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儒家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无论国家治理天下,还是国民治学、理财、谋生,都被“儒”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商”作为“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技巧或手段,在儒学精神出现的初期,二者之间就有了联姻与变异。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商人而言,经济利益无疑是他们的终极目标。然而却出现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伤害了民众和其他遵纪守法的商人。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懂得有成功后反哺社会,他们将利与义柔和在一起,是现代所有商人的榜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足可见人是渗入寻常百姓的起居
从某种意义上,义已取代了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义著称的人,本称为义士,受人爱戴、景仰,不管是大义凛然的荆轲还是偷偷摸摸的时迁。
因义发生的事叫义举,必定远近闻名、历史留名,无论是陈胜揭竿还是武松打虎。
以义行事的部队叫义师,受人欢迎、箪食壶浆,或是仁义之师如刘备或是草寇流氓梁山伯。
义,已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判别着当为与不当为的标准。
面对诱惑和暴力,是否还能站得住自己原来的立场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个立场就是讲道义的,自古舍生取义者居多,我们冠以他们极高的荣誉。可是有一些人会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那是不明智之举,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认为有不同的观点是好的,但是这也说明了一部分人对于“义”已经不是那么注重了。也说明了“义”正从我们的文明中慢慢淡化。
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