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91#

刘心武说: “ 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在当今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因种种原因而丢失了他们的礼仪,我觉得当今的教育就应该把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髓拿出来好好的学习,找回那些丢失了的礼仪。
TOP
92#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礼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依然有影响。近代中国经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社会没有礼等思想,却超过了中华文明,成为强势的文化。所以中国人有点无所适从,老一套是不是完全背离时代了、需要全盘西化?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反反复复,确实不知道怎么办。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批林批孔、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影响,礼却不能从中国人的性格完全抹去。在某种程度上,礼已经成为国民性的一部分了。它的某些含义依然是好的。当然也有的地方不是很好。中央规定了各级政府招待等每个方面的规格,基本都是按照等级递增,这就有礼的影子。举个例子,上级看到下级的车比他的好,可能会问:“你的车这么好?这么有钱吗?” ^_^ 如果下级处处比上级好,那上级心里可能就有点反感了。这些仅仅是小的方面,需要思考的是,中国还需要把等级分的那么清、等级感那么重吗?礼的思想,在当代是不是需要改变了?是从人的思想中完全废除?还是仅作适当的调整?
TOP
93#

礼仪是提高个人自身修养所必需学习的一种文化,礼仪的懂得也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要讲礼仪,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同样要讲礼仪。这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对他人的尊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必须要在某种道德的制约下才能往一个正确的轨道发展,礼仪文化学习和传播也同样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
TOP
94#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TOP
95#

礼”本起于民间习俗和原始宗教活动,其涵盖面很广,包括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方式。冠、昏(婚)、丧、祭、射、御、乡(乡饮酒)等,原本是民间交往活动,亦含有对自然神灵与祖先神灵的崇拜仪式;在上层统治集团则逐渐有了燕(宴)、飨、田猎、朝觐、聘问等等礼制,亦不断发生变化。儒家的礼节都有其具体含义。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观察德行。这些古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儒家除了礼教还有乐教、诗教,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
TOP
96#

对与礼的思想实质,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孔子的礼,从小的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从大的方面来看,礼就是哲学基本规律,就是通过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TOP
97#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礼”的原则就是真诚、简克、适度、和谐、

真诚,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不要对着有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苦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

简易,就是礼在运行中,做到真正的用到实处,与其奢侈,不如简约。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是不去做。

适度,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所以,礼在运行中要遵循适度原则。

和谐,礼在运用中,和谐是最为可贵的,无论大事小事都以和谐而行。
TOP
98#

礼,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维系人类群体的外在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宝。《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不但振臂疾呼、奔走呼吁,而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身体力行的“礼”的践履者,粹然而为一代礼学大师。


早在少年之时,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的出奇的爱好。《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至成年之后,孔子对“礼”更是痴迷,“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待见“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礼”愈发执著,尤其注重整齐“周礼”、恢复“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孔子对礼高度重视,认为人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学礼,无以立”[12])、不知礼则无以自立(“不知礼,无以立”[13]),“民之所由生,礼为大”(《礼记·哀公问》)。孔子不但重视礼,而且非常强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首先是自己“正其身”,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率先以身作则、坚持习礼,甚至在颠沛流离之中也不忘“礼”,“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堂堂中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记·中庸》),孔子与有大力焉。


《论语·学而》载有子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冯友兰说:“礼之本是人的性情,人的真情实感。在表面上看起来,礼的作用是扳着面孔做分别,人与人之间的分别,但据有若说,礼实际上所要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和。”[14]


孔子不但是“礼”的坚定的践履者,而且是“礼”的高明的理论家。孔子特别注重以“仁”释“礼”。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思想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颇为典型的事例,体现在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李泽厚说:“孔子用心理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就是把复兴‘周礼’的任务和要求直接交给了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的‘历史重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15]他又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16]孔子对“礼”的规定解释,“并没有高深的玄理,也没有神秘的教义”,而是“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17]。  


TOP
99#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荀子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管仲

人在社会上生存着就应该明白什么是礼!就应该知道怎么才叫有礼!应该怎么去做,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什么是礼都不明白,做不到!那么请先学会之后再踏上社会,因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

TOP
100#

“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礼貌的举动,一个谦让的行为,就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在现代社会中,礼越来越重要。或关乎人品,或关乎社会利益。

礼,诠释了人的内在精神,是提高自我的精神良药。

TOP
101#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TOP
102#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已成文”。可见“礼”的价值有多大。

中华民族向来都以“礼为首,什么“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什么“礼尚往来”、“尊老爱幼”等等都是“礼先行后”。

我们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按照“礼数来。说明“礼以养德、礼以立身、礼致和谐,礼可兴邦。”当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处处表现出来礼貌时,人们会说你很有教养、德行也好;而如果是粗鲁无礼,人们就会说你没有素质。因此,生活中不是缺少礼,而是缺少礼的表现与教育。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这是礼;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这是礼;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尊重生命,这也是“礼”。如果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所以,谁知道恭敬辞让是用来确保平安的!谁知道义理文化是用来陶冶性情的!名正言顺办事易成,以礼治国益于子孙后代,遵纪守法则安定社会,因为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

两公司合作,一中一外因国旗挂反位置最终导致合作失败,千万元投资白白流走,这就是礼数不周,不了解文化差异的结果,可想而知,“礼的价值”究竟有何等程度的重要。
TOP
103#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庄子也曾有过“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TOP
104#

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

礼礼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精神。礼的内容比较复杂。在制度文化层面,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旧时的“礼制”和“礼教”,都已经不适于今,应当扬弃。在精神文化层面,孔子说“内仁外礼”,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恭敬辞让,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义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纲要》中20字基本道德规范就有“明礼”。“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行为规范都是提升人类道德修养和文明水平的途径,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量高价值,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TOP
105#

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创生。从道德的起源来看,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道德是人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预设,由生活中的契约生发出各种规则,并逐步积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和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因而,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也离不开文化本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