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6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礼是以道德为支撑的,没有道德的“礼”是形式的、是虚伪的,有时甚至是邪恶的。历史上的王莽未篡位时是谦谦君子。新时代“礼”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更注重内涵。这也是我们作为以文明古国的个别公民在大众面前喧哗等,不讲公德,只讲私德。为世人所诟病。引导世人控制自己的行为,构建新时代的新“礼”念。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的礼的最终目标便是做到和谐。

和谐二字有多大分量已不用明说,全中国都在为这二字努力。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想用礼来规范这个社会,教化这群人民,达到他心中的和谐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包含了人们的立身准则,“不学礼,无以立”,而礼,又正是人们实现目标的途径。

人们不正是用一生在学习礼、领悟礼、实践礼、实现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 没有礼仪,人民不能和谐安定地生活。国家发展不能和平安稳。可见礼仪的必要性。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做到知礼知耻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和我们在礼仪方面的表现息息相关,可以说一个人的礼仪表现直接体现了他的修养。所以礼仪的价值体现在于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TOP
62#

礼的本质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TOP
63#

左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攻鲁,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亦为弱国,但仍仗义出兵援助。齐国将卫国援军打败,卫国撤退,正当其统帅孙恒子将被擒时,卫国一贵族仲叔虞奚率本部兵士打退齐国,救了孙恒子。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卫国国">卫国国ersonName>君欲重赏仲叔虞奚,问他想要多少土地封邑。但仲叔虞奚却说不要土地封邑,而想要一种只有诸侯才能使用的悬挂的乐器及马的装饰,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卫国国">卫国国ersonName>君念其功大,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仲叔虞奚此举是想越礼,因为乐器及马的装饰都是体现礼的“器”,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卫国国">卫国国君却应允了他。孔子对此事进行非议:“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为名份,器为器物,这二者均体现礼,是不可以借于别人的。可见礼在体现与义中的重要作用
TOP
64#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云:“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见礼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儒家认为推行礼治即是为政。师服云:“礼以体政”;孔子说:“为国以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左传》引君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女叔齐云:“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国之命在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TOP
65#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传至今日,它已经不在是上层建筑的统治工具,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它走向了全民化,致使凡是中华之人皆知礼,皆懂的礼。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都懂得作为有礼之人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成为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如别人有困难帮助他人之礼,公交车之上让座之礼,尊师重教之礼,乐善之礼     ······。我们要继承这些礼从而提高中国的形象,让中国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更加和谐!

TOP
66#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道德修养,对个人而言体现的是人格,对国家而言体现的是信念,对民族而言体现的是精神;同样的,礼仪,对个人而言体现的是气质,对国家而言体现的是形象,对民族而言体现的是素质。中国传统中优秀旧礼的道德精神,在当代中国仍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可以发挥于现代的社会功能。我认为,能够发挥正面功能和作用的礼的价值在于p>

①、“礼”与个人修养

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一直是中国士人终生追求的目标,亦是知识分子立身求存的根本。传统儒家法的《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以“修身”为本,以“平天下”为归宿。“修身”之所以为本,是因为在八目中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在八目的先后联系中,修身是一个关结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就是修身,离开了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失去了意义;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三纲八目的大学之道,是有系统的道德主体的自觉,其核心便是修身。修身这一内外结合的特点,已非纯粹意念及活动的内省,而是有着外在的表现。故《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依礼生活,既可以修身成德,亦可敦亲睦邻。故孔子对门人颜回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指点修身工夫,使身体活动(视、听、言、动)合乎礼。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前者是感性欲求,后者是理性节制。因此传统社会中所表现的诚心、笃实、勤劳、节俭、廉洁、宽厚等品行,可以说均是由礼教陶养而成的。可见,懂“礼”可以提升人的修养。

②、“礼”与家庭伦理

传统中国,是家庭、家族而宗族的民族国家,而家庭、家族的和睦和稳定关涉着整个社会的安危。所以,在家、家族中建立和谐的关系至为重要。而“礼”正是维系这种和谐的纽带。《孟子》滕文公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篇且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十义。”又如《省心录》说:“君容而训,弟恭而劳,夫和睦而庄,妇守正而顺,人伦之道而尽矣。”这些都是在家庭中应该讲求的礼。遵守了这些家庭伦理,也就维系了家庭的和谐。

