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46#

文字是用来记录的,文章就是用来记录思想的。因为文字和文章,我们可以与先贤交流。“道”是文章的根本,通过文章这个载体,把“道”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短阅读成了我们阅读学习的重心,因为“短”,所以“浅”,这种阅读习惯给我们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它会随着时间的积淀慢慢显示出来。我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纸质图书上,因此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历代先贤的思想,“文以载道”,却无人悟道,不能不说是科技社会的一种悲哀。
TOP
47#

        “文”与“道”和的方法是“文以载道”。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了“文以贯道”之说;而“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则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虽然朝代不同,但这些大家们的思想基本相同,都主张文章要维护统治者的“王道”。沧海桑田,星移斗转,这“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因时或因人而改变。我以为,现如今刊物的“道”就是人类良知、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紧贴生活,紧贴读者,为公平正义呐喊。
TOP
48#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 文辞》)
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生活的感触也不同,表达的思想自然不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仁义礼智信”之道;《道德经》为老子著作,是“无为”之道;《墨子》为墨子所书,是“兼爱非攻”之道… …我们通过文字来体悟“道”。《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不可直接描述,但可以依附于文字这个载体被表达,然后再通过文字使读者“悟道”,这也就达到了与作者交流的目的。
因为汉字的超时空性,我们能读懂历代先贤的著作,并产生自己的新的想法,即在悟道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有时候小孩子背书也是这个道理,小时候咿咿呀呀背的那些不明白意思的诗词歌赋,会在成长的某一瞬间突然明白其中的意义并细细思考,这就是成长。悟道是需要时间的。
TOP
49#

[引]“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50#

回复 5楼范庆仙的帖子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TOP
5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子桓贯夫道治于文,承前希古,上达圣王治世,下率百代万民。诗言志辨言诗总关乎政教,所谓缘情恣意,不过数百年,间或尊以圭臬谨而奉行,哗然万世,一旨众类,待以商榷,不可盲从。所谓文章合为事而作也,载道达志,传习道统。
    窃以公私同属,不因措其余,当以为要。是为载道一旨。
TOP
52#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TOP
53#

“文以载道”, “文”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承载思想。文学是有生命的,真正的“道”是文学的灵魂。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人类有了文明,有了文字,有了文学,才能够充分饱满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述人生的悲欢离合,表现社会的兴衰成败。文章的表现形式、表达手法多种多样,但盲目的追求表现形式与手法的标新立异,空洞的堆砌华丽辞藻,文章只会流于形式,毫无生命力。所以,所谓的“文”必定是要有所承载有所表现的。 “道”究竟是什么? “道“,可以是个人心念一闪的灵犀,可以是沉思后的所想,可以是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也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的温暖。“道”,就是人生,没有真性情的文章就没有感染力;“道”,就是真理,包含真理的文章才会永世流传。
TOP
54#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任何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其思想自有其道德与理义,这就是文以载道。《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篇文章的内容,总是有它的精髓所在,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道法,道法是文章的根本,只有以道为根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都是道。
TOP
5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从字面意思上看,是说文字要承载”道“,就像车载着货物并送到目的地一样。那么,什么样的”道“需要文字来阐明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大概因人而异,因为毕竟文学创作是一件相对个人的事情。可是不能否认,一件好的文学作品是不能脱离实际,全凭作者臆想的,就像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时事而写。就像文人鲁迅,如林语堂所评价: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一位手拿笔杆的文人却被誉为一位“战士”,何为?因为他的文章顺应时代而写,他无情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怖真相,他辛辣犀利的文笔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态度。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应该有所启发。每一个时代有主流的思想及价值观,我们拒绝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呼唤反映人与生活,对人的思想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的文学作品。我们大学生也应该拒绝快餐式的文化,不要让碎片化阅读代替了书本的阅读,沉下心来,去感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TOP
56#

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道”,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今天要写好文章,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较高的道德水准,今天随着媒体的增多,传播思想的渠道显然增加,但即使在今天如此发达的社会,文学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道德作为引导,才能为社会造福。
TOP
5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恩,我想知道怎么留言,怎么留言大家知道吗
TOP
58#

“文以载道”这个词在当代社会,我觉得更是在强调读书的作用。有些道理需要我们亲身去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提升自己,但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还有一些道理就需要我们在书中自我发掘、自我吸收,古人的智慧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从古籍和文章中细细体味。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使人聪慧,读书还使人高尚,使人文明,使人明理,使人善辩。读书,可以为思想美容,让心灵更加精致。所以,我们要不断在书本里汲取营养,不断提升自我,做个有内涵、有气质的大写的中国人!
TOP
59#

    文所以载道也。这是是宋代周敦颐的观点,他的观点深入人心,甚至到现在还留有文以载道这一成语。但是其中一字值得我们深究,那就是“道”。
    道是什么,道有天道和人道,天道是关于宇宙、自然的问题的学说,人道是关于人生根本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孔孟儒家跟侧重于“人道”,那对于现在社会的人们,这个文要载的“道”,是老庄之道还是孔孟之道呢?我认为现代社会的道应该是适用于当代社会的“道”。
    文章为什么会流传千古,因为文以载道,由此知,道是核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道所体现的含义也会有所侧重与不同,我们如果墨守成规,那何以得千古之文。我们用新时代的道理教化人们,而文章就充当了载体,我们学习文章,就是学习那些随着时代发展的道理呀。
TOP
60#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