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7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7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我认为“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再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TOP
78#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79#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80#

现在经常说的,,奸商,奸商就是在不公平的原则上获取利益。如果商人都坚持公平的交易原则,顾客将能买到自己满意的物品,,商家将能安心的制造更上等的商品。

TOP
81#

义气是由义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国民间普偏用以表示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关心。在武侠小说及黑社会里,便经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气。换个角度来说,“义气”的意涵比“义”来得狭,可以称为“小义”。

TOP
8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83#

义也可分为大义与小义,小义是更多是一种草莽之类的义,大家在一起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为朋友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它有它的局限性,往往会被一时的是非困住自己的头脑,而至于头脑发热,不计后果.
大义,则可理解为民族大义,例如大宅门中的三叔,这个人平时为人实在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是在日本鬼子面前,他怎么样,宁死不做卖国贼,这就是大义.

义是一个很有趣的字,有侠义,有道义,有忠义.对于,忠 孝 善 义,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说法,百善孝为先,忠孝不能两全,这四种品质是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但是在某个时候,某种情况下,它们之间也是会起冲突的,在这个时候,我认为,一切应该站在大义的角度来衡量,来取舍.
TOP
84#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3:34:05编辑过]

TOP
85#

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 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 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TOP
86#

义与勇常常会不离家,而我认为义是代表义无反顾的牺牲。而义也需要一个道德的约束标准,勇不可代义,而有义则需勇。      义是种责任更是种义务,切忌应用而义
TOP
87#

儒家在其道德建设过程中,强调"义以为上",力图使其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关于荣辱的体验,形成相应的荣辱观,实现其价值导向.它的最高准则必须符合自己在社会中的封建等级地位,不可随意跨越自己的本分。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超越眼前的利益成为道德的典范,甚至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对人的生命的中极关怀的高度。
TOP
88#

“义”是儒家道德观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最不好理解的一个概念,古往今来的大儒,多对这个概念有过阐述,但是几乎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尽相同,本文试着以今天的文化背景来解释一下这个概念,与各位同好商榷。
  
  “义”做为一个道德概念,也广泛存在于儒家之外的思想中,比如老子、墨子甚至是西方伦理学中,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在使用“义”的概念时,几乎都是儒家思想中的概念,就像我们今天说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两回事一样。因此,本文的讨论,也限定在儒家思想中的“义”。
TOP
89#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义往往体现在人与人的情义上,如兄弟情义,两内插刀等等。社会上有太多的不公,人人都有正义是不够的,还要看看执法人修养....

TOP
90#

       关羽是中国古典人物里把中国“义”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的英雄任务。现在很多人,特别是走江湖的人都已关羽为为人准则。“义”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里面的行为的高标准,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可是“义”在能人志士那里是很好的学习范畴,可是在走江湖所谓的黑社会里面就是盲途不归路。

       荀子强调从义利关系上区分荣辱。荀子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也就是说荣誉与耻辱的根本分界,安全与危险、利益与祸害的差别是,将道义放在第一位而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的人,就会获得荣誉,相反就会遭受耻辱。荀子在义利关系上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义重于利,义高于利。荀子说“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不苟》)也就是说君子虽然担心祸患,但从来不会逃避为道义而死,希望得到利益,但不会因为利益而做非礼的事情,所以荀子是坚持不能为利做有损于义的行为的。其次荀子并非完全排斥利,他所强调的只是不能以害义的方式取得利。荀子说过“好利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荣辱))人天生就具有好利恶害的倾向,但是荀子又说“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不苟》)也就是说当发现某种事物符合自己的希望时,就一定要反复考虑它是否也有可憎之处,当发现某种事物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一定要反复考虑它可能对自己也有害,这样多方面权衡考虑,深思熟虑,然后再确定是希望还是憎恶、获取还是舍弃。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义利关系必然不能做以利害义的事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