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31#

写文章是为了什么,一是讲道理,二是抒发个人情感。可是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教育就教会我们作文,作文者,挖空心思做出来的文章也,不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人言,作文教会了我们欺骗,诚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要通过思考而得出来的,但倘若一个人觉得做这篇文章时是在敷衍是在欺骗自己,那么这文章不写也罢,因为这样这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制造垃圾罢了。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作者都应感到任何一篇文章必写不可的,他所写的东西是他所愿写的并且他相信与他所写的东西,而不是自欺欺人的在那里说一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文以载道,这是前提,更重要的则是行以践道,一个真正的大作家,他不仅应当相信一些东西,他更应当去践行他所信仰的东西信仰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将信仰束之高阁。文以载道,但并非是道理人们就信服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就应当掌握恰当的技巧,并且你的道理是否是足够充分,也是让人信服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质量的研究了。
TOP
32#

对于这个话题,我想用曹丕《典论》中的话来阐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当我们有很多好的思想时,要优美文章来阐述道,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TOP
33#

文以载道,所载何道?所述何文?我想这两点连现代人都没有弄懂,“文不以时,文非载道,说理紊乱,乏味冗长”的现象在当代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无论是学术还是文学,看似言之凿凿,华丽相见,实则言之无物,空洞无实;于文、于道都是不利的。“文以载道”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教育、文学、学术等多方面,当人们抱怨学术界是一滩死水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做到文以载道了么?
TOP
34#


“文以载道”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说明了文章与道的关系。每一代人的文化自信必须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化继承带来的充盈感;二是文化创造带来的满足感。但后者必须有赖于前者,创造必须有赖于继承。而我们对古代典籍的阅读,其实就是对创造、甚至是对自由的某种保障。经典文本携带着某些重要的文化信息,它是人类智慧的见证,从中我们可以寻索到自我的道路和文学创造的道路。说白了,这也是对“文以载道”这一观念的信赖。而且我们也很少有比文字更好的亲近古人的方式了。这是“文以载道”这一观念在继承的层面上产生的意义。而更重要的,自然是如何在创造的层面上确立它的意义。
TOP
35#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文化。所以归根到底,以文化人的文化本质是公益事业。票房价值金钱收益只是文化的副产品。有了对文化的这种清醒认识,我的以文化人之梦就能做到思无邪。目前我立足我的本职岗位,从以下三个方面砥砺前行努力圆梦。前有伟大的理想牵引,后有道德的底线守卫,中有爱心的传递温暖。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我,几十年自人的思索,都渗透在我的散文集《仰望星空 仰望郭守敬》与诗集《我的牛 我的牛城》之中。诗文的艺术水平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流淌在诗文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用流行词语来表示就是——— “正能量。因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一直是我追求的梦想。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傅恒杰/

TOP
36#

何为文化?“识天文而化人文”乃为文化。何为“识天文而化人文”?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何为道?亦如老子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故,无公则无道,无道则无理,无理则无义。公道,公理,公义,“大道惟公”,乃为文化精神之灵魂。善恶分明,公私分明,小社员文风性情使然。

“文以载道,汇则兴邦”,在这个世界互联网络聚合的时代,载道之文,正是献力兴邦之际。不久前,香港的门户大网文汇网邀集海内外华人华文圈的名笔名嘴,专门开辟了“名家专栏”。“名家”百人团队阵容覆盖中国内地和港澳台三地及海外华人界,包括黎子珍、何亮亮、邱震海、黄仲鸣、吴康民、方润华等,网闻博报小社员也有幸名列其中。华人世界,网络互联,“文以载道,汇则兴邦”

TOP
37#

对于许多爱写作的人来说,或许,写作是一种美丽而充满伤感的顿悟。也许因了孤独而让指尖生出凉润的韵致,也许因了心底写满了疯长的思念而落成了信笺上深深浅浅的诗行。就像花瓣缤纷,秋叶远离了枝桠,生命在谢幕的瞬间,各种滋味浮在眉间心头,化成一纸流韵呈现在眼前。

一路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心绪,在喧嚷的浮世之中,化成一把宋词里的幽婉。曾是那样厌倦在某种单调中消耗掉原以为那般珍贵的流年,就像眼睁睁地看着某些梦想在一种琐碎的游离中疏远成葬在深谷里的魂灵。经年都难以想起,待到蓦然惊觉时,才发现青丝中开始长出了白发。日子如水般滴在重复的行程里,再凝眸去寻时,已然无痕。唯有几丝清幽的光线,闪烁在眼眸深处。像是告诉我,是怎样虚度了最美的时光。

