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391#

良知说发端于孟子,至阳明而光大,孟子谓良知良能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如果说这还带有经验上的意味,那么阳明的良知则实现了良知在本体层面的超拔,在阳明,良知更多地被放到了本体层面来论述,如其所言“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即天理”等,这表明良知在阳明哲学中已经取得了本体论的地位,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除此良知之外更别无知。良知亘古亘今,只此一个,良知无知而无不知。因此良知在阳明,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说教,它更是一种博厚高远的境界和情怀。所以他在《大学问》的开篇即提出气势磅礴的一句:“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然何以达此呢?这就在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的功夫里了,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培养良知,更确切地说是涵养此良知而不使之失去,良知本身包含仁义礼智等内容,致良知则是在自己的日用行常中将其恰如其分地表达,无过和不及,故致良知虽看是简易,然其开端也须下一番戒慎恐惧之功夫不可,直到良知成熟方可率性而为,从心所欲。这也真是阳明功夫论里的由功夫而达本体的路径,也是“天泉证道”中钱德洪的方法,阳明以“致良知”为其论学宗旨其实也是对这一功夫路径的肯定。因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虽颜子明道不敢承担,故不可轻以望人”。致良知实乃阳明成圣成大人的根本功夫。
TOP
39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良知能让我们辨别是非。一件事,能不能做?该不该做?当我们扪心自问,良知便能告诉我们答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非但不救人,反而用刀将人刺死,并逃逸。他漠视法律,漠视生命,最终也必须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这是因为他没有良知。
良知还能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它如同沙漠中的指南针,黑夜里的北极星,按它的指示前进,就不会走上歧途。然而,有多少人将它视之如尘粒,弃之如草芥?唐朝的杨国忠,明朝的严嵩,清朝的和珅,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例为什么不能带给人以警醒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贪污受贿,拉帮结派,仅是为了那所谓的金钱与权势呢?这同样是因为没有良知。
TOP
393#

何谓良知?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人有不学习就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就知道的,人的良知。为何要提良知呢?明代王守仁文治武功,戎马倥惚,仍不忘讲学,讲的就是良知。有一次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他用原话回答说: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的!”说的多好啊!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没有良知,人同物就没有什么差异了;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没有良知的社会只有一条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剂,没有良知的民族必会走向灭亡。与个人相比,良知对于社会更是弥足珍贵。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些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的“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不禁要问:企业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哪儿去了?!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每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的动力往往就是良知的推动。由此,良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TOP
394#

人之初的感知,应该就是良知了。如人的本能一样,良知是一种发乎内心的感觉,与后天没有很大的关联。人若是做了一件坏事,内心就会感到不安,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有时你甚至不知其缘由,只是纯粹的内心难受。那就是良知。
TOP
395#

       良知是人在人世间存活的的基础,人在没有了良知之后就没有了道德基础,就与物就没有差异了;良知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础,失去良知的社会只有消失,民族也会走向灭亡。没有了良知,我们的生存就没有了意义,世界也就黑暗的不像是人的生存乐园。
TOP
396#

何谓良知?我认为良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后天学习所得。王阳明曾经提出“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去,我们不用往大方面上说,就从我们自身说起,如何把良知推行到事事物物上呢?我认为,良知包括羞耻心、同情心、是非心、恭敬心等等,这都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比如说:当你做错一些事情,你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所谓的羞耻心;遇到别人遭遇不幸,会想要伸出援手,这就是所谓的同情心;面对长辈、师长懂得以礼相待,这就是所谓的恭敬心……既然良知是人生下来就所赋予的能力,那么我们也不要吝啬,将自己的良知在生活中处处发扬,即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TOP
397#

