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1、恭敬


(删除:敬者,礼之本也。(《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七《礼器》)


译:尊敬,是礼的本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译: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2、仁爱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译: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待人接物时,心中没有仁(真情厚意),整个人便会变得虚假,变得巧言令色,变得伪善!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别扭。很痛恨自己的表现。反思自己,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想出原因来。总之,很多时候,好像自己根本拿不出真情厚意。人与人之间需要真情,世界需要真情,让我们用一颗颗感恩的心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真情。
TOP
3#

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TOP
4#

“敬者,礼之本也。”尊敬,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与人在交往时必须相互尊敬,父母长辈如此,老师同学如此,上司同事如此,就连陌生人之间也须如此。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这是交往的必备要素。我们应当遵守,并予以发扬光大。
TOP
5#

礼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现在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小环境了,而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里是不主张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交往来建立彼此良好的关系的,而这种交往应该是友好的,带有“礼”性色彩的,所以有了“礼尚往来”之说。但是此礼尚往来,并非彼礼尚往来 ,说的是在与对方沟通交流的时候,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一种素质,不是通过物质或金钱来交往。

TOP
6#

“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7#

“礼”指人行为的外在规范和仪式,直接表现于肢体的动作和表情。其源于祭天和祭鬼。其目的就是使人心常存“诚”“敬”,有畏惧之心。古语讲“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外者之形即是“礼”。“诚”与“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做到“诚”,则不会把外在的“礼”看做是桎梏,反而会感到内心有依托。同时,只有按“礼”的循规蹈矩才会真正使自己的内心达到“诚”与“敬”。程颐一生“举动必由乎礼”,有人对他说:“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他回答说:“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可见,“礼”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谐和统一。
TOP
8#

拨开繁文缛节的“仪”而把握住礼的根本精神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一步。两年前读《礼记》用了一个半月,刚读完的两天做梦都是古人活着和死后的所用之物和所履之节,也因为学力不足,读得很昏。上学期做作业,就是从《论语》和《礼记》看礼的精神、实质、类别、功能,才把这方面问题梳理了一个大概。楼主所言甚是。

TOP
9#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所以,礼节是一种我们反观自我,提升我们自身修养和境界的一种必不可少工具和媒介。

TOP
10#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传统的礼仪文化,继承发扬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一部分。现代礼仪队一个人的事业有很大的决定意义,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将会到处碰壁,很难协调还人际关系,事业也将不如人意。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要学会谦逊,不要太露锋芒,要学会尊敬别人切忌妄自尊大。

TOP
11#

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TOP
12#

孔孟重仁。故克己复礼为仁。

复礼,就是要懂礼节。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以礼待事,是我们生活中尊重人的体现,尊重了人,人才尊重你,这是礼的效果。

我顶上楼的看法!

TOP
13#

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TOP
14#

“礼”是道德规范,也是社会的无形规章制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出的社会规章,是有利于社会的规章的。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礼”来规范,需要“礼”来约束我们的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

TOP
15#

  礼的精神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