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21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王玉舒

学号:10311037

时间:2011年3月14号

电话:18788420740

卷一:仁                                

十、培育良知                  

仁是一种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仁”包含了善良的意义,因为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因为内心善良才可能有爱,才可能爱别人,“仁”包含了理解的意义,因为孔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有一颗“理解”的心去对待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切勿强加给别人。

如果你的心里有放下“仁”的位置,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乏精彩,因为拥有“善良”和“理解”的你生活中一定会拥有真心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工作中定会得到老板的赏识,同事的认可,让你的人生有精彩的一笔。

TOP
21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张艳1

学号:10311024

时间:2011-3-14

电话:15559709306

卷一、仁

十、培育良知

    何为良知:良知是德性、感性、理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知,当我们做了一件错事时心里总是会有不安,此刻就是良知的反应。每个人做事或都或少都是为了自己,但是他如果违背了道德、论理,即会受到良知的谴责。一个善良的人,是拥有“仁”的,因为善良的人是有爱的,“仁与爱”是形影不离的。

TOP
21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胡玲巧

学号:10311010

时间:2010314

电话:15287115716

卷一

.培育良知

    良知即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统一体,人们看到别人做了坏事人们就会说“你还有没有一点良知”,人们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道心,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每一个人都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是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我们不能被恶念占据了我们,更不能被私欲拖累了我们,我们的心中要永存善念,让善念伴随我们一生。

TOP
21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赵书瑶

学号:10311018

时间:2011314

电话:15208715864

卷一,仁

十,培养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良知,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世界因为有了良知而变得和谐美好。人因为有了良知而约束自己,从而分清善与恶。培养良知,正是培养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晦。

因此培养良知,使天理长存,是自己的心灵,没有亏损,遮蔽。

TOP
21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03

时间:2011313

电话:15096669415

良知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呵护和培育。依法坚决打击一切暴力犯罪活动,是对良知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呵护。抑恶才能扬善,除暴才能安良。一个社会只有铲除了暴力和邪恶,良知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传承和张扬。我们应该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坚定不移地伸张正义、弘扬正气,从而使良知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坚定守护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TOP
21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第七》)

君子心平气和胸怀宽广,小人却经常患得患失。这告诫我们不要为名利所累,也不要怨天尤人,如果成天计较利益得失,就会忧愁满面,患得患失,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TOP
217#

培育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的统一体,当我们做了不对的事后,心里就会觉得不安,这就是我们的良知,它是本来存在于我们心里底处的善良之心。

如果能够穷尽善性,便是“人能引道”,而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偏失,便是“非道弘”

TOP
218#

培育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当我们做了不对的事后,心里就会感觉到不安,这就是我们的良知,它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里底处的善良之心。

如果心能够穷尽善性,便是“人能弘道”,而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偏失,便是“非弘道人”。我们人只有一颗心,而当我们的这颗心知觉道理时,便是一颗道心,当这颗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一颗人心,而这颗人心必须每每听命于道心,使道心成为我们人心的一身之主。

我们要有一颗诚恳地孝敬父母的心,有一颗爱他们念他们的心,不能再让他们时刻为我们担心,、操心了,因为父母花着他们大把大把的钱,而无动于衷地不好好努力学习,却在这里吃、喝、玩、乐了。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应该要对得起自己的心,我们的这点良知,正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有丝毫的隐瞒,做一个具有仁、义、礼、智的人

TOP
219#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

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后天的培养。

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TOP
22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晓娇

学号:10311015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3312762088

卷一  仁

十、培育良知

良知是德行、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是道德的本体。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若感到不安,则此人有良知;反之,无良知。对于那种无良知的人,就算做了丧尽天良的事他都无所谓。这样的人是可悲的。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可谓仁在我们生命中是多么重要。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开始都是善良的,就要看他个人本身是否会发现和运用良知。心能够穷尽善性,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的偏失。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心道;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必须使道心永远成为一身之主,人心每每听命于它,这才好啊。

一要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 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社会的热爱和忠诚。它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认同,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包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为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为祖国独立富强的崇高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建设的报国之行等。目的是在于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心得到适宜之处,就叫做义。能够发现良知,心就得到适宜之处。发现良知,以求得心灵的自我满足。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隐瞒。良知是天生的灵根,要使它正常的生长发育。

TOP
22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 2011年4月25日

电话:13529299757

卷一、仁

十、培育良知

以“形象养校、质量强校、文化立校、制度治校”为办学思路,以“内涵发展,建设和谐校园”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深化德育工作实效为核心,以增强校本教研效益为重点,”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师德修养和专业化发展,注重德育工作实效性,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和研究,繁荣和谐校园文化,促进教育内涵提升,不断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重塑教育尊严。内涵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注重学校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和谐校园文化,提炼和谐精神,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校园生命质量,形成求实、创新、勤奋、严谨的校风。

