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376#

人有良知,动物没有,因此良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尺。作为人却没有良知,即是连动物都不如。良知有很多方面,责任感是良知,同情心是良知,羞耻心亦是良知。良知是需要培养的,婴孩呱呱坠地,他心中没有是非观,也不知道做一件事情应该还是不应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给了孩子生命,因此有责任把孩子教育成有良知的合格的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部分父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淡化了对孩子性格和良知的引导与塑造,造成孩子是非观的扭曲,这是个体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良知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善良程度,更反映了人对文明与高尚的追求。培育良知,需要学会善良和单纯,理性又感性地看待事情,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良丰富而高贵。
TOP
377#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似乎没有了良知,许多人即使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却也是心安理得不以为然,一点儿也没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安和羞耻。例如屡禁不止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黑心的商人把化学成分三聚氰胺残忍的加到无辜的婴儿赖以生存的奶粉里,而这样做的企业居然是有国家免检产品的大型企业和许多消费者十分信赖的企业,他们不顾大家对他们的信任,丝毫不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对不起良知,可见良知的缺乏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们素质,建立社会良知。
TOP
378#

良心,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评价,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能帮助和指导个人进行道德判断,作出符合一定道德准则的抉择,能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影响作出一定的评价,对履行道德义务的良好后果,感到满足和欣慰,从而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对不良后果感到内疚和羞愧。
TOP
379#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人应该时时听命于良知,不要做违背的良知的事。不知是不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泯灭了现代人的良心,当今社会里违背良知行事的大有人在。从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彭宇一案。明明他出于良知而扶起了摔倒的老人,老人却咬定他是肇事者。虽含冤入狱十几年以后最终翻案,却狠狠地给了社会道德一记重拳。人们纷纷表示遇见摔倒的老人也“扶不起”了,甚至社会上另一种“赚钱”的方式——“碰瓷儿”也出现地越来越多。我不禁发问,现代人的良知究竟还剩多少?践行良知需要个人的勇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希望人人都反思一下当今社会良知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希望那被丢弃的良知重新被人们接纳。
TOP
380#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有些商家就昧了自己的良心,一味的贪图自己的私利,像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事件、生蛆柑橘等等。
   缺乏良知的人存在,但我更相信的是那些心中有良知的人,“2月9日上午一对夫妻从银行取出2万元现金,两人交接时,妻子不慎将钱掉在地上,钞票被大风吹散,随后过路市民和银行工作人员纷纷帮忙捡钱。”当钞票漫天飞舞时,他们并没有被这些钱财所诱惑,而是守护了自己的良知。当他们捡回这些钱交到失主手里时,我从心里由衷的佩服并尊敬他们。“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译: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他们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对于我们学生党来说,现在我可以马上行动的是多关心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养育并教育了我,我将尽自己最大可能回报他们。
TOP
381#

       良知本在我们心中,只是由于每个人都从自我的本能和利益出发,良知的清明就被遮蔽了。为什么有见义勇为,这是因为具体的环境使他的良知得以呈现。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其实是从良能到良知的一个转枢:
   是非之心与恻隐、羞恶、辞让之心相并列,表明这是一种良能情感;然而它处在情感系列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而且“是非”当然已经意味着一种判断。这就是说,良知其实也是一种良能,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良能,即能直觉地、直截了当地判断是非。总之,良知这种良能源于情感、源于生活,它是关于行为、事物的正当性、适宜性的一种直觉判断。这一点当然同样适用于对于制度规范的直觉判断。对此良知的“扩而充之”,即其自觉化、原则化、规范化、制度化见义勇为的我认为培育良知最重要的是外在环境,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我觉得这个观点,虽不能全对,也有一定的道理。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发人深省。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善良的人,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才能造就出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好公民机会,但每天我们都有良知发现的机会,比如开会或选举,你是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是迫于领导的压力?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才是良知
TOP
38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我所理解的良知就是对善恶的区分,老子说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对万物无所求,即使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也不感到厌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所以当我们只有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博施济众的慈爱之心,不漏锋芒的谦逊,才能与水之德相媲美,然后培育出良知吧。
TOP
383#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TOP
384#

“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而且只有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阳明子重提良知。(王守仁因他曾在阳明洞修道,故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这是由于自明代中叶以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当然也有人说中国的近代化应追溯至南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思想,是与时代潮流相吻合的。阳明心学的兴盛,被满清入关所打断,政治高度专制,回到了中国的中世纪,阳明学因此衰落。再次的兴盛,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再次启动。阳明子的学术思想虽然有变化,但比较一贯的主要讲是良知。他文治武功,戎马倥偬之际,随时不忘讲学,也就是讲良知。有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用原话回答:“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认为那个时代所缺乏的就是良知。
TOP
385#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提良知?余平教授有一句名言:“如果哲学没有意义,十年前我就卖烟去了。”哲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极为重要的。今天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想把它们归结为两点,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两种最重要的感觉:羞耻感和敬畏感。
TOP
386#

想我们都不会忘记2008年,因为那一年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我们战胜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冰冻,战胜了汶川的特大地震,又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在灾难面前,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有伤痛,更重要是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华夏儿女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TOP
387#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TOP
388#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TOP
389#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TOP
390#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真正的良知就是精一。朱子论格物,阳明说致知。月牙山人说:“格物自知,致知精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