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七、文以载道 [复制链接]

121#

文以载道,出自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长久以来中国的文学家都强调“文以载道”。孔子有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斯无邪”。孔子认为,《诗经》作品,无论是抒写忠孝之人的远大志向,还是书写忧男怨女的相思情怀,都是至情流溢,直写哀曲,没有虚脱伪饰,扭捏之态,所有的诗歌都传达真情,思想典雅且端正。唐宋以来倡导古文运动,提倡书写先秦和汉代的古文,反对骈文。就是因为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对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而骈文历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形式僵化,辞藻华丽然而内容空虚,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提出文艺创作应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反对一切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TOP
122#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所提倡的,可是这个“道”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大多数人理解的“道”就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可有些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理解的“文以载道”是什么呢?是写文章、写字要有个目的而写,有了这个目的就需要自己对这个目的负责。社会的发展要求“文以载道”不仅仅是“文章”的工作了,还有影视、小品、相声、歌曲等的原则。我们通常想要达到“文以载道”往往通过升华价值的方式,可这种方式恰恰是最差的一种方式(愚以为)。“道不远人”,道不是通过特意的展现来显现出来的,一个真正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工作者,他的作品是无时无刻无处不表现“道”的。
不“乱弹琴”,不“拍马屁”,不“见风使舵”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可以达到“文以载道”。什么是写出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就是坚守,有良心,不为任何个别人、个别集团服务。文章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社会的警醒器。
TOP
123#

何为文以载道?在我看来,文以载道就是是指文学就是表明思想的,而且这里的“道”必须是正道,是人道。如果以自己的文胡编乱造甚至是颠倒是非,那么他的文就大大失去了“文以载道”的真正含义,在疫情之初,方方所以的《武汉日记》颠倒黑白,给国家摸黑,虽然她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但她的文是“毒文”“恶文”,只有真正为时发声,为人民发声是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意义。
TOP
124#

道德,文之本也。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在《师说》中也有关于“道”的言论:诗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文学作品应传递正道思想。
TOP
125#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申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TOP
126#

文字虽不会说话,但自有其雷霆万钧之力。文字作为最重要的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无处不在。而精纯提炼、修饰辞藻后的文章,则往往一言之中蕴含千意。文章是思想的凝结,是时代的发声者。在一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作者的处事态度与世界观,此之谓“道”。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传载道的,读者在文章中学习他人的道,最终找到自己的道。
TOP
127#

我国向来主张文以载道,杜甫“即事名篇,无所依傍”、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强调文章要蕴含着道的精神,周敦颐更是直接指出“文所以载道也”。文是作品的辞章字句,行文风格与布局,道是文章中寄寓的思想和作者想传达的精神,一篇上乘的佳作往往是文道合一、水乳交融的,通过阅读它我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并且能够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汲取养料。
刘勰《文心雕龙》中使用了“风骨”一词来说明“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是文章的高境界,反对魏晋时期只是空有浮华而缺少情致,“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清代的唐宋派也是反对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认为过度强调文会害道,提倡文以载道的传统,注重文章的事功和实用性,宗经明道。不免想到了现在写作的一些问题,为了在应试作文中取得高分,往往会将背诵的华丽辞藻堆砌,罗利素材,模式化的作文千篇一律,扼杀了思想的自由芽儿,故意把文章写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但如果剔除这些装饰,其思想又是贫瘠的。文道兼得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如果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外衣而舍去真正有价值的内核,未免舍本逐末。
TOP
128#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一个人的文章反映了其思想,写作的功底需要在每天的磨练中得以实现,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文以载道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    可以拓宽我们的见识和视野,在书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能会受益终生
第二,    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变得更加重要。
第三,    可以让我们更有修养,更能活得通透,在面对一些复杂的人事该如何面对,如何陶冶情操,怎么样面对生活的种种逆境顺境
第四,    可以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有术语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生活更加充实,学习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和魅力。
TOP
12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作为一个从小作文写得不好的人来说,作文的作用就是作为试卷上必须完成的一道题目而存在,而我往往挣扎着得分。而现在作为一个有事没事喜欢写东西的大学生,我觉得文章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但对写的人来说,充满了意义。逻辑、情感、思想,这是一篇文章中最常见的元素。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作为记录和传播道的载体,使之可流传各地、流芳千古。道是深刻的,可以是做人的道理,可以是宇宙观,可以是科学知识,等等。文以载道,是试图跨越时间和空间交流。这一点至今没有变过,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写文章、在学术网站发表论文、联系出版社著书立说等,当我们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是在和写下文字那一刻的作者交流,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在做的事情就是用合逻辑的文字组合,试图表达脑中所想、心中所感,或许还心怀了一丝遇知音希冀。写作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因为在写作中能明白自己在思考,明白自己一直充满期待,一直在向前看往前走。
TOP
130#

