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61#

孔夫子的儒家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无论国家治理天下,还是国民治学、理财、谋生,都被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技巧或手段,在儒学精神出现的初期,二者之间就有了联姻与变异。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商人而言,经济利益无疑是他们的终极目标。然而却出现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伤害了民众和其他遵纪守法的商人。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懂得有成功后反哺社会,他们将利与义柔和在一起,是现代所有商人的榜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足可见人是渗入寻常百姓的起居

从某种意义上,义已取代了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义著称的人,本称为义士,受人爱戴、景仰,不管是大义凛然的荆轲还是偷偷摸摸的时迁。

因义发生的事叫义举,必定远近闻名、历史留名,无论是陈胜揭竿还是武松打虎。

以义行事的部队叫义师,受人欢迎、箪食壶浆,或是仁义之师如刘备或是草寇流氓梁山伯。

义,已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判别着当为与不当为的标准。

面对诱惑和暴力,是否还能站得住自己原来的立场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个立场就是讲道义的,自古舍生取义者居多,我们冠以他们极高的荣誉。可是有一些人会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那是不明智之举,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有不同的观点是好的,但是这也说明了一部分人对于已经不是那么注重了。也说明了正从我们的文明中慢慢淡化。

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
TOP
62#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谈不上">谈不上ersonName>君子。

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TOP
63#

义可定义为两种,一种是道德伦理上的义,即正义、道义和信义(个人觉得信义该分到前面,言而有信更多出于道德而非情感),情感上的义有义气和情义。

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我方认为,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

TOP
64#


   “义”既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 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有关于“义”的组词很多,比如说“义务”,“正义”等等。而在这里,我们要学习的是“正义”,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这个问题是任何人都要考虑的。
在《西游记》里,我们就学到了,邪恶敌不过正义。正义维护的是整体利益,因而正义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
无义是有害的,《列子?说符》中就说到:“人而无义,惟食而也,是鸡狗也。”这句话很尖锐的道出了无义之人,就连鸡狗都不如。学习了这一卷,好让我知道,要想行“义”,必须要爱护生命,“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
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TOP
65#

义可定义为两种,一种是道德伦理上的义,即正义、道义和信义(个人觉得信义该分到前面,言而有信更多出于道德而非情感),情感上的义有义气和情义。

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我方认为,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

TOP
66#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首先,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来看,第一,义利关系是辩证的,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二,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第一,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

利益维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可是道义却是这一关系的准则,人们追求利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但应该限制在道义之内。如果为了利益破坏了道义,就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破坏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最终更是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造成“义”和“利”两空,是十分不可取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遵守其规则,好好处理利和义的关系。

TOP
67#

在古代中国儒家传统中有“仁义礼智信”,其中“义”就高居第二位,与“仁”并排成为统治中国上千年正统思想的五德只一句。义在儒家中主要讲的是“道义”的义,即惩强除恶的正义,肝胆相照的忠义,矢志不渝的节气,为国捐躯的大义[em01][em01][em01][em01]
TOP
68#

义是一种正气,一种永垂不朽的品质,见义勇为的义代表一个人不怕牺牲帮助别人,在困难面前他们选择了义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多少英雄曾经为了自己心中的义不顾自己的生命 ,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义的化身!!!

TOP
69#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70#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义”字到后来有了更多的意思:表示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情意;意思;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等。更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等词展示出“义”字的特色。
TOP
71#

我认为,义就是无愧于他人,无愧于己。行得正。对亲人要义,对朋友要以,对不认识的陌生人要义,对国家更要以。
TOP
72#

“义”即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

现在社会上见义勇为者为“大义”,他们舍弃自己的安危去救助别人,面对歹徒或面对自然灾害他们不惜牺牲自己,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TOP
73#

在当今社会中,“义”大都被认为“义气”。而“义气”一词在《辞源》上有两种解释,一是“刚正之气”,二是指“忠孝之气”。但现在“义气”的含义狭义地成了“为朋友两助插刀”。其实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辨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是与现代文明社会相不容。

但实际义指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正义的基本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伤害生命是恶。

TOP
74#

"义"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

民族危难时,民族气节为大义。像民族英雄岳飞,投军抗金,但是还是被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死,终年39

岁。但是他的大义却永远在中国人的心中。

TOP
75#

在儒家文化中,义与认相辅,是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着重“仁”的内涵,而孟子则着重讲“义”,着重如何把仁的精神表现出来。义应该成为我们内化于心的标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