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以义制利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十一、以义制利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先求义而后求利是光荣的,先求利而后求义是耻辱的。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译:仁爱和正义扎根于人心之中,为人心固有,这是公共的天理。利欲之心产生于物和我的形体之中,是个人所私有的人欲。遵循天理,不去求取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放纵人欲,去求取利益而没有获得,危害已经随之而来了。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义”与“利”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我相信没有了“义”的约束,“利”不会长久,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拥有短暂的自由。正如人们所说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上,没有“义”的提醒,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利益所占据,使我们迷失心智,丧失理性。

所以说:要想拥有长久的利益,就必须先求义而后求利,让“义”充斥我们的心灵,让“义”指引我们去追求“有义之财”!

TOP
3#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苏武、吉平、谭嗣同三人,为了忠义可以忍受万般折磨,直至献出生命。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舍生而取的“义”,只能是忠义。
TOP
4#

古之成大业者,追求的必是有利有义。我们以为无欲无求的一些人,其实利与义都会伴随他们而来,义与利相随相生,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就是因为在义与利相权衡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利取义。

TOP
5#

求义与求利并不是谁的错,重要的是要看先求什么,先求义后求利的人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而先求利后求义的人往往只会得到人们的唾弃。当人的内心被求义欲望占领,他就会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当人的内心被求利的欲望占领,他就会成为一个人格很低的人。
TOP
6#

义者,善良,不义者,贪婪。

      善良的人常怀仁爱之心,见利思义;而贪婪的人,眼睛里只看到个人利益,甚至谋取公利。善良的人有着感恩之心,他们张开双手,包容一切,也就拥有了一切;而贪婪的人斤斤计较,他们握紧双手,想拥有一切,结果却什么都没有。

      贪婪和自私伤害了善良,善良者不得已,只好独善其身,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善良的人,我们需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义者!做善良之人!】

[em44][em44][em44][em44][em44]
TOP
7#

义者,善良,不义者,贪婪。


      善良的人常怀仁爱之心,见利思义;而贪婪的人,眼睛里只看到个人利益,甚至谋取公利。善良的人有着感恩之心,他们张开双手,包容一切,也就拥有了一切;而贪婪的人斤斤计较,他们握紧双手,想拥有一切,结果却什么都没有。


      贪婪和自私伤害了善良,善良者不得已,只好独善其身,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善良的人,我们需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义者!做善良之人!】

[em44]
TOP
8#

我认为利与义兼顾,才是最好的,先义后利是高尚的,然而并不能为大多数人所实行,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高尚的情操与道德水平,在获利的同时讲究义,同儒商那样,就不同了。


TOP
9#

[转帖]

在中华文化中,即使是强调义的儒家,也并不绝对弃绝功利,而是强调“以义制利”,“义以生利”,“正其谊以谋其利”,对利的营谋必须置于义的制约之下,要“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切不可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有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那是一种强调,犹如我们讲“大公无私”一样。因为人性中本然具有非理性的低级欲望,这种私欲一般与私利相联系,是一种本能;而“义”和“公”的观念,却需要加意培育、大力强调。不充分强调“义”和“公”,就不足以抑制“利”和“私”。有强调才有重点,才有政策。在不许言利、对功利意识过度压抑的情况下,为了调动个人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宣传一下物质利益和发家致富,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牟利之风过热的情况下,就再也不该搧其风扬其波,就特别需要强调“义以为上”,千万不要不分界别到处“恭喜发财”。

TOP
10#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
TOP
11#

义是纯洁的、崇高的,是不可以也不允许被玷污和庸俗化的。放手去做好事,尽管知道“利他”会为自己带来名声,但却不被名声及其附属物奴役而专心利他。这种行义,可以是瞬间,也可以是一辈子。一时冲动或是受到某种积极的感染和激发,瞬间行义,只要不是另有所图都应该被肯定。在利他的时候,并不总是排斥利己、并不总是妨碍取利,而很多时候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利他”始终是第一位的,是主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国家对其中的某些不足之处加以引导,那么这个国家将是无比和谐的,是无往而不胜的。
TOP
12#

以义制利是荀子的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与孔子的见利思义相一致,而与孟子的“去利怀义”,有别。

一方面,荀子认为人性“好利”,人天生就是感性的存在,人之有利欲是自认合理的。

另一方面,荀子认为利欲是无止境的,而社会的财务确是有限的,因此利欲实际上是不能完全满足的,即使是天子,也只能“近尽”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利欲就必须有所节制。

荀子主张“以义制利”的里一个重要根据,就是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的学说。

为人者的本质属性在于有“义”,从而是人类生活得以“群居合一”。要是人类“群居合一”而达到社会安治,就必须是好义的道理理性制胜“利欲”之情。

TOP
13#

以义制利观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持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推崇道义又不拒斥利益,要求人们见利思义,对于现代商业伦理和信用经济的建立完善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现在,许多商家把关公(羽)供奉为财神,这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关公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实,根值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沃土,在民间流传千百年的关羽形象,积淀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我们应当加以重新解读和阐释,用以弘扬重义精神。关羽形象的一大特点是“义薄云天”,成为“义”的化身。“桃园三结义”之后,他始终忠诚于结义事业,践履道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兵败溃散时,关羽被曹操所困,“屯土山约三事”,关键的一条是,但知刘备去向,“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曹操想尽办法厚待他、笼络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高官,美女,他都不动心,惟独送他赤兔马,他高兴地拜受。曹操问他为何贱人而重马?他说骑这千里马可以很快去见到刘备。果然一知刘备下落,他立即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战胜千难万险投归举义的队伍。不以强弱悬殊而攀高枝投强势,不以个人利益定避趋,不为富贵、美色所诱惑,表现了中华民族重义守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应当让商家明白,供奉关羽是效法他的“义以为上”。如果把他当“财神”,那就是表明要走以义制利、义以生利的路。
TOP
14#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根本,只是一味的去追求利益。虽说人不是神,是有七情六欲的,可是过分追求利益而忘了自己根本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危害。

TOP
15#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