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406#

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道德,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良知,有良知然后有良能。从康德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培育良知的一个方法就是让道德和星空一样让人敬畏,推行国学经典,让人有恭敬是非之心。
TOP
407#

无愧于事,不如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人的良知天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犹如“人性本善”说一样,没有人一开始会对陌生的人怀有敌意,但是却会对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人怀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天性良知是本身就存在的,而人们所说的道德败坏的人是被利益埋没了良知,权利蒙蔽了双眼。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若真要去感受一个人光靠外在的看是不行的,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这就要用心去感知。并不能说权利掌控的越多,人的良心就会体现的越少,这样来说似乎太片面了。对于生活在高层的人,也有廉洁公正的存在,只能说人掌握的权利越多,越容易在利益中迷失自我,或许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贪念,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人在一出生被赋予了善良,良知等天性,当然也会夹杂着贪念。如何平衡这两点,是身处高层的人所应当好好学习的。
TOP
408#

3、良知看似简易,其实并不好理解,粗略的看可以说是德性、理性和感性的合一,但这并没有把握到良知的实质,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凑合”。心学大家阳明先生对良知的体悟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而之所以没有说破,只是担心学人将良知“做一种光景玩弄,辜负此知”,所以古人教学总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其实是有深意的,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到那个层次,说了也是白说,学生并没有吸收,反而有可能增加更大的疑惑,所以他们教学一直遵循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只有这样,所讲的东西才能真正对学生有益。良知亦然,学是真正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的,否则就不能谓之学。在阳明学生的良知学中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只有知行合一方可谓之学。
再回来看良知,良知说是阳明学生经历宸濠宗泰之变之后所领悟出来的智慧,而他的学说最终也是以良知说承之于世,所以不可对良知不可轻易放过,囫囵吞枣。阳明先生之“良知”虽取自孟子“不学而能,良能也;不虑而知,良知也”的“良知”,但在阳明之处已经赋予了良知新的意义,这也正是他的原创性之所在。
因此,需要辨明良知何谓?阳明的良知是兼具本体论意义、价值论意义以及现实的发用的。就本体论而言,良知本身就是本体,这一点是其特出第一义,在孟子中并没有这种强调,阳明义良知为心之本体,心在根本义上就是良知,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宋儒以下都非常重视形而上本体论的建构,以应对佛学的挑战,所以阳明的良知就是形而上的道,他曾明确提出“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的观点,因此,良知就是“道”“天理”的实际承载者,在一点上,“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与物无对”,所以良知是天地宇宙的本源,从而良知是无待之绝待,它是最终的决定者,如同空中之太阳,万物的生长枯荣皆因其所定。
而良知的价值论意义也正是因其本体论而得以彰显,这也就意味着良知是判断善恶的准则,“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它一点不得。”“知善知恶是良知”,这都表明良知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正是良知的这种知明朗照,现实的善恶才无所遁逃。故一念之萌动,善则存之,恶则去之,何等简易直接?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得以成立全赖此良知的虚明朗照,正是良知的这一本体特质,现实人生的为善去恶的功夫才得以进行贯彻,否则是不可能的。
最后,良知的现实发用,“四句理”中明确指出: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心之体,物者意之着。良知的现实发用也就是意和物,在阳明的后期思想中,良知就是心的代名词,所以,意和物皆因良知而生,都是良知的现实发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南镇观花”,学生问:“心外无物,此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他答道:“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既见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这段回答令人咀嚼起来余味无穷,表面上看他是在回避问题,殊不知他所要强调的也正是良知的妙用,“同归于寂”表明了良知作为本体无时无处的冥然独在,此知无时无刻都是朗朗清明,遇物便因物现形,“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妙用,因此“花”“颜色”都是这种妙用的结果,否则知“花”和“颜色”的又是谁?倘若没有良知,“花”和“颜色”又在何处?所以他还说道:“我的良知便是天地鬼神的良知,天地鬼神没我的良知不可谓之天地鬼神,草木瓦石没我的良知亦不可谓之草木瓦石。”这也正是良知的现实发用,即我们的知觉,“南镇观花”中很明显的表达了这点,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知觉并不离良知而独在,相反,知觉之所以能在乃是良知作用的结果,所以天地万化皆在良知的发用流行中。这里理解的困难在于我们总是把良知局限于我们的身体里,或者说心里,其实良知远远不止于此,不跳出这一层是很难理解阳明看似悖论的各种的说法的。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本体的良知就存在于它的现实发用之中,舍用而求体是乖其体,阳明不承认有一个孤立独在的本体在那里发用,如同西方哲学中的上帝一样,“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想其实贯穿于他对良知论述的始终。换言之,这也是中国人一贯的思维模式,非此非彼而即此即彼的中道思维。由此,阳明的苦心,我们自能深深体味得到,否则真如他所说的,只能当成一种“光景”玩弄了,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每个人实有诸己的体证,这也是良知学的本旨所在。
良知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或知觉,它的本旨是与这天地宇宙的生生运化是合一的,所以致良知的历程就是使自己的生命力时时充实饱满,存善去恶,以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和吉凶,先天弗违,后天奉时,如此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真,而这也正是“圣”的意涵,成圣亦无过如此而已。所以对阳明的良知需仔细玩弄,深切体贴,这样才能咀嚼出其中的生命之味道,否则只是听之以口耳,于己之身何益?徒负光阴耳。在一点应该如孟子所说的要“畅于心,发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样体悟才可见古人之引而不发,不可说破之“破”。
TOP
409#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感到不安,这便是良知。良知,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天赋,一个有良知的人,会合理地为人处世,会尽其责,懂得感恩;一个有良知的社会,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和谐相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对于良知的培育,应从娃娃抓起,启迪他们积极友好的价值观,让隐藏在内心的良知像花一样绽放!
TOP
410#

