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436#

儒家讲仁,仁,亲也,从二,从人。只有积极融入人际关系才能有“仁”这个概念。要想成为一个仁者,就要“致良知”。所谓“仁者爱人”。每个人都会爱惜自己,但是我们不能只仅仅爱惜自己,我们还要爱惜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推己及人”。要想推己及人,就要致良知。“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只有致良知,才能在心灵在将德性、理性、感性协调好。当我们协调好的时候就会更好地,或者说更和善的融入到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和谐。
TOP
437#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谓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刚一生下来时内心是向善的,只是后来的环境对人的品性造成一定影响,我们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而不为。”有句经典台词是“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即使是在我们眼里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于他人而言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TOP
438#

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心是人的主宰,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追求本我,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源于我们内心的声音。“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意思就是说人做了不对的事,内心就会不安,这就是良知。所以我们应该向善,让心灵变得高尚,明辨是非,知羞耻,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TOP
439#

我认为良知就是一个人有着善良和道德的本心。培育良知,应该从娃娃抓起。小孩子是一块璞玉,他们需要经过大人的细心雕琢,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爱,我想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冷酷的人。
TOP
440#

说起“良知”二字,使我不禁想起新闻报道的种种人性缺失的新闻,这些个行为实在令人心寒。试问他们在犯错的时候,是不是把“良知”二字忘得一干二净了!人,生于父母,活于社会,不是他本身成长了自己,而是万物促使他成长、抚育他成长成人,若没有身边的一切,他怎么可能有生存下来的机会!做人,首先要对这个世界有“良知”,是世界、是社会给了你活下来的机会,不要一味地去抱怨自己生活多么辛苦、多么心酸,倘若真的那么辛苦,你还能好好地活着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良知”,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他人,能做好自己就算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了。
TOP
441#

  何伟良知,也许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给予它新的阐释,新的寓意,新的东西。在道德滑坡的这个现实环境中,我们呼唤良知,呼唤纯善与担当!
TOP
442#

良知在当代尤为重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这种负面事件太多太多了,最近网上吵的热火的女大学生跳楼事件,原来的学校、执法人员包庇虐待舍友的富二代,不让亲属看死者的遗体……我为此愤怒心痛夜不能寐相信广大网友亦是如此,然而第二天,事情出了大大的反转,跳楼女大学生实则由于与母亲的矛盾才,而亲属和有心之人利用此事件制造舆论,企图得到利益……一时之间,那些出于所谓"良知"的声音征讨学校,政府,国家的人禁口了……不管事实怎么样,但我觉得出于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用女儿的尸体牟利,不会欺骗大众捏造事实。"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献给你我他。
TOP
443#

我认为良知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中之重,一个人他可以没有智慧他可以愚笨但他不能没有良知,一个没有良知的人将他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将个人的利益看的至高无上,所以他们互相伤害,互相欺骗,甚至将魔杖伸向襁褓之中的婴儿,于现实与精神之中都带给别人无尽的伤害,如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良知就是其灭亡之时,毕竟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TOP
444#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
“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在我看来,“知恩”是人性良知的一个重要方面。知恩,也就是说要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也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更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TOP
445#

良知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TOP
446#

我们的先人费劲心思,把这良知传给我们:一是把中字放在遗训中,二是把中字当作口语中(山东、河南人天天说中),三是把中字的哲学谜底放在大篆金文中(0,1),四是把中字放在我们的国名之中,我们叫中国、中华。可我们是多么无知,几千年把良知挂在脑门、挂在嘴边、放在手上都找不到?我们无知否?
这个中字的金文外形就像两把钥匙,没有这把要是向内打不开自己,向外打不开世界。山人格物自知,认识到自己不如物性(水、山等自然),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山人得到了这把人生的钥匙,真诚的送给朋友们。
TOP
447#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培育良知是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良知是人性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应该做到感性理性相统一。学会培育良知是教育下一代,延续人类人性文明,发扬中华传统更加辉煌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对全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TOP
448#

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做人应该有最起码的良知,要有道德底线。王阳明先生心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上天赋予的道德理念,是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也是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要实现良知,不可丢弃。
TOP
449#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为什么后来会形成善恶两个极端?因为我们对欲望的释放程度与抑制程度不一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负责任的引导,所以改变社会风气不光是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社会才会更加向善。
TOP
450#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