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81#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

良知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的心!生活里我总是遇到一些这样的人,气愤之极!

通地说,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懂得生活之艰难,懂得自己哪怕能活一分钟都仰仗无数的因缘和资源的支持。这些因缘关系到父母,朋友,发明疫苗注射疫苗的人......单子可以长长的拉下去。他们是上端的链条,是没有抛去你,使你顺生的人。而旁边的链条包括无数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福佑。 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是粮食让人们活下来并活下去。尽管进退饭局的人久已不进米粒,尽管减肥的人声称与粮食结仇,但从人的属性观察,所有的人都是粮食的受益者。

对粮食感恩的人,尽量不剩饭,扔半只馒头手会哆嗦,吃饭认真,看到米粒心生欢喜。这样的人多半是本分人,面色清静安详。如果对粮食——这种朴素而根本的果实心存敬意,由此推想,这人不会暴殄天物,也不会荼毒众生。
TOP
182#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良,善也。今天的良知字面可理解为优良之知。这样的知应归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关乎思想品性道德特质。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就以小孩做例,被开水烫了,下次他就不会再去碰它。实践之后而产生怕烫怕疼的感觉在小孩子的脑子里就行成了良知。知做为素质的定义,它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在认知程度上不同而有良知无知之谓(无知非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今天的良知若从道德内涵来说,它构建了社会公共道德,被绝大多数的人们认可而遵循。一旦有人超越了由绝大多数人所共同认定的社会公共道德底线时,我们可以说他是无知或是非良之知。而有良之知则能为更高程度意义的公共道德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构建作用。人不可无“羞恶之心”,这也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最大不同之处。人不可无良,更不可无尚良之心。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教育才能使知从无到有,从恶到良。在今天,问心无愧的良知是社会迫切需要和弘扬的。
TOP
183#

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良好的良知,要认真培育良知。
TOP
184#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凭着朴素的信仰和善良的心灵,代代相传着关于良心良知的道德信念。他们不断告诫自己和子孙后代:做人要讲良心,千万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但今天的不少中国人常常忽略的是:天地良心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天地所代表的天理的存在,才给良心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法理基础头上的。

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国宝,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TOP
185#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我深信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驻扎着良知这一根,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中因各种原因它的发展状况出现了不同。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也。良知会左右着我们的言行,所以,在不断前行的路上注重培养自己的良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用心去体会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会发现良知就在自己心中。
TOP
186#

我觉得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良知,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对他人的苦难熟视无睹,甚至还冷嘲热讽。诚然,现在有很多人伪装弱者换取同情,欺骗人的钱财。他们的行为的确叫人寒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丧失自己的良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个世界上,真的还有很多人生活极其艰辛,或突遭变故,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可现在的社会现状却是:公交车上人们对站着的老人装作看不见,看见路上突然摔倒的老人居然没人去扶一把。这些现象更让人寒心,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善端,我们应该重新拾起我们的良知,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TOP
187#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呵护和培育。这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离开了良知,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持久的和平、安宁和幸福

依法坚决打击切暴力犯罪活动,是对良知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呵护。

只有人们和睦相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em01]
TOP
188#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每个人都有良心

即使那些罪大恶极的人 在最初都有着良善之心

只是一些不好的经历 一些不好的人

让他们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良心

我们在经历一些不公 不善的事的时候

我们应该保持一个良善的心

时时提醒自己 不要忘了我们的良知

不要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TOP
189#

做人要有良知,首先我觉得我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辛苦地将我们养大,感谢师长,将我们培育成才,感谢祖国,让我们为自己生在这样的国土而自豪。心存感恩的情怀,我们才能最深切地感受良知,最深切地把握良知。
TOP
190#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他永远都在衡量我们的道德底线,我相信不管是什么人,他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良知,所谓人之初信本善,如果我们都能保持住原有的那份善良,社会便会充满更多温暖。。[em05]
TOP
191#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每个人都有良知,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与生俱来就具有良知,只是有些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逐渐磨灭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要有良知,真心待人!
TOP
192#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性。是德性,理性和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种种人们所谓丧失良知的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没有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再做错事的时候贪婪和欲望占了上风,而在事后后悔,而后悔就说明他还有良知。如过做了错事不以为然,那就是因为内心被私欲拖累,把良知残害蒙蔽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自己的良知呢?要时刻反省自己;修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的品性和是非感强大起来。

TOP
193#

孔子对先秦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天人之辩,既主张传统的天命论,又着重考察了人道,提出了仁智统一的新学说。在孔子看来,“是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核心,“是实现仁的前提,仁是智的结果,二者相互依赖,在孔子理想人格———仁人或君子的塑造过程中缺一不可。

TOP
194#

人一定要有良知  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良知就失去人性就会做危害社会的事   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一定危险   读书首先要育人  要从小培养这种精神     要努力控制自己的私欲  为社会多做贡献
TOP
195#

良知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所以,良知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