        何谓良知,在我认为,良知就是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懂得感恩。 良知是孔子的仁而爱人;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佛教的大慈大悲;还是基督教的平等、博爱、仁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对时代的良知。孝敬父母,这是做儿女的义务,这是对自己的良知。 古书《弟子规》中有这样的话:“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一些动物尚懂得回报。
        然而有些人,他们享受着社会提供的资源和福利,却没有丝毫良知,不懂感恩,甚至危害社会。在金钱权力面前,良知已变得微不足道,因为贪婪和诱惑,他们的良知变得畸形。
       不过,大千世界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我相信,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上会有更多人拥有良知,良知也会展现它美好的色彩。
TOP
411#

良知,是天赋人类生命中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
《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刘备在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我觉着这也是良知,一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知,是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TOP
412#

应该做有良知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心中应该有正确的道德观
TOP
413#

一个人有没有良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没有羞耻心;能不能坚持道德的行为,抨击不道德的行为;会不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有了羞耻心,我们做错了事情会感到惭愧,不会为所欲为。
坚持道德的行为,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抨击不道德的行为则是为社会的安定作出一份贡献。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则是给予了他人希望。
TOP
414#

西方人信上帝,信耶稣,喜欢去教堂这无形中使得他们的社会更加的安定。为什么呢?你想,如果你心中有了敬畏,你不会胡作非为,你做了违背良知的事,你会去教堂忏悔,下次就不敢做了,良知会时刻警醒你。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觉得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把大自然当做“上帝”,只有心中有了敬畏,良知才会催促我们做正确的事!
TOP
415#

我认为如今的人啊,良知的培育是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不应该只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我们要懂得什么分辨善恶,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争的头破血流。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真诚的对待,社会方可和谐。
TOP
416#

良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每个人都是具有良知的,只不过有些人的良知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珍惜自然的馈赠和身边的一点一滴,都是一个人有良知的体现。
TOP
41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良知,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TOP
418#

良知,就是有利于社会的无私行为。一个社会的持续运行,无法离开数量众多的良知行为作为支撑,否则社会成本将很快压垮整个社会。琳恩·斯托特分析认为,人们之所以忽略良知行为的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人们容易混淆利他行为与利他情感,利他行为完全可能在不激发利他情感的前提下实施,例如很多人完全有机会从体弱者那里抢劫,并事后安全逃脱,却没有这么做,这就是不具备利他情感下
TOP
419#

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内心会感到悔恨与内疚,良知就是我们的仁义善良之心。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们从一出生下来来到人世间,内心是纯净的,本质是善良的,也就是说生命之神在赋予我们生命之时,就已经赋予了我们良知。
可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渐渐地在金钱权利诱惑之下迷失了自己,没有了做人的底线和尊严。其实这样的人,内心是空虚的,因为它们根本找不到什么精神上的安慰,只是活在金钱的世界当中。“掺沙米”、“注水猪”、“豆腐渣工程”、“黑心棉”“大头婴儿奶粉”等等,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心里只有愤怒,内心只有隐隐作痛,真让人不禁呐喊:天啊,这世上还有没有良知?
 郭沫若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没错,具备良知是人类活在世上的的基本条件,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只会遭人唾弃;一个社会的崛起,是正义举起社会的明天,但正义慢慢的衰退直到沦亡,那么,明天将会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只有我们坚守良知,高举正义,我们的明天才会是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TOP
420#

当我们开始进入小学时期,在学校里老师不仅要教授基本知识,更注重引导我们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那时候我们就学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至理名言。在那个时候,我们还很淳朴,拾金不昧、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的优秀事迹屡屡出现。等到少年成人,反而却不知道如何去为人处世了,每每听到恶劣的事件发生,人们都会说不知道那些坏人的良心到哪里去了。仿佛良知的缺乏,是人们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和行动的准则,他们对待事情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和思考,凡是利己就觉得值得去做。这也造就了现在的信任危机,不熟悉的和熟悉的之间都建立起了一层隔膜,选择不去相信他人。人在小时候就注重德性的培养,长大后却被坏境所磨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正是在呼吁我们随时都要注重良知的培养吗?良知的失去,道德的沦丧带来的没有其乐融融,只有冰冷冷的应酬交际。可见,良知的培养是多么被现实所需要,道德体系应该被公众所重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