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的“文以载道”,文与道的关系在不断讨论中得以明确、发展。最终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精神。
“文以载道”四个字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论语》中,但《论语》中有大量论述"文""道""礼"并讨论"文道""文礼"关系的内容。可以说是为它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它的前理论形态之一。例如雍也篇中的一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强调文质的结合要匹配,若质胜而文少,会显得粗野;若文胜而质少,会显得滋漫。文质匹配得当,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风神气概。虽然这段“文质论”讨论的是如何做君子,但用于说明文学上内容与表现形式间的关系也是恰当的。其中阐述的文与质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道关系,体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应当有机统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