③“礼”与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的礼数中,群体利益至高无上,而个人地位则显得微不足道。这也许和中国是以家庭、宗族为本位的社会有关。家庭(族)的任何成员均须以整体利益为重。为了整体,甚至可以牺牲一己利益,即所谓“克己奉公”,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全心全意为公,这实际系先公后私。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天下为公的胸怀。众所周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德。如果社会的多数人都具有这种社会公德,就会舍己从公、见义勇为、崇信尚义、敬业乐群,这对救济当前社会的功利之弊与促进社会的和谐将大有裨益。这些社会公德皆属于“礼”的范畴。因为社会公德要靠“礼”来体现。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丰盛,生活讲求享受。但每天打开报纸,抢劫、偷盗、欺诈、勒索、绑架、杀人、放火、天灾人祸等社会新闻依旧无所不有,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率之高,实在令人吃惊。大家都说社会生病了,却久久不能提出有效的医治良方。回顾数千年的历史,似乎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过这样的乱象。不禁令人想起《礼记经解》里的一句话“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想想,正是因为那些旧礼所培养形成的忠恕诚信、温柔敦厚、勤俭耐劳、诚恳实在、孝悌慈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善良淳朴的公德在而今已荡然无存的原因。

    “和气生财”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理想。生财,则需和。和,则需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公德,人人才能“生财”。

TOP
67#

儒家认为,人人要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从而到达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虽然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很明显的等级制度,但是,现在的社会不同样也有!即使有人不认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然而,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的不平等是事实啊!中国的官僚制度都存在这么久了,在我们的心中的等级观念早就有了,有的人只是不讲出来罢了。事实是,等级观念的基因已经遗传了一代又一代了。世事变迁,改革的春分虽然刮来,可是外国的等级观念同样也存在!我们的思想的解放不应该过多的放在这方面上,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我们在等级观念中,很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权力行使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就行了。这样“礼达而分定”了,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我们的社会也就有序管理,我们的国家也就会更好的发展了。

TOP
68#

以礼经《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它几乎囊括了一切成文、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个人的理论道德修养,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应遵守的礼节仪式,都属于“礼”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的“礼”,在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重要而独特的文化意义。

TOP
69#

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而且“人无礼,无以立”。在现代社会中,礼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于个人还是于社会。“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师长的尊敬,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姐妹的礼让,对别人的谦让等;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要推崇“礼”。
TOP
70#

        礼在今天的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他没有像法律一样的明文规定,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礼的作用有很多:首先,他能够起到交流信息的作用,能够做到信息共享;其次,它还能增进群体之间的感情,增进交流,扩大交际面;第三,能够使我们自身与周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第四,能够充实自己的生活,活的更多的满足。

       因此,礼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必不可少的“软件设施”,我们因此就要更加注重礼的学习!

TOP
71#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礼貌的举动,一个谦让的行为,就可以让我们走向成功。在现代社会中,礼越来越重要。或关乎人品,或关乎社会利益。

TOP
72#

中国是众人皆知的礼仪之邦,坚持一定的礼制对于维持社会和谐有一定的意义,礼相当于社会公认的规范,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当今社会不会去刻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但每个人还是应该知道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自己不该做的,应该明白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
TOP
73#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得知礼乐与仁的关系是,礼乐作为支配人们言行的社会制度和道德
规范,是以仁为基础的;仁作为礼乐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取向,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仁
具有更根本的意义。世道会变,但人之为人的一些基本价值不会变,如请亲、友情等,
与这些价值相适应的基本规范、甚至有些表现形式也不会变,从而使礼乐有了永恒性。
“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了礼乐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8 16:11:56编辑过]

TOP
74#

礼”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从行为上来规范人们,使人们在行为上不至于失礼或触犯法律,更从思想道德方面来塑造人们良好的品格,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所以其价值一直被人们重视,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年代。只要我们追求发展,就离不开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TOP
75#

三礼之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有其现代价值。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为调节的,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就现代生活而言,在外在强制的法律与内在自觉的道德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即包含社会礼俗在内的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这就是“礼”。 人类各族群、各地域、各语言的文化方式、能力、传统、价值都是相对的,唯其如此,才有灿烂丰富的世界文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