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346#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

人一定要有良知。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良知就失去人性就会做危害社会的事,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一定危险。读书首先要育人,要从小培养这种精神,要努力控制自己的私欲,为社会多做贡献。

良知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所以,良知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TOP
347#

孔子曰:仁者爱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千言万语就围绕着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心里,“仁者爱人”究竟该如何理解呢?什么样的人又能称得上是“仁者”呢?作为一位“仁者”,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呢?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认为“仁者”的根本品德便是仁爱,那是一种博大的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而且也爱别人的亲人,能够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爱是一种善心,慈悲之心,绝无害人之心,甚至不忍伤害一只小昆虫,在他们的心里,生命是最珍贵的,是最值得敬爱的。“仁者”还是具有大智慧大胸襟的人,他们通读史书,学富五车,遵守礼仪,他们志存高远,以国家民族之重任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仁者”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学习的榜样,若人人都争做“仁者”,那么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离我们还远吗?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折服了炎黄子孙以及世界各国的人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在当下的社会如何做到孔子说的“爱人,如何担得起字呢?

报纸电视网络上报道的一些恶性事件让我们痛心,我们不禁要问,仁爱之心真的不见了吗?最起码的一点善念也不存在了吗?小月月躺在血泊之中,路人漠然走过;好心扶起摔倒的大爷,却被讹诈几万元;三鹿奶粉用婴儿的一生来换取昧心钱;各种坑人害人的假商品到处横行;公交车上小偷没人敢管;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利贪污受贿;……不知何时起,这些事情占据着我们的生活,似乎这些不好的事情永远在发生……老人摔倒我们要考虑要不要施以援手,看到小偷满车的人不敢第一个站出来制止,明知贪污不对,在贪污成风的社会却不得不做……

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中国人,你的良心去哪了,我们自己引以为豪的正能量去哪了,我们社会的正义感去哪了?中华民族的仁爱去哪了?

常言道:邪不侵正,正义最终会胜利,因为中国人一直在努力,不好的事情会发生,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阻止,敢于说真话,敢于同恶势力做不屈的斗争;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对正能量加以鼓励宣传;社会反腐也在加紧进行……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自然就不会有恶势力的容身之处。

我认为,社会这些不好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忘,令我们欣喜庆幸的是,很多中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看重传统文化,看重儒学,一言一行也在践行着孔子教给我们的真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中国的前途会越来越光明。

让我们一起学习儒学带给我们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做一位“仁者”,担当起“爱人”的责任,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TOP
348#

培育浩然正气,塑造高尚人格。培养浩然正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正内修身之道。孟子最先提出“养浩然之气”,而且强调这种气具有“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特点。气正则人正,人正则法正。浩然正气,是良知纯正的表现,是道德升华的外化,是人格高尚的标志。养得浩然正气,则邪气自远,人格自高,公正司法才有可靠保证。

[em08]
TOP
349#

孔子曰:仁者爱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千言万语围绕着一个“仁”字。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认为“仁者”的根本品德便是仁爱,那是一种博大的爱,能够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爱还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作为炎黄子孙,在当下的社会如何做到爱人,如何担得起字呢?小月月躺在血泊之中,路人漠然走过;好心扶起摔倒的大爷,反被讹诈几万元……常言道:邪不侵正。正义最终会胜利,中国人一直在努力,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阻止,敢于说真话,敢于同恶势力做不屈的斗争……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自然就不会有恶势力的容身之处。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看重传统文化,看重儒学,一言一行也在践行着孔子教给我们的真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中国的前途会越来越光明。让我们一起学习儒学带给我们的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做一位“仁者”,担当起“爱人”的责任,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TOP
350#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所以致良知即行天理,阳明的学问亦此三字涵盖之,阳明一生事功亦在行此三字。阳明一生历经“五溺三变”而最终归儒,龙场悟道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物者,误也”。此后数年,阳明又经历了人生的众多变故,险些丧命,最后从百死千难中得出“良知”二字,此是“圣学最后一点骨血”,纵然如此,此心不变,因为“心即理”,“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致良知而已矣,向至圣先师致敬。
TOP
351#

      人一出生,就从社会中索取,按理来说,人得到越多回馈也应越多,这是良心使然。所谓的“良知”,是孟子所曰“不虑而知”,亦是王阳明所云“不假外求”,生而知之也,包括知耻、知愧和知恩三方面。跃马商场时,只有讲良知,才能一路顺风;做人的时候,只有讲良知,学会回报老师、家长与社会,才能不忘本。
      然而,物欲横流、歌舞升平疲软了筋骨,堕落了志气,究其原因,是在圣人已死,伟人不在的时代,传统义理教育缺失了。于是,“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从上海的染色馒头,到假冒全聚德烤鸭,从双汇瘦肉精到四川毒火锅调料,企业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哪儿去了?
      告诫一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TOP
352#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我所知道的有三个方面:知耻、知愧、知恩。