[em07]
TOP
222#

法治良知乃是社会活动主体基于对法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理解,基于对这种法律之下的生活实践的体验与反思性的批判,而产生的以法律为标准的对社会活动主体之行为的善与恶、正与邪的认知、判断、评价、选择和行动的意识与能力。法治良知反映了社会活动主体对待法治及其规范、制度与组织运作的道德情感和以道德意义的愿望、要求与期待为内容的道德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治良知乃是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个人、社会与国家(政府)的良知即个人良知、社会良知与国家(政府)良知中与法治及其运作直接相关的、以道德义务感与道德责任感为基础而体现为强烈的法律义务感与法律责任感的良知。

我国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博士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时,曾反复强调:"研究法律者,只有了法律知识,断不能算做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学问之外,再备有高尚的法律道德。所谓法律道德,不仅是研究法律的在执行律务时所应当注意的,在平时亦当有道德的修养:第一点应当有守正不阿的精神,有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徇情面不畏疆御,抱有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精神。第二点是有牺牲小己的精神,所谓牺牲小己,便是什么议案或法律,既经合法的手续以产生,那么无论如何应当牺牲个人的意见,来拥护这法案之实行,不应当固执成见,做出阳奉阴违的事来。这两点是最重要的法律道德,不单是做律师法官者应当特别注意,无论在什么地方,凡是关于法律的运用上,都应当特别注意着。"⒄丘汉平教授也认为,真正的法律人才"须有道德的涵养";燕树棠先生认为,法律教育旨在培育具有"法律头脑"的人才,"一个人受过法律教育之后,必须具有'法律头脑',才能对于法律为适当之运用;无论为立法人员、司法人员、行政人员,也无论为律师,也无论经营特别的事业,才能有相当的把握而不致有大错。"⒅我个人认为,这些法学前辈们所表达的实际上就是或者包含着法律人才应当具有法治
TOP
223#

法治良知乃是社会活动主体基于对法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理解,基于对这种法律之下的生活实践的体验与反思性的批判,而产生的以法律为标准的对社会活动主体之行为的善与恶、正与邪的认知、判断、评价、选择和行动的意识与能力。法治良知反映了社会活动主体对待法治及其规范、制度与组织运作的道德情感和以道德意义的愿望、要求与期待为内容的道德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治良知乃是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个人、社会与国家(政府)的良知即个人良知、社会良知与国家(政府)良知中与法治及其运作直接相关的、以道德义务感与道德责任感为基础而体现为强烈的法律义务感与法律责任感的良知。

TOP
22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常洪茸

学号:10311005

时间:2011320

电话:18213853169

培育良知

良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是良心的自我完善和实现途径。人通过遗传获得其自然存在,获得其作为现实存在的可能性,但人是通过教育而获得良心,获得其在现实中作为人的存在的现实性。“这种个体性将自己教化为它自在的那个样子,而且只因通过这种教化它才自在地存在,它才取得现实的存在;它有多少教化。它就有多少现实性和力量。”

良心是善的内化,是通过教育对心灵的塑造,向心灵的完善。内化意味着社会 历史 中累积的富于价值和意义的客观精神进入个体心灵,把个体心灵从个别性状态提升到普遍性状态,实现人的精神内在的、整体性的生长生成,是面向个体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形成。

良心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良心无论先天有什么都需要后天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良心的内涵总是与具体时代相联系的,与社会的 政治 、 法律 、 哲学 、文艺和宗教等相关,普遍的、永恒的良心是不存在的。可见,良心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发展的、可培养的,所以我们说“良心能教”,良心生成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善良意志的内化过程。

人在体验到“良心”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行为将有所觉悟。在行为中,“良心”成是道德的一个敏感、灵活而又严厉、忠实的捍卫者。当自己的行为正当时,他感到心安理得;当感到很不正当时,就引起了他良心上的自责,并产生忏悔和羞耻的感情。在这种场合,“良心”的呼声能要求一个人真正改正自己所做的行为。“良心”在大学生的道德活动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在行为过程和行为整体中起着影响、支配和主导作用

由于受到复杂的市场 经济 环境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和毒害,使得一些大学生的灵魂受到了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有的学生只崇尚实惠,不讲良心;只图个人快乐,不顾别人痛苦;花了不义之财,却心安理得;做了损害他人的事,给别人造成苦难,却毫不羞愧;以强凌弱,毫无同情之心。治标先要治本,治人必须治心。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人起码应具有的良心。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对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在情感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是善的内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学习知识和接受 教育 而逐渐形成的。良心培育是高校德育中重要的课题,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良心”。

    

    

TOP
225#

良知是德行,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就如人做错了事,心中肯定有一种不安,这就是良知。人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必须与智相统一。我们认为的良知是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要培养良知,要除掉恶念,只剩下善念。在德行,理性,感性做到统一。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人性良知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耻、知愧和知恩。

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人有了良知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至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有了良知,才知道自己该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仁,需要我们对大众的爱,需要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却不知道什么是对错的话,那么我想有他也只是一个祸害,有了良知才会让我们知道该如何纠正自己的人生路线,该如何去做事,去判断。是创造的利益而不是祸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