对我而言,写作便成了凝固记忆与祭奠自己淌过岁月的一种姿态。所有纷扰的念想在指尖下化成一个个字符时,心里是一种澄澈的空明。如釉的心事,绽放成一朵碧水中的青莲,在寥落的夜色里兀自清丽。

尽管,我算不得热爱写作的人,只是偶然为之。就像偶尔为自己挑选一袭华裳,我喜欢用婉约与华美的外衣来包裹自己一颗脆弱的心,我怕见那些阴暗的角落,怕那些叫心里生出冽冽痛意的场景。

我害怕自己老成一株灼灼阳光下的枯木,伶仃的枝桠在风中孱弱的摇摆。想这绵长的岁月,短暂的人生,我该如何一层层剥落那些依附在躯体上的年轮,才能看见自己那隐匿久远的纯真。于是,在文字里,我学着怎样去把那些散乱的碎片串成完整的记忆。

人生苦短,我只愿,执素笔,绘淡流年。

TOP
38#

       ”文以载道“是”艺以载道“之一,通过文章来表达道义及领悟,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命观和道德观。对“道”的不同理解,将会收获不同的文学命运:史学是实事求是,演义却是实事求似,即更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三国志》重视史实的正确、真实;《三国演义》更重视“义”,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甚至有时牺牲了史实,是文学创作。但不论是哪个,都有各自的道,若是言之无物,则行将不远。
TOP
39#

        儒家的“和”,不仅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理论方面,典型代表就是“文”与“道”二元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文,是指联缀文字、谋篇布局、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道,原是指道路,后引申为自然法则和社会伦理。而且“文”要靠“道”来指导,“道”要靠“文”来体现,即“文以载道”。
        其实,“文以载道”源自“文以明道”(《文心雕龙•原道》),早在《荀子》之中就己露端倪(《解蔽》《儒效》《正名》等),经过唐朝韩愈等古文家的倡导,终成于北宋的“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即“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们写作之时,无“道”则言之无物,行将不远;无“文”则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两者不可偏废,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TOP
40#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被生活所打扰,不可避免的是读书的时间不断减少,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们精神生活的缺失正式可以从书中寻求的到。书中有大义书中有自己心中的那个道。文以载道。我们理所当然的要抽出时间给自己一方清净,品味书中的芳香。此中的益处自然而得。
TOP
41#

善人希望得到记载,努力行善;恶人讨厌记载,努力自我节制。那么,文人的笔是劝善惩恶的。
TOP
42#

人,通过学习,学会写作,写出文章,便反映了的写作人的道德。圣人用文章阐明道理教育百姓
TOP
43#

:君子培养道德,发展事业。忠信,用来培养道德;修饰言辞,建立诚信,用来成就事业。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TOP
4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所以载道也。
文字,这个看似柔弱的事物,却是凝结了人类的智慧,承载文化的涵蕴。用之大处可扭转乾坤,闲来落笔亦可惊动风雨。《陈情表》道出臣子的赤胆忠心与孝子之心,感人至深,这是文字的表述力。一曲《白头吟》,是文君以文字挽留住了丈夫的心,这是文字的魅力。鲁迅以笔杆代枪杆,使侵略者闻风丧胆,这是文字的战斗力。
若没有伟大的文字,何来先贤哲学思想?没有动人文字,何来时局的扭转。且让我们拿起笔,书写新时代的华彩丽章!
TOP
45#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古往今来,凡是那些流芳百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无不以美的内涵和形式激浊扬清、陶冶情操;凡是那些受人尊敬、广为赞誉的名家大师,无不以精湛的艺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昭示后人。仅从近现代的文坛和艺术界来看,这样的例子就比比皆是。鲁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匕首和投枪一样的笔锋铸造了“民族魂”;梅兰芳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毅然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表现出一代艺术大师的铮铮铁骨;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带领剧社走遍大半个中国,通过义演为前方将士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展示出高尚的爱国情怀;吴冠中一生不尚奢华、生活俭朴,却把精心挑选的几百幅画作以及多次作品拍卖所得,全部无偿捐赠……这些崇德尚艺的名家大师,以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诠释了德艺双馨的丰富内涵,树立了德艺双馨的光辉典范。他们的艺术历程和社会影响充分说明,德艺双馨是文艺家自己用人格品德、艺术实践铺就的人生轨迹,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