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卦?文言》)


译:君子培养道德,发展事业。忠信,用来培养道德;修饰言辞,建立诚信,用来成就事业。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汉]王充《论衡?佚文》)


译:善人希望得到记载,努力行善;恶人讨厌记载,努力自我节制。那么,文人的笔是劝善惩恶的。


修其辞以明其道。([唐]韩愈《争臣论》)


译:修饰言辞用来阐明道。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译:道理靠圣人的文章显示,圣人以文章而阐明道理,贯通至一切而没有阻滞,天天运用不觉得不足。(匮:乏。)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译: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


文所以载道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


译:文章,是用来传载道的。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译:道,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的枝叶。只有以道为根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都是道。




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


译:应当以理为主,说理得当,文辞顺畅,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


道德,文之本也。([宋]石介《上蔡副枢密书》)


译:道德,是文章的根本。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3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文以载道,这句话我很赞同,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的,我们今天仍然提倡文以载道,不欢迎拿文学当儿戏。但有两个问题要讲清楚:一是文学创作者是以感性方式认知世界、反映生活的,他所提倡的理论原则往往无法包含自身的实际作品,所以往往会出现作家好象不能自圆其说、有点自欺欺人似的;二是所谓道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在肯定或者否定文学创作实现了载道的目的时,一定要先讲清楚你说的是哪条。我觉得所谓文以载道,所要载的就是人道,即人的思想,人怎么样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什么样的思想,同而就会有相应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来。
  

TOP
3#

现代社会,书似乎是一件被人们遗忘的东西,但同时网络中写作者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写作者中有很多都不能称之为作家,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作家的本职。正所谓“文以载道”,现在的年轻作者们很多都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堆叠华丽的辞藻,殊不知“语到极致是平常”。真正流传千古的名言,其价值在于内涵而非外表。

TOP
4#

老子与孔子见一山溪,有流动。有潺潺之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人说:儒家思想“积极”、“入世”,道家思想消极而出世。而我不这样认为,主要在于个人思想,若看物,心中有山则为山,有水则为水。此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TOP
5#

一个人专业上的成就,取决于他的学品。只有在一步一步的从细小处努力,日积月累达到渐进的成果。只有经历长久的踏实努力,终极一生不敢懈怠不放弃追求,谨慎勤勉才能能够成功。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刻也不能放任的。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深化学养,提高其道德境界。

[em01]
TOP
6#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用曹丕《典论》中的话来阐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当我们有很多好的思想时,要优美文章来阐述道,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TOP
7#

“文以载道”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说明了文章与道的关系。每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必须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化继承带来的充盈感;二是文化创造带来的满足感。但后者必须有赖于前者,创造必须有赖于继承。而我们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其实就是对创造、甚至是对自由的某种保障。经典文本携带着某些重要的文化信息,它是人类智慧的见证,从中我们可以寻索到自我的道路和文学创造的道路。说白了,这也是对“文以载道”这一观念的信赖。而且我们也很少有比文字更好的亲近古人的方式了。这是“文以载道”这一观念在继承的层面上产生的意义。而更重要的,自然是如何在创造的层面上确立它的意义。
TOP
8#

[转帖]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

TOP
9#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 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TOP
10#

“文所以载道也”。白居易诗有云:“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此时,不得不谈到当下学者对文章的态度。量多却不精,最痛苦的莫过于看一本专著,书虽厚,却由于过于冗长,繁琐,反倒降低了水准,看得人怨声载道的。有人说,这是白话文的弊端,要表明观点,都免不了重叠。但这只能算原因之一,不能排除人为因素吧。

不是说,量少质就精;同理,也非量多,质必糟。文章的篇幅和质量本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不是说“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之快,让广大读者不得不接受快餐文化,若快餐文学充斥着毫无思想的学问,那读书又有何益?不是白费时间和精力吗?好怀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如今不能一味强调多读书,而应该是读好书,否则误入歧途。

TOP
11#


《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将“道”之解答为“道理,真理,理想”。“非常道”说明了“这个道理、真理、理想”是经常变化的。从这一点上来看,《道德经》当属于唯物主义哲学——这里不争论它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但起码它是本哲学书。

佛家也有禅语。禅语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凝练,读起来不大容易懂。那这些高度凝练的话,到底是在什么呢?没疑问的,也是一种经过总结后的“道理、思想”。

儒家的孔孟之道,任何一句话语,提出来都是人生哲学,处事哲学。这些话与道、佛一起,组合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的基础。

这就是中国的道。

“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它是我们的文学传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应以正统的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就不要写,写了就要受批判。我们今天仍然提倡文以载道,就不应该拿文学当儿戏。在现实中,每个文学创作者是以感性方式认知世界、反映生活的,他所提倡的理论原则往往无法包含自身的实际作品,所以往往会出现作家好象不能自圆其说、有点自欺欺人似的。其实,所谓的“道”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在肯定或者否定文学创作实现了“载道”的目的时,一定要先讲清楚你说的是哪条“道”。我觉得所谓文以载道,所要载的就是人道,人怎么样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就会有相应的文学作品来反映。

TOP
12#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当许巍再一次缓缓唱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一种无法言语的感动,像电流一样贯穿全身。这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很久没有过了。也许这是被无数人引用过的桥段,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不同的理想,有过去的,有未来的。
TOP
13#

文究竟应不应该载道呢?如果不载,是否还有写的必要?

这句话是从网上一个论坛里看到的。我觉得这句话问的很直接,但很到位。其实我发现一个很怪异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所认为,所看的经典都是“过去时”的,现今社会的文铺天盖地,反而没了,或者说很少能够被称之为文章。为什么呢?我想这应该就是因为当中没了“道”的存在,所以,这些文章极难被我们所认可。

TOP
14#

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我们看古代的童蒙类书籍,几乎都是从修身开始讲起的。因此,人之所以要读书,首先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为了闻道明理,求得正确的人生坐标。孔子把学习的目的区分成两种: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古人是为了自己修身的需要才读书的,而今天的人是为了他人才读书的。

朱熹说:书好比是食物,因为肚子会饿,有内在的需要,所以才需要食物,这是“为己之学”。而有些人不然,他们的食物似乎不是为了自己食用的,而是放在门口给别人看的,炫耀自己家里有多少食品,这就是“为人之学”。

孔子从十五岁就有志于学,经过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阶段,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艰难困厄,始终不放弃学习和对真理的探求,他说自己的一生,都处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状态,为了做有道之人,无时无刻不是据德依仁,而游文于六艺之中。孔子读书是为了淑世救民,所以他才会有常人所不及的坚毅。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应该认识自己要努力学习到的是什么。在以后,无论是离开学校,还是继续学习,我们都要设立一个目标,不断地学习。


TOP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曾这样解释过“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行;此盖道之文也。……”也就是说,“文”可以理解为外物的原始由来。从宇宙一片混沌到分出天地,天上出现了两块圆玉般的日月,以致天空中出现了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秀丽的山河也表现出了大地的形状。这些都可以说是大自然表现出来的“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