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76#

“文所以载道也”这句话是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提出来的。我理解的意思是,文章是用来承载表达作者的价值观念的。不仅如此,这种价值观念还必须是相对正确的。这既是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那种以苍生为己任的观念。从文学创作的理念来说,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作品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文学创造”炮制一些精神垃圾毒害世人,例如当下一些三观不正的快餐小说。
TOP
77#

文以载道,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人通过阅读能够接受其中的道理,由此得来,写文章的人要有针对的写作,不能为了追求花哨,而不顾文章空洞。现在很多网络文章,为了哗众取宠,赚取阅读量,尽写一些没有思想,没有内涵的文章,有的甚至题文不符。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希望当代能多出一些高质量的作品。
TOP
78#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79#

「文」要言之有物、不陈腐不表闲情逸志, 要追求三代两汉时的「风骨」, 要以文济世, 歌颂有道者而抨击不仁之事, 表现社会实貌,不是过份注重格律而欠缺内涵, 就是只知浮华美艳而陈腔滥调
TOP
80#

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和’,是创作主体的生理机能、行为态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茧斋诗谈》卷一云:“人多谓诗贵和平,只要不伤触人。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遗死’,…盖骂其所当骂,如敲朴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节处,故谓之和。”
TOP
81#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82#

文以载道,非常赞同。
不过要澄清一点,创作不需要三观警察,什么题材都应该存在,即使是非常黑暗或者强奸、操幼童之类的题材。而且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理解实属正常。就因为你觉得这个不对这个难看这个根本不应该存在这个恶心就不允许创作了?你算老几啊。每个人的偏好和性癖都不同,与其嚷嚷着要禁止创作这些作品,不如赶紧提倡分级制度。难道就应该儿童的存在,所有儿童以上的读物/东西都要消失?你在笑过去的文化大革命,殊不知别人在笑你的三观警察。
TOP
83#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8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贯穿了的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字的意义和教育的目地。中国古代的教育的识文断字,是以明理和明德为目地,贯穿于对仁心与义理的理解和实践的整个人生的过程。千年以来,中国人受教育的起点是从儿童时期的“三字经”开始,识字的过程就是明白做人的常识与常理的过程,配合家庭的清扫和礼仪而知进退之道。在儿童早期的教育中,就打下了启发人良知和理性及人与人之间基本礼仪的文明和教养的基础。在这以后的经典学习中,强调的背诵和实践之中的领悟,以背诵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目地,形成了以圣贤的正理正道奠定的正邪、善恶与大是大非而识人之兴衰、人事更替之根本大理的诚意、正心而修身,进而齐家、平天下的整套完整的书本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人人通情达理,个个礼貌文明的整体社会风貌,加上特殊的二元社会的宗族和乡绅为社会日常的自治管理结构,这样的社会人人自觉的抵制不良习气,道德败坏的人无立足之地,这是过去中国的教育结果,文明礼仪之邦的根本原因。
这是“文化”的根本意义和这个名词的本意:文以载道,以道化人!
TOP
85#

君子培养道德,发展事业。忠信,用来培养道德;修饰言辞,建立诚信,用来成就事业。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这才是政治稳定的根本。
TOP
86#

文以载道。文是讲解道的一种形式。文道相生,在新的时代,文也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不仅仅是一种依附与道的表达形式。文是道的伙伴,两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
TOP
87#

刘勰的《文心雕龙》里曾这样解释过“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行;此盖道之文也。……”也就是说,“文”可以理解为外物的原始由来。从宇宙一片混沌到分出天地,天上出现了两块圆玉般的日月,以致天空中出现了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秀丽的山河也表现出了大地的形状。这些都可以说是大自然表现出来的“文“。v
TOP
88#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宣扬邪恶或暴力的主张。尽管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流派各种各样,但他们只是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加以强调,其本质还是为人服务的,“文以载道”的基本理念不会改变。
文学中最突出的一种观点是强调文学作品的智性因素,认为作家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可能多的探寻事物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一种观点认为,一切作恶与被伤害的人都不过是一个悲剧。这种观点在同情被伤害者时同时同情了作恶者,这与一般的道德观认为作恶者是应该被谴责的是不相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载道”的精神,相反,正是由于它拓展了了人们的道德视野,使道德体系更完善,体现着它的“载道”精神。
TOP
89#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诗经》之文所载的道即位“思想纯正”,它所传达的也是希望世人可以做到“思想纯正”。
TOP
90#

写文章是为了什么,一是讲道理,二是抒发个人情感。可是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教育就教会我们作文,作文者,挖空心思做出来的文章也,不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人言,作文教会了我们欺骗,诚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要通过思考而得出来的,但倘若一个人觉得做这篇文章时是在敷衍是在欺骗自己,那么这文章不写也罢,因为这样这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制造垃圾罢了。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作者都应感到任何一篇文章必写不可的,他所写的东西是他所愿写的并且他相信与他所写的东西,而不是自欺欺人的在那里说一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文以载道,这是前提,更重要的则是行以践道,一个真正的大作家,他不仅应当相信一些东西,他更应当去践行他所信仰的东西信仰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将信仰束之高阁。文以载道,但并非是道理人们就信服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就应当掌握恰当的技巧,并且你的道理是否是足够充分,也是让人信服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质量的研究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