一、知耻。俗话说“人无廉耻,无法可治”,有羞耻心,才知道什么可以为,什么不能做。

二、知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之类的话,就是在告诉我们愧则改,不断的提升自己。我想,人生最好的回忆莫过于“人生无悔,问心无愧”。

三、知恩。常怀感恩之心,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态度。于此,能抚平对他人的怨怼,能慰藉迷茫的心,亦能展望未来。人皆和善,中华美德遍地开花。

TOP
353#

良知种类繁多,其中司法良知是与人们利益紧紧相关的一个部分。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明确要求“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政法工作、司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培育司法良知的极端重要性,为加强人民法院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下力气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自觉在司法领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素质过硬法院队伍,促进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产生广泛认同,激发起强烈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是共产党人的思想遵循和行动准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人民法院进一步大力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是人民法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勾绘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国民的精神家园,对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司法良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严三实”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指引人民法院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内心准则。司法良知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民主、和谐、诚信等理念,本身就是司法良知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人民法院广大干警只有始终保持司法良知,牢固树立法治信仰,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育真善美的人文情怀,才能确保司法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是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内在需要。司法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公平正义是司法的价值追求。倡导司法良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司法为民,就是要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有鲜明态度和正确判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法院广大干警只有始终保持司法良知,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谋求人民幸福为目标,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依归,做一个有血有肉、法理情并重的人民司法工作者,才能使司法工作既有公平尺度,又有人文情怀,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彰显司法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够净化心灵,唤起内心的自觉,真正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人生阅历、司法经验和综合分析,对案件的是非曲直进行准确判断,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是严守纪律红线、确保司法廉洁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有的案件凭良知就能明断是非,分清界限。司法良知是抵御腐败侵蚀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司法不廉的天敌。对具有司法良知的干警而言,司法不廉的第一惩罚就是良心的折磨。人民法院广大干警只有始终保持司法良知,把不公不廉作为最大耻辱,才能时刻警钟长鸣,常怀敬畏之心,增强廉洁意识,驱逐心中的魔鬼,抵御各种诱惑和腐败的侵蚀,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经得起考验,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

  二、牢牢把握司法良知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良知”是指人的善性,是一种自发的道德情感。“司法良知”是法官作为司法主体时所具有的法律职业良知,是法官的司法理念、正义追求、责任担当、人文情怀、职业道德等在内心的综合体现,是人民司法工作必须遵循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司法良知要求我们坚定信仰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信仰迷茫,良知就会迷失方向。坚定的信仰,是司法良知的灵魂。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保持司法良知,首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信仰,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想观点的渗透,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站稳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要始终坚定对法治的信仰,把法治精神当做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司法。

  司法良知要求我们守护公正天平。“法乃善良公正之术”。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是构筑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的基石。要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一项使命、一份追求、一种习惯,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把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真正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司法公开,大力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和监督,勇于在“显微镜”、“放大镜”、“探照灯”、“聚焦灯”下工作,不断增强司法工作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保廉洁、树公信。

  司法良知要求我们深怀为民之心。司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是执法为民。“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人民群众是司法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要把为民之心扎根灵魂深处,强化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的政治立场,信守对党和人民司法事业的政治忠诚,公正廉明、体恤民情、热爱人民,以感恩之心回报人民,以赤子之心服务群众,以亲民之行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怀着一份仁爱和善良的情感,对百姓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致,从一句话、一张笑脸、一个动作、一个举止、一份文书、一次庭审等来规范司法行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感受到司法温暖,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用法官的良知、良识、良行、良形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良知要求我们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担当是政法干警、人民法官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有了责任意识,才会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强化责任担当,要求我们面对重大政治考验,必须旗帜鲜明、挺身而出,决不能当“骑墙派”;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决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决不能畏缩不前;面对复杂多样、易发多发的矛盾纠纷,必须主动到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地方去,直面问题,破解难题;面对“本领恐慌”,要勤于钻研业务,提升亮剑的本事和克敌制胜的能力,做到“追得上、打得赢、说得过、判得明”,在奋斗和奉献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司法良知要求我们提升人格修养。高尚的人格修养,是司法良知的重要内容。要始终追求高尚品德,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司法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追求美德、崇尚美德、学习美德、弘扬美德,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要始终严守廉洁底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始终坚持务实作风,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三、精心培育人民法官的司法良知

  司法良知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自觉的修养和刻苦的磨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严三实”,是人民法官正心修身、培育司法良知的重要守则,是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行动准则。

