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崇俭戒奢 [复制链接]

241#

勤以修行,俭以修德,勤俭足以持家;廉以修身,洁以养性,廉洁必可兴邦。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是一股清风,能拂去灰尘,洗涤污垢;廉洁是一种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石。
TOP
242#

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气也。([清]石成金《传家宝》崇俭戒奢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贾府,日常开销十分惊人,主子们注重享受,甚至有些不肖子侄骄奢淫逸,肆意挥霍。当家的贾琏与凤姐,也有撑不住的时候,甚至已经落到了要偷老太太的东西去换银子的地步。其实,贾府的衰败早早就有了预兆,只不过身在其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并无察觉。只有探春,最关心贾府的命运,常恨自己“不是个男儿”。探春知道,贾府的收入已经是越来越少,她便想尽办法兴一些小利,能省则省。贾府统一拨了预算,采购回的头油脂粉并不合用,姑娘们还得花月钱另买,统一买回的东西还被白白丢弃。探春便取消了府里每月的买办,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销。探春与仆人赖大家的女儿聊天后,就对平儿说:“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于是,“敏探春”果断“兴利除宿弊”,将大观园利用起来,一枝花,一棵树不再单纯地用来赏玩,还有了金钱价值。可惜,探春的个人努力在宏大的家族运势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贾府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败。但是探春作为荣国公府里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还能有如此强烈的节俭意识,这一点很值得称赞。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勤俭节约,是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从平常作起。
TOP
243#


“廉俭”之 “俭”是勤俭节约的意思,节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倡俭黜奢”的思想尤其为儒家所重视。儒家认为,节俭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个人来说,节俭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人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众多德目,节俭是众多德目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对此,司马光的解释是: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人所具有的众多德目,都由俭发展而来。俭可以养德,就在于俭可以制欲。司马光说: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 同上) 儒家和道家的道德修养论都主张寡欲,而节俭可以抑制人的欲望。明代薛瑄说: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多贿,居乡必盗。故曰: 侈,恶之大也。”⑤ 俭则寡欲,寡欲可以养德; 侈则多欲,多欲招来祸患,导致贪腐盗窃甚至丧身败家。因此,人不可不节俭,有德之人必须节俭。其次,节俭还关系到家国兴衰。在传统社会,无论是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都以勤俭持家作为家训,告诫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先贤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坚持勤俭节约,家运国运就会兴旺,反之,骄奢淫逸必然导致国破家亡。节俭是滋养清廉的土壤,奢侈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要言之,廉俭是同义反复的词,其道德之义及其价值取向,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物产不丰富有内在的密切关系。“廉耻”之 “耻”也是传统伦理道德一个重要德目。“耻”德对个人的修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究竟以什么为可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对于耻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一种具体的德目,廉耻是非常基本的、具体的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可是,究竟以什么作为廉耻的具体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因而,廉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宽泛的道德要求。儒家把有无羞耻之心看作是为人的根本,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志,甚至还是区分人与禽兽的重要标准。朱熹认为: “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① 知耻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官的必要条件。龚自珍在 《明良论》 中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官员知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这种耻感意识可以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此外,“廉”与 “耻”经常合并而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廉”多指官德,而 “耻”指向所有人。“耻”与 “廉”有密切联系。知耻是廉洁的道德前提,知耻可以养廉。顾炎武说: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于礼义,其原皆出于无耻也。” ( 《日知录·廉耻》) 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感,就会贪得无厌,不仅不能做到廉洁,甚至会做出违背礼义之事。康有为在 《孟子微》中说: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一个人有羞耻心,才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如果鲜廉寡耻,则无所不为,贪腐盛行。知耻可以养廉,鲜耻则寡廉。“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民众耻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纯化社会风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孝廉”之 “孝”是传统伦理最基本的德目之一,有学者将 “孝”称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元德②。《论语·学而》有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把孝看作是仁的根本。汉代倡导 “以孝治天下”,强调 “廉为政本”,在人才选拨方面实行举 “孝廉”的察举制。自汉代以来, “孝” “廉”更为世人所重视。大概在汉代出现了 《孝经》,其作者把孝看作是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孝经·三才章》)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圣治章》) 。孝道贯彻于天地人,而在人的行为中,孝为最高原则,百善孝为先,孝为众德之基础。孝又是廉洁之动因,行孝可以促廉。恪守孝道之人,在为人处事时,也多会廉洁公正; 在为官理政时,多会清正廉明。“尽孝合礼不逾节,则亲者安; 守孝含义不自进,则上无过; 以孝助廉不蔽恶,则行自正; 孝则知耻不从枉,则祸不生。”③ 孝与礼义廉耻有内在的统一性,对于为官者而言,恪守孝道可以促进清正廉洁,使其行为端正,远离祸患。《礼记》说: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为官者清正廉洁,声名远扬,光宗耀祖,父以子贵,即是尊亲; 反之,为官者贪腐成性,声名狼籍,千夫所指,就是辱没门庭,就是陷父母于不义,就是辱其亲,辱其亲就是 “大不孝”。不辱其亲、光宗耀祖的道德责任感,是为官者保持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从 “廉”与 “俭”“耻”“孝”等德目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所组成的新德目来看,廉德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可推广性与可扩展性,体现了此德目具有内在创新性的源动力。一方面, “俭” “耻”“孝”诸德都具有涵养廉德的道德基因,践行 “俭”“耻” “孝”诸德目有助于 “廉”德之养成。另一方面,廉俭、廉耻、孝廉等新德目的出现,体现了传统儒家在不同社会情境下所具有的道德整合的要求,反映了社会生活中道德要求的某种整体性与扩展性的特征。
TOP
244#

