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151#

“文以载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理念。
“文”指的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形式;“道”则涵盖了诸多层面,如道德伦理、社会理想、人生哲理、政治主张等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文以载道”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艺术的表达和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承载和传达有益的思想和道理。这意味着文学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功能,通过文字的力量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向更加美好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秉持“文以载道”的理念,要求其在创作过程中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本质,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感悟和对真理的追求融入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能够启发读者的智慧,激发他们的道德良知,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读者而言,接触“文以载道”的作品能够拓宽视野,丰富心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这类作品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问题以及人类的未来,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行动。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经典作品都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精神。例如,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传递出对民生的关怀;鲁迅的作品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劣根性,旨在唤起民众的觉醒。
然而,也需要注意,“文以载道”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要成为生硬的说教工具,而应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找到平衡,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道”。
总之,“文以载道”强调了文学在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它使文学成为传承文明、弘扬正义、启迪智慧的有力武器。
TOP
15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文所以载道也”强调了文学和艺术在传达道德和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周敦颐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审美和娱乐的工具,更是传达作者对于道德、哲学、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的手段。通过文学,作者可以将自己的理念传达给读者,影响和启发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于文学功能的看法,即文学应该服务于道德教化,具有教育意义。在儒家传统中,文学和艺术被认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传达儒家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对人的品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

“文所以载道也”也提醒了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华丽。文学创作应该承载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以此来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标准。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理论中都有广泛的影响。
TOP
15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文以载道,是文化的精髓,是文学的使命。它告诉我,文字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传承思想、弘扬精神、启迪智慧的载体。在浩瀚的文海中,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都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追求。我感悟到,通过文学的力量,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与情怀;我们可以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我更加珍视文字的力量,努力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以文载道,传递正能量。”
TOP
15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表示,圣人的文章以道理为根基,借助文学传达真理,显示了“道”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白居易提到“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应当关注时代和社会背景。朱子则说“道者,文之根本”,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道德理念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文中所提到的“道德,文之本也”,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根本性是道德的宣扬与教育。这一观点不仅突显了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更是道德传播的桥梁,警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作品依然应承担起道德引导的责任,强调理性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TOP
155#

说到文以载道,我想到了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的论述,他论述了文以载道和文以言志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言志就是载道,文艺的道应该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文学中应该含有道德教训,这样文学才能起到规劝的作用。
TOP
156#

《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已隐含“文”作为天道人伦载体的思想,孔子删订六经,提出“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认为“质”是人朴素的本质,而“文”是承载仁道的精神载体,文质并进要求人既重文化修养又不迷失本性。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首次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将“文”定义为“道”的载体。在以文载道的哲思脉络中,文字的指引使我们的生命进入古圣先贤所开辟精神的宇宙、文化的天地、心灵的世界,触及到极高的思想层次,找寻先哲的超越本体,走出生命的迷失困顿,解开情感的遮蔽,透显本心的澄明。
尽管张载言:“充塞宇宙无非文也,弥纶天地无非道也”,但这也需自家心理去体贴出来,然而清代桐城派“义法说”将“道”窄化为程朱理学条目,给文学作品戴上理学镣铐。这种诠释暴力把文学中鲜活生命的体验压缩成道德符码,文学的多元开放性服从于单向社会政治功利要求,反而陷入“以理杀人”的伦理困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先贤说,“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