文以载道,哲学性的书籍偏向于思考的深度,我们会不断地自我发问,去探求事情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希望能有人理解到自己的想法,并给予更全面的观点,以及不同学科的观点,通过这些观点的整合比较,对一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表达交锋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像柏拉图在千古之前,把他关于理想的国度记录下来,流传下来,为我们展现一个他的时代,他认为理想的社会生活的面貌
TOP
131#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一种概括。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的思想在《荀子》中已初见端倪,在其《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荀子把“道”看做客观事物的规律,又把儒家的“圣人”看做客观规律的体现者,总理天地万物的枢纽。因此,要求文以明“道”。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文以载道”的人,他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限于散文,更适用于所有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当中如果没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而只是一些空虚的套话,更有甚者是一些迎合市场的无病呻吟之作,那这样的作品是毫无意义的。“道”是“文”的核心,“文”是“道”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这种说法从现代的文学理论来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忽视了文学的独立性,把文学看成“道”的附庸,太过绝对,我们仍需辩证地看待这一观点。
TOP
132#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章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体现。信息时代,传播途径非常广泛,阅读书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我们可以大量阅读文章来感悟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TOP
133#

关于文学的功用与目的,从古至今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功用,一派强调的是文学它自身的艺术。这两派的有冲突又有融合,有相互批驳又有互相借鉴,但一直没有一个终极答案。 而今天关于“文以载道”这一论题的讨论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文以载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实主义文论的体现,而现实主义在我国具有悠久传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精神尤为突出。诗经的内容如《豳风·七月》对劳动人民一年四季劳作生活的描写,和最后对剥削阶级深刻的批判和人民所受痛苦的深刻同情;《王风·黍离》中主人公对国家覆灭山河破碎的沉痛悲叹;《小雅·采薇》中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渴望早日还家的矛盾心理的刻画以及其他等等,向我们展示一副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画卷。由此,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诗论,成为了“文以载道”这一文论的早期形态,强调诗歌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并进一步演化为“诗言志”学说,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此外,《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且成为后人进行文学革新的标杆。陈子昂感叹齐梁“风雅旧不作”,于是主张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纠正当时诗坛的颓靡风气。以及后来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是“文以载道”这一理念的早期显现。
“文以载道”的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者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周子通书·文辞》)”这里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而另一派的发展则较为迟缓,魏晋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全面觉醒和对个性的极力张扬“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陆机大胆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想化倾向,破天荒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追求诗歌的审美特征。对之后文学外在形式美的追求有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道呢?笔者认为,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就在于“真”、“善”和“美”。
从小学的日记到中学的作文再到大学的论文,老师们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真”。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是道的基本保障也是追求道必须要坚持的。“真”包括“状事之真”和“情感之真”,对不同类型的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报告文学、记史文学、考据文学等等这类作品我们更强调的是“状事之真“。而对于虚构类文学作品,我们不能仅仅专注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上,更要注意通过对现实的宏观把握和抽象概括,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达到”逻辑之真“”艺术之真“。
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表达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价值判断。对”善“的追求也是”文以载道“的题中之义。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是人类感情的集中表达。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是从古到今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追求道,需要对善的追求。“善”并不是空泛的范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既表现在微观的生活中又表现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发掘和赞扬。
而美,一方面在我们追求“真”与“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则需我们锻炼表现能力,提高艺术水准,达到内在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当今我们所看重的“文以载道”显然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除对儒家积极内容的吸收,也要结合当今的时代要求。此外,只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是不够的,外在的审美艺术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当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需求,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坚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同时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赞扬群众喜欢的,鞭挞群众厌恶的。以深刻的思想,有利的笔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还要学习另一派对审美的追求,锦上添花,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最后编辑武汉科技大学王满 最后编辑于 2022-10-26 09:04:20
TOP
134#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意思是说道,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的枝叶。只有以道为根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都是道。简言之,文以载道。
在我看来,这里的道可以初步理解为道理,它或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之道;或是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尊师之道;亦或是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学习之道……
道也具是变化着的,正如“文章合为时而着”,作品也在不断的反映时代的问题,具有宝贵精神价值。
TOP
135#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和谐,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其保证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