的机会,我是很否认的,怎么可能呢?没有实现良心的机会意即平日所遇见的人事物中,不论自己对其做出任何选择都和良心无关,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是自己没有去观察还是已经处于良心的麻痹状态?
TOP
501#

良知并不是现成的,需要去认知,通过认知过程使良知走向道德之自觉良知。只有将良知扩充到底,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才能去恶尽善。使良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体现良知之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然是行。先是良知本身转向自觉之良知,然后自觉良知推向现实经验生活去,是良知外化于行。其实知良知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主旨。如果说知道良知是何种东西,良知的重要地位,那还不算掌握良知。人应该始终在致良知的路上,有所突破也未全突破,或许致良知本身也就是良知。
TOP
50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什么是良知?
就是你做了不对的事情后,心里隐隐有所不安,不安的原因便是良知。
那会不会有的人做错了事没有不安,而有的人没做错事却也有不安。
有,比如穷凶极恶之辈不为滥杀无辜而不安,而被错误价值观教育的小孩为自己善良的行为不安。
所以,在他们眼里的良知是不一样的。
但,如果每个人对于什么是对的的理解都不一样,那又拿什么来判断呢?
所以我们说,是有一样的东西的,那种东西就是良知。
所谓良知字面理解就是“对好的认识”在这里有点接近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说法了。
苏格拉底大概是说:
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善,那么自然不会去做恶
良知大概是在讲:
你知道什么是善,所以你做了恶事便有所不安。
但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也能做出一些善良的事呢?
因为良知是天生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后来还是变得很坏很坏呢?
因为良心有个敌人,叫欲望。
可即使有欲望,那他们的良心不会不安吗?
一是欲望麻痹了他们的良心,二是他们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良心。
什么叫欺骗自己的良心呢?
因为人是善于自我合理化的物种,为了使得自己的良心不那么痛,所以编造了另一套价值观告诉自己是对的,然后心安理得。
那良心能找回来吗?
当然,又不会真正被狗吃了,只要没有那些过分的欲望便不会遮蔽良心,不要自我欺骗就不会埋没良心。
可什么叫过分的欲望,什么叫欺骗呢?
人已经在欲望与欺骗中活了太久,不知道答案了。
TOP
503#

俗语说:人做人需要讲良心,人在做天在看。细细想来这些都是人的良知的表现。当人做错事时,会感到不安,会受到自己道德的谴责,这就是仁义之心。
君子为人处世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就有了仁义,就是善,反之就是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的天性来要求每个人都可以凭良心说话,凭良心做事,而是应该去通过日常的教导。人有良知的,二不去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会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也未可知。所以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三字经》、《论语》等,从小耳濡目染的去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正因如此,我国的国民素质在不断地提高,社会在飞速的发展,这更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葛三闺女 最后编辑于 2019-04-11 22:04:23
TOP
504#

不行仁道的人,人们不会太在意,各人修养不同。可一个没有良知的人,就会受到世人和社会的厌弃和指责。所以说做人不能没有良知。我就不明白了二战时期,那些狠心的纳粹和屠杀中国人的日本人,他们的良知哪儿去了,特别是现在那些仍然不认错的人,想来在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得失,早没有了仁善之心吧,即使有,也只对他们自己人吧。
TOP
505#

       关于“培育良知”这个话题,上文从“何谓良知”、“良知发用”、“培育良知”三方面讲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良知是本体,但只知本体不明工夫是不行的,知良知为我心的本体,我们还要去培育它,践行工夫。因为我们知道本体需要合着工夫讲,工夫需要合着本体讲,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明本体,才能够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洞见心之本体之光明。良知是人心之本体,能知是知非,有灵明,是善而明亮的。但心而明镜,若发用不当,则亦沾染上尘埃,变得不再澄澈莹亮。故而,良知发用时,我们要去诚意格物,不悬空而谈,也不发动恶念,自然而然我们便能合着本体践行工夫,不会使自身迷茫、不知所措,做出违背良知之事。
TOP
506#

