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传习录》下)”喜欢这句话,更喜欢它背后的意义,自己的良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自己这个本体,甚至不受本体控制。它似乎像一种潜在的意念在纠正着自己。良知是一个很好的刻量尺度,能够以最原始的方式让自己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让我理解良知,那它应该是客观的、正确的、善良的,总而言之,它是人类心底最美好的东西或是思想亦或是感受。良知,有良也有知,优良的知道,去理解看待身边的一切。它的存在应该是在帮助我们,引导我们向真,向善,向美。良知与我们的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心跳的每一个瞬间又有它的存在,只是它显得有些沉默。只有在一个人彷徨不前,不知所措的时候,良知便起了作用。因为我们需要问一下我们的心,看心是怎样认为的。而良知又是潜藏在心中最深的一处。明朝中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王阳明,他提出“致良知”,即回复本心。说的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其实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时常的回复本心,争取做到“知行合一”,但往往现实中太多的诱惑会迷失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的良知恢复还需要强有力的意念支持。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心中最无人知晓的地方,在那里存在着自己也就是这个本体最隐晦的东西。联系我们的实际,每当遇见一件棘手的事情时,便会有些急不可耐,可是却又没有多大的成果。一旦事情做错了,就会后悔懊恼自己。谴责,内心的责备,此时此刻就会与良知发生冲突,“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尤其是在与自己民族优良品德发生矛盾的时候,内心更是“波澜起伏”。看见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是扶还是不扶?良知告诉自己“应该扶”,可是那个寒心的例子,因为好心却被告上法院,又让自己不敢去扶。这个世界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陌生,可怕。人心居然也学会了欺骗。好心却得不到好报,良知却一再的告诉自己要始终相信:这世界依然很美好,那不过是一个例外。我们的良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有些犹犹豫豫,虽然我们也很愿意做顺应自己心智的事情可是却还要产生怀疑。因为现实的例外让我们的良知隐藏得更深,更隐秘。
这个世界,不是它改变你,而是自己改变自己。有些事情,你相信便就会是真的,你不相信即使是真的依然还是假的。对于我们的良知,如果自己觉得是对的,是正确的,又为何不去遵循?外在的事物,太大,有太多,我们完全无法控制。其实,相比较而言,心累才是最令人疲惫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顺其自然,顺着我们的良知,走下去,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改变不了身边的一切,却可以感化身边的部分。一点点成效而是成效,至少我们曾坚持过,努力过……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既是日光之中添一盏灯。”(王守仁《传习录》下)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出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一盏明灯。
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要总是耿耿于怀于自己的过错。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好的事,良知也就不断的培养出来了,我们就会生活中阳光下。
良心是一个人最本质的品质。因为良知的存在,我们懂得人要行善、要知足常乐、要乐于助人、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我想这是良知教会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我很喜欢这句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人这一生,有好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受着自己时时刻刻的心跳声,大抵是最幸运的事情了。人只有一颗心,它一直跟随你。很多时候,我们很多重要的决定不都是跟随着自己的心意吗?既然这样,为何要让耳朵双眼来蒙蔽了自己的心?有人说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候你亲眼所见的也未必是真的。重要的是跟随你自己的心意!心是善良纯净的,其他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就会被你踢掉。每个人并非没有私欲,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原则,重要的是把握好度,用自己的真心来珍惜,不能泯灭自己的良知。因为失去了良知,你就失去了让你堂堂正正立足在世上的根基。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一、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二、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三、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看到良知这个词,让我不禁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起悲剧。3月4日,长春发生一起长春婴儿轿车内随车被盗案引起全城搜索和全国人民关注;3月5日案件告破,嫌疑犯落网,但两个月大的婴儿却惨被掐死在雪中,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震惊了。一个仅仅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他的母亲怀胎十月把他带到这个世上,他还未来得及欣赏世间的美好,却被残忍的杀害。我想不只是我,估计其他人都想问问犯罪嫌疑人,你到底有没有良知,怎么忍得下心对一个仅仅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下的去手。我想你可能也是一个父亲,你会爱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婴儿的父母想想,同样是父母,他们得有多心痛啊。你扪心自问,你良心过的去吗?可能你根本就没有良心吧。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只是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我认为良知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明耻”。知耻,简单地说就是要有羞耻心,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人不明耻,对自己耻辱的行为毫无所知。大街上有人明目张胆的坑蒙拐骗;商家为了盈利而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诸多此类的人无不是良知泯灭了,让人气愤至极!
第二便是“知愧”。知愧,简单的说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当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知愧进而忏悔改过自新,只有做到“问心无愧”才能使良心安稳。
第三便是“懂恩”。懂恩,就是懂得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并且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哪怕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也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比如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对身边的人何尝不是呢?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的恩情;长辈对我们无微不至照顾的恩情;老师予我们谆谆教诲的恩情;朋友与我们分享成长酸甜苦辣的恩情;路人使我们的旅途不再孤单又何尝不是一种恩情呢!常怀感恩之心,生活就会处处充满阳光,再多荆棘的路途也会芳香不断!
良知是天生的灵根,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纯净的灵魂,不能让贪欲、嗔怒、愚痴之心抑制灵根的生长!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一个人有没有良知只有他自己知道,做了错事,心里会感到不安,那是因为在我们心里还存在善的意念,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事违背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良知。生活中,难免会有伤害到别人的时候,事情发生后心里总是有一种罪恶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始终心存一颗善良的心。
我曾在电视中看过这样的报道,儿子或是女儿住在豪华的别墅里,而自己的亲身父母却被他们赶出家门,流落街头,原因就是他们嫌弃年老的父母,觉得父母会给自己丢脸。这是一群没有丝毫良知的人,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到心寒。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嫌弃父母。
朱熹曾说,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古人能懂之理,在所谓文明时代的今天,很多人却做着昧着良心的事,每天打开新闻,几乎都是各种xx省出现毒奶粉,病猪肉等食品事件,可见,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很多人心里,钱已经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而无关乎道德和良心。对于这种事件,个人认为中国越来越没有耐心进行道德良知方面的教育啦,大家都是关注眼前利益,注重实用,轻视内在的品质。因此,目前迫在眉睫的事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品质和道德观,而不仅仅教育他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