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和: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卷十  



题解:“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和”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有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具体的内涵及实现途径是厚德载物、良性竞争、仇必和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坚持在建立和谐关系时必须坚持道义原则。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30 9:55:28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4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说到和,我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如今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和谐社会,关于和谐社会用政治生活方面来解答就是:一、国体+人民是国家主人,
二、政府是人民利益捍卫者和意旨执行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三、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但前提是贫富差距不能太大,若差距悬殊天壤之别,和谐可能是天方夜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4 21:43:45编辑过]

TOP
3#

和?那就以和为贵嘛。

   莫动粗哦,莫乱发脾气,深呼吸,长吐气,保持冷静三思而行。

  彼此谅解一哈,忍耐一哈,既然和气为贵,一贵,那么说不定还生财呢,是吧,和气生财。

TOP
4#

“和”的精神在现时代更多的表现为协调性原则,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之间会充当一些人的说辞,容易流于世故圆滑。如陈先生所言,和还应包含一种“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精神当是修养充足后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层意思上,“和”不宜妄谈。义理上见得还需亲身证得,否则便是自说自话,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TOP
5#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只有和谐,才能兴旺;一个国家只有和谐,才能真正强盛。
TOP
6#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
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好比五味调和,油盐酱醋等互相补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调出有盐有味的
食物,否则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咸,令人不能下咽。
      好比八音和谐,高低长短徐疾强弱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才能奏出悦耳
动听的音乐,否则就是一高到底,一低到底,令人神经衰弱,心脏病发。
      好比夫妻和美,卿卿我我,你依我依但依然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否则就是大男子主义或全频道肥耳朵气(妻)管炎(严),无爱情和美可言。

TOP
7#

“和”的理念源远流长,意义宽广、深刻,在传统思维中却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范畴。俗话说“人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们相处都讲一个“和”字,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原因吧。而现在,我们不但与人相处要“和”,我们还要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才能更好地相处。人与自然“和”,也才能稳定持续发展。
TOP
8#

    今非昔者能及,实乃吾由心而感,况省于人事,非隐忍之士皆会因物而喜,因物而悲。古语有云:“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如歌如泣,如慕如诉,此言得乎?
    有朝行暮归者,历天时,沐心得乎?时过境迁,事同人非,尔能为之泣?如是何止?事在人为,身体力行而不至,倾力焉。
    心随思而止,不求悦人悦己,只为余每思能省自而已矣。终天下能大隐,是吾以为“大和”。
TOP
9#


“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和”原来有这么多的意思,我一直以为和就简单的只是一种融洽。我们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应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关系融洽,以诚相待,社会更加文明,生或更加美好。
TOP
10#

和平共处不仅指人类之间和平,还应包括人与环境、与动植物的和平。我们同为地球上的生物,无论是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地球都会惩罚我们。

现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

如果我们想生存下去,我们就要保护我们的环境,不仅构建和谐世界,也要构建和谐环境。

TOP
11#

“和”的精神在现时代更多的表现为协调性原则,在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之间会充当一些人的说辞,容易流于世故圆滑。如陈先生所言,和还应包含一种“人类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精神”。这种精神当是修养充足后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相当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在这层意思上,“和”不宜妄谈。义理上见得还需亲身证得,否则便是自说自话,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TOP
12#

为了一个深井中的幼小生命,几百个人拼搏了十几个小时;为了手中周岁的孩子,双目失明的父母用瘦弱的双肩搭起了不畏泥石的人梯;为了怀中熟睡的孙儿,七十岁的老奶奶用脆弱的脊背构成了最伟大的避风港…… 为了生命,我们不屈不挠;为了生命,我们一如既往。因为生命可贵,可贵的生命要我们呵护,值得我们关爱。 
生命自大自然中孕育而生,是艰难危险的,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会使生命出现夭折。看看许多物种的消亡,就可以知道生命群体是何等的脆弱。就生命的个体来说,更显得弱小单薄,很容易受到伤害。不消说人类面临疾病、横祸等威胁。小生物在自然中活得更为艰难。但生命的力量又是令人震惊的,即使弱小的动植物也不例外。细小的种子珍惜了上天的赐予,不断努力,根拼命往下钻,芽使劲往上挤,就是在坚硬的石堆中也毫不畏惧,只为了接受轻风的爱拂,阳光的淋浴;一只小小的蚂蚁为了难得的生命不白白消磨,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墙角的壁虎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尾巴。这些毫不起眼的动植物不忍生命的白白消逝,努力争取享受生命的乐趣,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我们,自诩万物灵长的人类又岂能漠视生命的存在。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崇高的,没有人轻易放弃生命。每个人心中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身体健全的人如此,身体不便的人同样如此。健康的人为父母给予的一副好身体而努力,残缺的生命为了对生命的执著而努力。当我们欣赏满天繁星,体验宇宙的神奇时,霍金正用他仅能活动的双指探索着宇宙中的未知物质;当我们泛湖上,在碧波清风中流涟的时候,哈森迈尔正在幽深的湖底探寻地底的奥秘;当我们翻开手中的书本,欣赏一篇赏心悦目的文章时,张海迪也许正在床塌上吃力地挥写她对生命的渴望;当我们驻足树林,望着那瑟瑟秋风中的枯叶飘落时,史铁生也许正沉浸在对生的遐想中。这些残缺的生命为了生命无悔而努力,因为他们知道生命不屈,生命可贵。 
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宝贵的,失去了生命,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但很多活着人总不珍惜活着的权利,他们随意对待自己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车臣爆炸、巴以冲突、美军虐囚、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事件警示着我们:生命啊,多么贵;生命又是多么值得珍惜! 
当你正在呼吸,当你正在心跳时,请记住:生命可贵,可贵生命;关爱生命,奏出动人心弦的最强音。
TOP
13#

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虽然挑战不断,但我们始终坚持和谐统一的思想。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去打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社会。作为社会人,我们也应该以和为贵,做到待人和气,信守平和,
TOP
14#

当今社会,不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百姓都在以“和”为贵,信守“平和”、“和气”、“和顺”、“和美”、“和平”、“和睦”、“和谐”,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为先。从而使这种传统“和”思维的矛盾整合观渗入社会生活的深处。中国人就用这种矛盾整合观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并自觉不自觉地以“和”思维行事。
TOP
15#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合作、协调。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传统文化“和”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和”是儒家文化特别强调的精神,“礼之用,和为贵”。

和谐原理包括:宽恕包容、仇必和解、中庸之道、适度存在、和而不同、抑强扶弱、和实生物、阴阳和谐、均衡互制、各安其位。

在现代社会中,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以“和”为中心,俗话说:“天时有利不如地理有利,地理有利不如人与人和谐。”所以要建设和谐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和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

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出现投机、世故、圆滑、不敢坚持原则等问题。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