  在学习教育中培育司法良知。学习是培育司法良知的基本途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思考问题,明辨是非,激浊扬清,知荣知耻。要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学习教育和文化熏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领悟法律真谛,提高思想境界,献身司法事业,把司法良知作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在众声喧哗中分清是非、站稳脚跟。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司法能力水平,增强司法智慧,精研法律业务,努力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在自省修身中锤炼司法良知。司法良知的锤炼过程,就是法官用司法职业的一切优秀品质塑造自己过程。要坚持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经常对照检查思想境界、素质能力和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醒、敲打自己,正身、正行、正言、正心,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当前特别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与学习弘扬雷锋、谷文昌和詹红荔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看齐意识,以历史先贤、革命先烈、时代先锋为镜,深学、细照、笃行,清洗思想的灰尘,为思想舒筋活血,增强对歪风邪气的免疫力,有效抵御“四风”侵袭,在千锤百炼中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在司法实践中增进司法良知。实践是培育司法良知的最佳舞台。越是任务艰巨,越是困难重重,越是严以用权,就越能锤炼品格、激励精神、纯洁思想。要把丰富的岗位和做事做人的实践作为培育司法良知的主要平台,坚持严以用权、用权为民,敬畏法纪、敬畏人民、敬畏手中的司法审判权,按规则、按制度行使好权力,从每一起案件、每一件事做起,强化为民宗旨,增进人文关怀。要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铸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在严明纪律中养成司法良知。保持司法良知,既要靠内心自觉,也要有外在约束。各级法院要把加强纪律修养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广大法院干警始终严于律己,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审判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养成遵守纪律、维护纪律、勇于同违纪现象作斗争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纪律的氛围,促使广大干警在思想上不断改造自己、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增强“免疫力”,确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违反党的纪律等各种行为,要坚决斗争,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使纪律真正成为烧红的铁、带电的高压线,确保广大干警共同遵守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行规范,推动思想、意志和行动的纯洁统一。

  我们一定要认清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弘扬“三严三实”,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培育和树立司法良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司法真善美,传递司法正能量,彰显司法的理性光芒与道德光辉,为实现法治梦、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TOP
354#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我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物质性的东西,而越来越忽视精神上的东西。现今的社会越来越缺少良知。良知就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本名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主动帮助老人,换来的却是“恩将仇报”,导致现今帮助老人时还要有所顾虑。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唤醒更多人的良知。
TOP
355#

记得以前辩论过一个辩题,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虽然已经忘记自己当时是正方还是反方,但是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就是有良知的,但是后天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本心改变了自己当初的良知,“孟母三迁”,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呢,这也是由于外界的环境所导致的,无论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遭遇了什么,我们一定都要坚持自己最初的本心、最初的善良、最初的良知!
TOP
356#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之初,其心性都是纯良的,其内心都有良知的存在。良知即为一个人的内心对其所做错事之后的愧疚之心,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良知,那么他便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假如世上的人都没有了良知,那么何人来赡养自己的父母,何人来养育自己的孩子,人做了坏事都不会觉得愧疚,我想这个社会就失去了秩序。所以良知对于我们每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万万不能失去良知!
TOP
357#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必须要帮助你的责任,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总有一天会达到一定的独立年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总有一天会走上社会,我们就该感谢之前帮助过我们的人,然后再像他们一样去帮助别人。而感恩之心也不是全给帮助过你的人,恰恰相反,那些曾经讽刺过、打击过、伤害过你的人更应该感谢,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学会顶着压力成长的更好、学习的更多。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的称为“和谐社会”。
TOP
358#

如果一个人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没有良心、没有良知。那么,何为良知?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宋代朱熹在《续近思录》中记载: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身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有一颗良知的心,有良知、懂感恩、讲仁义,做一个善良的人,头顶青天,脚踏大地,踏踏实实,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
TOP
359#

良知是否在心,自己心里最清楚。一个人的德性、理性、感性,我想是一个人的情商所在,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换句话说,有良知的人才会在社会上立足,才会受人尊重。
TOP
360#

良知,是立心于天地间的根本,我相信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衡量良心的天平是道德天平,把一个人的行为与道德砝码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便能称出行为的重量,衡量出行为的社会价值。郭明义说:“钱花在需要的人身上,晚上才睡的踏实。”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他的心上印着普通人的悲欢,却做着不平凡的事,郭明义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我。郭明义是伟大的,作为渺小的我,暂且把良知简单的当做良心,我懂得什么是礼尚往来,我也懂得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比如:我总是凭自己的良心做事,别人对我好我会加倍的对他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时我会为老人让座,会扶老奶奶过马路,在当代价值观扭曲的社会里,这貌似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当时那位老奶奶对我笑的时候,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用我的仁爱之心,用我的良心来对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我会善待每一个对我好的人,当他们有困难时,我会毫不犹豫的为他们冲锋陷阵,这就是我的价值观,以此约束自己,始终要有良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