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51#

姓名:何英; 班级:新国 10-1;学号:201005001839 。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152#

良知是生命里最为美丽而感人的部分。

一个人拥有良知才不会去伤害他人,才不会为金钱利益的诱惑所动,才会担当起生命的责任,才会真心诚意的帮助他人。

没有良知的人必将遭受应有的报应,一颗缺乏良知的心也必将不会踏实的跳动。良心的谴责无处不在,正义也是种会为良知保驾护航。

一个民族拥有良知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才会不断的发展壮大,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才会有更多的奇迹。
TOP
153#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类人是没有良知可言的!
TOP
154#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

TOP
155#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
TOP
156#

良知对于一个人是如的重要,我一直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良知。只是很多现实让我不解,小偷为何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偷东西时心里不会自责吗,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那些拐卖婴儿妇女,贩卖器官的那些人,想尽一切的方法去骗别人,如果用在正道上不是多好吗?我有一次在社会与法频道有一期节目两个年轻的男子费尽心机把两位老人全部的养老钱骗走也可以说是抢走,真不懂面对那么可怜的两个老人她们怎么下得了手啊!真心的希望那些还有一点良知的人能够改邪归正。


   尽管有那么多的不好的东西,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邪不压正。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她们在默默无私的帮助别人,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


TOP
157#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em07]
TOP
158#

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孝敬别人的父母。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媳妇孝母不孝婆,看到许许多多的老人仍流落街头,甚至活活饿死。有时,只要我们一句话,一个馒头,就能帮他度过难关。也许有人说,仅凭一己之力,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再大的困难,乘以十三亿,就成了微不足道的问题。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友谊之手,这个世界必将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只要我们心存善意,以做好自己家的孝为基础,从此辐射开去,对别人的父母也行孝有加,那我们都将得到循环的孝的回报。[em06]
TOP
159#

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然而良知之心,每个人都有吗?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问一下自己:我丧失了良知了吗?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做好身边的每件事,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TOP
160#

良知,他可以将善恶之间的界限无限缩小;可以将明天的天气以及明天的明天的路变得宽广:也可以改变一个人。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TOP
161#

良知,我认为是良好的认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它是一种意思,我们都知道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要培育良好的认知就既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也需要良好的主观条件。也就说家庭,社会要提供正确的认知环境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个人也应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对事物的辨识力。
TOP
162#

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
感恩的人无论居于城乡,财富多寡,他们懂得生活之艰难,活下来本身是一串链条乃至多串链条穿起来没有断裂的结果,没有人能像孙悟空那样无因无果无牵无挂。 一个人如果只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仍然叫嚣,也叫冷漠。他们把人分成助己和未助己两类,以青白眼待人,仍然叫势利眼。对天地无感恩之心,对人的感激必然短暂

感恩是自爱。感恩的人一定对别人的帮组感到不安,不是别人欠你,是你欠别人。这个“欠”不是欠情。欠情是负担,感恩是报答,两者不一样。感恩的人即使没有机会报答施主,也会帮助他人。这是还债和报恩的区别
TOP
163#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独立不迁,坚持原则,不媚俗,不屈从,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哈佛大学拒绝时任总统里根期望得到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哥伦比亚大学敢于拒绝英女王期望得到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精神?这就是一流大学的精神。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TOP
164#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就说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习惯有所差异罢了!在后天的环境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越加的明显。但再怎么变,人们善良的本性是不会轻易就发生改变的。

无论你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功成名就的按摩CEO级的人物,更甚者是在监牢服刑的犯人,都有他们人性的闪光点。或许你会问犯人也会善良吗?要是善良的话,为什么他们还要去犯罪呢?其实,在他们走进监牢之前,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他们也有自己亲人和朋友。况且,有些人走上这条不归路不仅仅是他们自身原因。

或许这个社会会改变我们很多,但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永远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有时候不愿把它拿出来罢了,因为我们都怕受到伤害。但是当有一天,你把这份深藏心里的感情拿出来晒给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

TOP
165#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独立不迁,坚持原则,不媚俗,不屈从,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哈佛大学拒绝时任总统里根期望得到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哥伦比亚大学敢于拒绝英女王期望得到该校博士学位的要求。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精神?这就是一流大学的精神。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
    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是关系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在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舍指出,应将新闻学教育回归到人性教育。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中国新闻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记者,应该有一种人文追求,有一种理想,才去做记者。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这种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包括对宗教,有对各种文化包容的能力。这将使我们的报道能更接近客观真实。
    
这几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新闻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立。可是,面对市场需求,新闻教育却乱了方寸——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院校匆匆上马,课程设置削足适履,更可怕的是,许多新闻院校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信奉。而在新闻业发达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便有50%的新闻院校开设新闻伦理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给未来的记者应传授两件根本的东西:新闻工作的技巧和道德。日本的新闻教育则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教育和在职人员的入社教育,培养记者强烈的责任感。
    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的泛滥,给我们的传媒教育敲响了警钟:培养具有高尚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职业情操的职业传媒人,应当成为当前传媒教育的基础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ersonName ProductID="郑保卫" w:st="on">郑保卫ersonName>教授说:学生仅仅去学一些传播技术、传播方法,那么就会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所说的,新闻会成为一种单纯的信号系统而失去它的社会意义。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给人的紧迫感、焦虑感像沙漠烈日一样灼人。大学生过早失去应有的纯朴、烂漫、激情与执着,更没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或麻木不仁,或玩世不恭,或浮躁轻狂。关于人生、社会的基本素养几乎空白,文史哲完全不懂,便钻研市侩的交际学、公关学、谋略学、厚黑学,基本的科学理论、系统知识、思维能力都不具备,便专注于某些专业技能,一些在政治课或者正式场合上表现好的学生,可能是最早完成社会化而走向早熟、世故、虚伪的人。高分低能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只看到有形的技能,却忽视技能背后更根本的文化底蕴和思维素养,以为写几篇文章便可以练好文笔,搞几场辩论便能舌战群儒,在某学生团体里混个一官半职便有了交际能力、管理能力。毕业后,当薄薄的镀金层剥落,便成为彻底的庸才,事业后劲全无。没有内在的信念和理想,成为争权夺利的小爬虫。只能承担简单的工作,随波逐流,却没有根基,没有底蕴,没有后劲。他们能应付社会转型的混乱,但不能对社会发展有所创造。
    温总理说过:搞新闻,最重要的是责任两个字,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责任感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爱得越深,责任心越强。因此,传媒教育要有一定之规,不能因为就业市场的暂时现象,不能因为一些媒体的想当然,就放弃了传媒专业的初衷和理念。在当前的环境下,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应该成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理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