“一带一路”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上,要求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竭力依照“一带一路”之合作倡议来行事,在合作的过程中限制自己的私欲,一切从根本上以各国的共同那个繁荣为目标。在这里,所谓的“天理”便是“一带一路”之精神和宗旨,所谓的“践履”便是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贯彻,各国不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理”,便是“致知”,便是“致良知”的内向自明,但这要依托于“践履”来完成,也即只有在实践中长期按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来行事,才能使其愈发地深入人心;而遵从“一带一路”之精神和宗旨所展开的实践活动,则是“格物”,则是“致良知”的外向推至,这一时间活动必须有作为“天理”的原则来指导,否则便会失去方向性和目的性。
TOP
507#

良知是我们行动的是非标准,正如现代社会的法律一样,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标准或尺度。所不同的是,法律是外在的,是强加给我们的,由人所制定的,有时会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而良知是内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当我们做了不好的事情时,心中就会感到不安,这是一种道德心,在面对做或不做的选择时,它就是我们的内在的道德标准。所以,当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的目标时,我们也不应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而丢了良知,要时时刻刻以良知成为我们的道德尺度。
TOP
508#

在儒家的思想中心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官能,既包括会受到蒙蔽的利欲之心,也包括不会被蒙蔽的、自然呈现理的道德本心——良知。儒家所认可的是道德本心,认为这个道德本心包含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人皆有之的善的禀赋,它的职能是思考、反思,是我们身体的主宰,也是我们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尽管良知是先天具有的,但是它在最初只是一个善的端绪,一个幼苗,需要我们后天对本心进行持之以恒地体认、反思和扩充,良知才能明朗地显现出来。而外在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稍不留神就会使人心陷溺其中,沉迷于感官快乐,蒙蔽本心,伤害甚至是泯灭良知,使人与禽兽无异。所以,每个人后天表现地不一样,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一样,只是后天所受的环境影响和后天努力不同,导致有的人可以将良心会充分发挥出来,有的人却没做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因此,良知的培养不是能或不能的问题,而是想或不想的问题。良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作为一个人,立乎其大,树立良知本心,培养道德自觉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将人性本善、培养道德自觉作为我们的理想信念,以此指导我们的行为,通过反思、体认、扩充等修养功夫把我们善的禀赋、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做一个“大人”,陈献章先生曾说:“静中养出端倪”。且良心是很敏感、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偶然的善的行为并不是良知,稍不留神懈怠或是做有愧于心之事都会伤害良知,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培养良知将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并不是完成论,时时在内心想着,勿忘勿助,持之以恒地坚持,慎始如终,才是正确的培育良知之道。
TOP
509#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良知并不是深不可测、无法检验的天外星云,也不是“自然情感”的简单表现和由个人好恶决定的“自由意志”。在本质上,良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它既是体现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又是人们在意识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义务感的强烈表现;作为一种自我评价能力,它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信念和意志。
“小悦悦”事件、鬼脸女孩的慢慢求医路、上海田林街事件、哈医大王浩事件等等“冷漠”事件屡屡出现,导致社会冷漠之说盛行,各种言辞层出不穷,百姓亦是抱怨连连,文人们著说立言,纷纷发表愤慨之词。而在正义面前,在弱者面前,我们言之过多,行之过少,“冷漠”愈来愈成为当今社会的代名词。假如观念不易、制度不全、风气不正,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的国度将日益殒损。在注重知识教育、金钱教育和效率教育的今天,人们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少了,言传身教也少了。我们发展经济的能力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但“社会质量”却下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良知是可以被唤醒的,关键看我们愿不愿意极力去做。如果我们一味地谴责、抱怨社会冷漠现象,抱怨社会良知泯灭,而不是去深刻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良知,那么,社会冷漠现象还将会不断重演。
TOP
510#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上本于孟子,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从先验的意义上谈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其中良知就是指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因为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至善的,后天之不善来自于外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