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66#

一些摘自王小波的句子,很好,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一下: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想到了福哥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利。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利即话语。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些事,心里就很高兴。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人经不起恭维。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  

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参与自由的事业,像做自由的人一样,令人神往。  

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做聪明人才有前途,当笨蛋肯定要倒霉。

TOP
167#

良知遍布整个世界。首先从我们的身边说起,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只要讲一个心,并使这个心没有私欲,诚恳的对待每一个人。诚恳的对我们的父母,现如今的我们都要诚恳的对待身边的同学,当以后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都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关心你身边的人,无论他是你的朋友或许是你以后的伴侣。在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她们用她们的美貌去骗着一段感情,是因为私欲占据她们的内心,她们失去了良知,也会失去她们曾经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良知。
TOP
168#

能够发现良知,心就得到适宜之处。所以汇集正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在瞬息万变中应对,应当行动就行动,应当停止就停止,应当生就生,应当死就死,仔细斟酌,认真做事,无非是发现良知,以求得心灵的自我满足。
TOP
169#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也就是说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会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良知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的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一些家长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对人对事开诚布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结果势必使孩子吃亏、得罪人。但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诚实正直的品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关键时期,心灵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接受真善美的雨露滋润?如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是今天家长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学校里,有部分学生言行不规范,习惯不好,油腔滑调,吊儿郎当,功利、自私、不负责任、违规违纪,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道德滑坡的现象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学校一直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班主任、科任教师、德育处无时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可是,效果甚微,这是为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教育的方法方式问题。良知说源于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乃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认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其最初表现是爱亲敬长。王阳命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赋予它更为广泛的内涵,把良知扩充为一种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普遍原则。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良知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具有了良知,才能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才会有恻隐之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TOP
170#

[em12][em11][em10][em09][em08][em07][em06][em05][em04][em03][em02][em01]
TOP
171#

良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很重要的。
TOP
172#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
TOP
173#

    良知是德行、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是仁义之心的代名词,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良知,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不管做什么事都不会思考该做或不该做,心中也不会感到不安,他在乎的或许的权或许是钱,只要有利可图,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就像契科夫所写的欧也妮、葛朗台为了金钱,甚至不顾妻儿的生命,由此可见,丧失良知是多么可怕,培养良知是多么重要。

   古人云:“良知既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要怎样使良知重现呢?“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燃一灯。”

培养良知首先应该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入手,认真审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找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然后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中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多了解成功人士的经历,从他们的经验教训中确定自己做事做人的方向。凡事都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坚决不会有损人民利益的事.

培养良知,利己利他人。如果你用仁义之心做人,做事。那么他人会认为你为人处事值得信任,就都会乐于与你交往,与你合作。整个国家的人都拥有了良知,那么监狱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将会更和谐、安宁。人们就会像一个大家庭,团结友爱的生活在一起,相互关心、相互爱护。

TOP
174#

如果没有良知,人就白活。
TOP
175#

[原创]

良知的确是一个人内心评判的标准。往往有良知的人对是非都能做出正确的评判,也往往能够成己克物,不离经叛道。但是若一个泯灭良知的人,对是非的观念有了完全颠倒的认识。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有良知却又忍不住去做泯灭良知的事的人往往是最痛苦的,只有有良知并且能有自制力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问心无愧。
TOP
176#

   首先要明白一点,什么是良知,古人所说的就是人做了坏事,心里一定会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十年

寒窗苦读,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跨入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们吸纳着前人的智慧精髓,接受着人文道

德的洗礼。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毅力畅游知识的海洋、有韧性攀登科学

的顶峰,更有理性穿梭于多彩的世界。
  人们给了我们光荣的称号,给了我们这么多幸运的光环,更给了我们衷心回报社会、家庭的神圣的职

责。这就是我们大学生应有的良知。在这知识的殿堂里,我们是否做天了与良知为伴,让灵魂得到崇高、

让人格得到高尚、让人生得天升华呢!
   践行自己的职责是一重良知,懂得珍惜是良知,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

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

,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

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TOP
177#

当人有了良知,他就会对所有社会上让人感到可耻,怨恨的事情做出批判。带领所有有良知的人做出相关措施,杜绝危害的人民的安全,经济等损失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对有良知的人进行一定的培育,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里面来,一旦每个人都有了良知在实行仁爱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让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全部人民都不会相互残害,有了良知品德就会高尚,会为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悲伤。以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不仅这样培育良知,还能带动那些把良知抛到脑后的人们,让他们觉醒,让他们成为征服世界的主人。
TOP
178#

[原创]

良知的培育来源于正确的价值观。
TOP
179#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

良知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生活里我总是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气愤之极!

感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
感恩的人无论居于城乡,财富多寡,他们懂得生活之艰难,活下来本身是一串链条乃至多串链条穿起来没有断裂的结果,没有人能像孙悟空那样无因无果无牵无挂。

   通地说,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懂得生活之艰难,懂得自己哪怕能活一分钟都仰仗无数的因缘和资源的支持。这些因缘关系到父母,朋友,发明疫苗注射疫苗的人......单子可以长长的拉下去。他们是上端的链条,是没有抛去你,使你顺生的人。而旁边的链条包括无数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福佑。

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是粮食让人们活下来并活下去。尽管进退饭局的人久已不进米粒,尽管减肥的人声称与粮食结仇,但从人的属性观察,所有的人都是粮食的受益者。对粮食感恩的人,尽量不剩饭,扔半只馒头手会哆嗦,吃饭认真,看到米粒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多半是本分人,面色清静安详。如果对粮食——
TOP
180#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凭着朴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灵,代代相传着关于良心良知的道德信念。他们不断告诫自己和子孙后代:做人要讲良心,千万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但今天的不少中国人常常忽略的是:天地良心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给良心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法理基础头上的。

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国宝,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