        宋代的朱熹说过:“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意思是: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明代的王阳明认为:“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 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良知。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良知是善的,而善,是一种大仁。所以我认为,培育良知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做事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让良心不安的事。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是人必须具有的。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存在于人的,难道不是仁义之心吗?人之所以丧失良心,也就像斧子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树木怎么能茂盛呢?……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成长;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会消亡。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太多滋养良知生长的美好事物被一些暴力、散失仁义的事所取代,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心里充满了不安、恐惧,不敢轻易的奉献自己的爱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贪婪、虚伪成为主流,仁与爱被隐藏,良知只能被嘲笑,这是一种毁灭。
         所以我认为,良知的培育是要让良知成为一种主流,培育感恩之心,感恩他人的奉献与付出,学会信任,用信任与感恩滋润良知,莫让良知消亡。
TOP
398#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值得让同学们知道并铭记在心。  我们学校曾经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令五申,但同学们违纪者仍然大有人在,有的只是违犯一些非常小的过失,比如跳窗,乱扔果皮、塑料袋等。这些现象虽然越来越少,但毕竟仍然存在。可以设想,这些同学在违犯这些“小”的过失之时,极有可能是心存侥幸的:“小事一桩。老师又没看见。”  这种侥幸心理害人不浅。失之小节,也许是酿成大错的开始,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素养往往体现在小节上,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反之,自律,自爱,自尊,自强,时时处处从“小”做起,也许正是长大成材的良好开端,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  当然,这一切并不一定要老师必须看见。违犯“小”的错误,即使“老师看不见”,仍然是一个铁定的错误;做了“小”好事,有了“小”的增益,即使“老师看不见”,仍然是一个可喜的长进。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TOP
399#

中国的“良知”之说,是由孟子首倡的,由王阳明将其发展到了极致。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认为良知的具体内容便是“仁义之心”。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冷漠事件的此起彼伏,它发人深省,促人警醒,也深刻的拷问着国人的良知。培养良知需贯彻德治方略,重塑国人形象,做到主观客观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TOP
4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陈杰思先生的《中华十大义理》一书中,对于“良知”是这样进行定义的:“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而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也这样说:“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大意就是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
        那如果良知缺失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无论是发生在当今社会上,还是自古以来,良知问题一直没有消减过。三聚氰胺、毒胶囊、药家鑫案件……等等这些事情,数不胜数。这都是良知缺失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培育良知,在王守仁的《传习录》下中如是说:“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也就是说培育良知是要去除恶念的,恢复心的本体。
       人在做,天在看,当今社会正是需要唤醒人们的良知的时候了!
TOP
401#

良知乃个人行走于世间的道德基础,没有良知,人同物就没有什么差异了;良知乃社会发展的要义,没有良知的社会只有一条出路,即消失,良知乃民族的黏合剂,没有良知的民族必会走向灭亡。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每个人立足于这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的动力往往就是良知的推动。
TOP
402#

我们经常说做人要讲良知,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朱熹说:“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就是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良知首先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于自己、人生、他人的思考,做事情的一个准则和前提。但是每一个人对于良知的认识又有所不同,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也就是说,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所以我们说不同的人对于良知的解释是不同的,其实他们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学派和理论观点而故意为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许在不同的年纪理解可能依然不同。
TOP
403#

《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告诉我们如何良知发用,君子能够尊崇德性而又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而又详尽精妙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而又符合中庸之道。王守仁说:“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他告诉自己,每当意念发动时,我心中的良知无不能够自己知晓。意念是善的时候,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当意念不善的时候,也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如何真正的知道自己的良知,跟着先人们的脚步就会有所感悟。就能够做到“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TOP
404#

良知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分辨自己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首先由孟子提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儒家称良知为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之后很少有儒家的人专门研究良知。直至明代,才有王阳明重提良知。
现在的中国,有很多人没有羞耻感和敬畏感,没有道德底线,做了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这都是缺乏良知,缺少信仰的表现。所以,培育良知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极为重要的,使每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先以自己的良知来判断善恶,是否应该这样做。佛教的善哉善哉就是良知的重要体现。
TOP
40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意思是说,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这让我联想到孟子性善论的观点,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的品质不是由外在的因素所给予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意识到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获得,放弃就将失去。这样看来,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状态都是具备善良的本性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探求并发挥自己的善心,进而渐渐丧失了善良的本性。所以,即使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我们,也要常常反省、叩问自己的内心,我是否在言行中坚持了善良的本心?比如,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面临“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从良知的层面,每个人都会对老人的处境感到心生怜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伸出援手,这就是道德选择的过程了。我的回答是,扶。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既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那些面对“仁”的选择装作视而不见的人来说,他们才是最可悲的,试想,如果有一天摔倒在地的人是他,他一定会对今时之选择感到羞愧吧!“仁义礼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句话这样说,当你觉得太晚了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培育良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关键时刻做出符合善心的选择,让自己人性中宝贵的一面闪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