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361#

人皆言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TOP
362#

        仁爱与残忍相对,无良知者则不仁,与草木和禽兽者无异。故培育良知是仁爱之梯航,舍之,则对牛弹琴。故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求之似渴;即使其它都忘了,只要良知还在,就没有失“仁”,就没有白受教育。
TOP
36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TOP
364#

      良知一曰“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拥有重要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就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做了有违道德的是就应该良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知皆宜。相反,人若无耻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边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愧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知愧而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是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友扶助。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便是愚陋不堪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然而,当下社会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些忠孝,良知正在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终将生命引向歧途。正如雨果所言“良知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TOP
365#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TOP
366#

格物致知,仁义礼智信无需向外探求,内心有之,只需我们去思考感知发掘。意念是自由,良知是束缚,人作为群体动物,处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是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的,社会要求我们遵守道德伦理观,即有良知.只有良知和意念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时,人的行为才会为自己为社会认可。今天我们说,做人要讲良心,良心即所谓的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诚信作为”良知“在市场上的作用尤为重要。市场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交通醉酒驾驶,建筑物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商品……食衣住行充满危机,生产者们你们的良知呢?
TOP
367#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孟子的不虑而知,是王阳明的不假外求,是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凡是功成名就的伟人,良知在他们心中是一片神圣的地方。如我国著名作家季羡霖,在文革时期仍潜心写作,完成著作。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功成名就之际抛弃了良知,违背了做人的原则 ,为世人所不耻。我们要会分辨善恶错对,做到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TOP
368#

培养良知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人生而性善,我们在做事时要依据自己的良知,不要因为现今社会的物欲横流迷失自己,泯灭了良心。
TOP
369#

何为培育良知?即培养天赋的道德观念。古人认为人性本善,天赋与我们本身的良好道德,我们不应该缺失,人性良知道德,这些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谐爱的品质,是何其珍贵?我们不能丢弃,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这种品质,就能温暖我们自己,温暖他人,温暖整个社会。
TOP
370#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亏心“这种感觉也因为良知。当做了打破道德底线的事时,我们的良知会对自身进行谴责,而内心的不安与愧疚就会产生亏心的感觉。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社会经常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造假问题,偷工减料问题,他们的良知没有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作用。我们应该遵循内心的底线,对的起自己的内心。
TOP
371#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我相信性善论,自然觉得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有些人只是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本心,终有一天会醒悟。
TOP
372#

良知是生命的脊柱,万万不可舍弃,不过良知是与生俱来的,相信每个人都心中尚存吧。
TOP
373#

培育浩然正气,塑造高尚人格。培养浩然正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正内修身之道。孟子最先提出“养浩然之气”,而且强调这种气具有“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特点。气正则人正,人正则法正。浩然正气,是良知纯正的表现,是道德升华的外化,是人格高尚的标志。养得浩然正气,则邪气自远,人格自高,公正司法才有可靠保证。
TOP
374#

良知,就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在儒家看来,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TOP
375#

近年来,一些地方冷漠事件此起彼伏,它发人深思,促人警醒,拷问着国人的良知;有关良知的学说,儒家学者的观点带有先验主义色彩,在本质上,良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良知的形成过程是内在转化和外部影响的辩证统一过程;培育良知需贯彻德治方略,重塑国人形象,做到主客观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