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421#

培育良知。“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不懂得砍伐树木,伤害自然;不懂得滥补乱杀,伤害小动物。在与外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人的良知,即羞耻之心、是非之心、同情之心、恭敬之心渐渐被遮蔽,人为了一己私利变得越来越残忍。曾看过一个视频《惨绝人寰的时尚,每件皮草都很残酷》,在中国的皮草市场上,屠宰者会先以木棍敲击狐狸和浣熊的头部,或是抓住动物的尾部将整只动物举起后头朝下重重地往地上摔,这些动物往往不会立刻断气或昏厥,而屠宰者会继续活剥它们的皮。多残忍啊!面对眼睛里全是泪水的可怜无助的动物们,屠宰者只是漠视。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吧!培育良知便是培育一颗仁爱之心,这颗心不仅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也要爱天地万物,以博爱之心待世界。
TOP
422#

何为良知?王守仁:“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就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这句话是说,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我认为良知是人道德的本性,是道德判断。有良知的人,会努力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了不对的事会感到羞愧,并努力改正。
TOP
423#

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传习录》中)这首先表明,“良知”是一种知觉,但其次它又是一种至善之性,是与天理联系在一起的。将两者结合,可以把“良知”概括为,以知觉表现的至善之性。同时他在《传习录》(下)中也说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一个人的良知,就是自身的行为准则。意念所到之处,正确就知道正确,错误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所以在我看来,“致良知”更像是一种道德修养,是将发于良知的是非好恶推至世间万物。“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以良知统摄人生、统摄世间万物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对自身做到有是非之心,也需要我们在世间万物上下功夫,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培育良知。
TOP
424#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论某人的行为表现善恶与否,不能否定的是他的内心深处有善端的存在。很多电影中都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为了救一个小孩子而牺牲了自己;或者虽然在外人看来他穷凶极恶,却在对家人十分好;亦或者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会为噩梦所困扰。我一直认为影视作品起源于现实,电影中的画面从侧面反映了每个人对于善恶都有基本的认知,在行恶时皆会有不忍,还保有从善之心。从这里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人人皆有良知,但是人人却不能都行善?重新唤回大家的行善之心,唤醒沉睡之中的良知之心是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培育良知,可从传承传统文化做起。中华传统中,一向都特别强调内心修养,良知也是自我内在的修养,因此,可以从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找回良知的力量。
TOP
425#

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
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把人的良知和天性描述的很纯粹很美好.自古以来,对于人的天性善恶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性恶和性善论,在我看来,人在最初是没有善恶选择的能力的,意识还不够成熟思想还不够全面深刻,还没有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能够被冠以善恶的名号呢.只有对好坏有了评估判断,有了控制自己行动和立场的能力才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裁决.当今社会出现太多负面新闻,使得大家对人性有了猜疑甚至本能的进行恶意的揣摩,这于人际关系交往和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秉持一颗单纯的没有过多贪欲私念的心,友善待人真诚为人,相信天性的灵妙,光明,与不昏沉,会被浇灌成灼灼的花。
TOP
426#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良知,也既“仁义”之心,并不是外界所赋予人身的,而是人生来便带有,这恰好符合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哪有人一生下来便恶意满满的呢?当然,我并不是完全赞同孟子的这一论断,在我看来,人性伊始,有恶有善,虽不会故意为恶,但人性本身带有的私欲色彩不可避免的会有这样一种恶的成分,不论是先天带来的善还是恶,都需要我们去引导,向好的方向发展才可。
TOP
427#

良知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但随着环境的影响和成长的经历,有些人心底的良知会被渐渐渲染和改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怎样的环境包围,就会形成怎样的人格。人人都有私欲,懂得管理和恰当把握私欲的人,便能更好地挖掘出自己生来就有的良知;而那些眼中心中只有一己私欲的人,便会一点一点将自己本性中的良知腐蚀。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但只有懂得珍惜和培养,才能让每个人心底的良知之花灿烂开放。我们在声讨社会上某些没有良知的人或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反思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才能修身,修身才能更好地培育良知。
TOP
428#

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TOP
429#

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良知本在我们心中,只是由于每个人都从自我的本能和利益出发,良知的清明就被遮蔽了。为什么有见义勇为,这是因为具体的环境使他的良知得以呈现。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见义勇为的机会,但每天我们都有良知发现的机会
TOP
430#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这句话概括得极好!德性让我们知道是非对错,理性告诉我们在对错前如何选择,感性在选择之后给予我们积极或是消极的反馈。《传习录》说,良知就是自己的道德准则,没错,自己在面对复杂情况依靠潜意识做出的选择就是自己的良知。同时,良知也是社会的道德准则。先不说自己接受的良知教育本来就是社会提供的,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也要考虑社会的因素。公交车上就算你自己不舒服,有老幼病残没座位还是要让位,就算自己不想让,也会有热心乘客谴责你。现在的网络暴力也多是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三观不正,活该被人肉。每个人都有人权,每个人良知水平的差异,和社会对至高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是有很大冲突的,这个矛盾等待着我们做更多的工作以传播经典,传播正确的道德态度
TOP
431#

良知不言而喻就是良心的发现,人生而有根,而良知就是我们这个根的发源,也只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事情能凭借这自己内心的善意去做每一件事,就会使我们的良知在优良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并且主宰我们的人生走上美好的方向。
TOP
432#

其实我很相信,人性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有人天生心软,有人天生心硬,有人正,有人邪,所以我认为有良知是社会教育的结果,良知是维护社会契约的重要条件之一。
TOP
433#

当代社会的发展,良知良心多成为热议。激烈的社会资源的竞争中,除了道德法律约束,更需要人自己心中的良知。良知其实也是一种良能,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良能,即能直觉地、直截了当地判断是非。良知这种良能源于情感、源于生活,它是关于行为、事物的正当性、适宜性的一种直觉判断。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等现象都存在着基本的良知问题。解决基本的良知问题,除了个体修养的提高更需要自我良能的提升。这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TOP
434#

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像孟子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我认为人性本是善的,而有良知的人会把人性这善的一面充分发挥出来。“仁者莫大于爱人”,良知就要做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恩,知耻,知愧。对社会多一份责任,少一份冷漠,唤起我们遗忘的某些良知,这样才会使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TOP
435#

良知,儒家认为这是一种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更是提出过:“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意思是人不用学就会的是良能,不用考虑就知道的是良知。这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是相吻合的。在我看来良知应该是一个人做人的底线,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对于一些事情都会产生自然反应而不去做一些违背良知的事情,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埋没自己的良知,丧失了羞耻感和敬畏感。接连发生的毒奶粉,地沟油,不合格疫苗事件太令人痛心,难道这些商人为了钱不惜完全抛弃自己的良知,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一点点羞耻吗?一个人但凡有点良知都不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所以说对一个人良知的拯救是迫在眉睫的,愿人人都能守住良知的底线,不让它被玷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