关于“俭”与“奢”,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国人越来越注意勤俭节约,不轻易浪费,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现象。现在,我想具体聊聊关于这两者的隐含的其他问题。
其一,从俭引申出——俭与吝。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内涵,即在物质上持节约态度。但是,由于它的主体面相性的不同,二者因此有了褒贬之分。俭,是对自己节约,这可以称为俭朴。吝,是说对别人抠门,这就是吝啬。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警惕俭的尺度,因为俭一旦过分,就容易成吝。正如洪应明所言,“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俭朴本是美德,但是失去分寸的俭朴就成了吝啬。凡事以适当为妙,过度则需提高警戒。
其二,我们来看俭与奢。在我看来,俭能培养人的心性,奢会使人过分处优,失去应有的警惕。诚然,一定程度上,奢侈会让人看来很是张扬,节俭则显得人很寒酸。基于以上两种情况,大家各有选择各持己见,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司马光曾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这番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一时感慨不已。不错,当人选择节俭,他就选择了清心寡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会因为物欲的役使,而忙碌或焦虑于伺机行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节俭成习惯,或许你会因此而累积一定的财富,渐而家室富裕。习惯于奢侈生活的人,就容易产生过多的欲望,会时常盘算如何谋取财富以供挥霍;然而,长期的恣意浪费,他们最终只会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最糟糕的是,倘若合法的方式不够满足他们的物欲,他们就会倾向于以罪恶的方式敛财,这样就会损害别人的利益。
其三,我们来谈论俭之利。总的来说,具备俭朴品质的人,常是其他优秀品质的集合体。正如诸葛亮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俭朴的人,在平静和淡泊中生活,具备充足的时间对未来进行思考,他们胸怀大志,并且往往能达到高远的境界。若是为官者节俭,那么他定然具有廉洁的品质。与之相对的是奢之害,对于奢的具体化,即生活中形式多样的纵情享乐。孔子曰:“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简单来说,孔子认为以骄奢淫乐为快乐,以游玩无度为快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是对身体有害的。古往今来,纵情享乐的人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有多少人不是倾家荡产?还有多少人是正常衰老死亡的呢?明确奢侈的弊端和节俭的益处后,我们在心中自然有正确的判断,也知道日后将如何抉择。
    勤俭传家久,奢侈败家风。于个人而言,奢侈使人走向罪恶深渊,节俭则不然,敦促人在艰苦奋斗中不断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TOP
245#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其家书《训俭示康》中写道:“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康在父亲的教育下,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他以此家训为镜子,不断鞭策自己,后来历任校书郎、著作郎,以俭朴、廉洁扬名于世。
TOP
246#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打牢了,才能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TOP
247#

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何做到“俭”?在我看来,需要清心寡欲,节制欲望。欲望就是魔鬼,或者可以这样说,只有魔鬼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让你堕落至欲望的深渊。每日三餐即可饱腹,一张床便可安眠,我们真正需要的物欲其实很少。相反,过度追求奢华反而会让欲望迷失了我们的双眼,导致浮躁的心态和虚空的人生。我们需要反观内在,向内寻求满足,真正的改变永远在于内心。
TOP
248#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勤俭办一切事情”,仍然是我们必须秉持的基本遵循,需要全社会将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清代诗人杨静亭曾在诗中感叹:“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节俭节约,不是生活是否富足的标志,而是国家和民族文明高度的体现。节俭只有变成具体行动,才能标注我们社会文明的新刻度;节约只有成为社会风尚,才能续写我们民族美德的新篇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要成为崇尚节俭的向往者、倡导者,而要起而行之,成为从我做起的践行者,成为涓流汇海的推动者。
TOP
249#

人要生存,钱财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使人向善,也能促人向恶,钱财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追求,赚钱也是一种人生目的,世间有很多人都在为了钱财而努力奋斗,这也翻射出了钱财的一个积极作用,可以使人积极对待生活并激发人的各种相应的潜能。节俭,可以说是人性廉洁、家庭兴旺、国家富强的开始,也是重要标志。在物质生活上节俭,就能驾驭自己的欲望,心态会随着欲望的减少而变得宁静,就会在品性培养过程中严格约束自己,也就易养成廉洁的品质。
TOP
250#

在节俭、吝啬、奢侈和利益等方面,夫子以做君子为目标,在这几个方面分别提出楼主帖子的内容要求,夫子的立足点是“人,何以成为君子”,是对目标做出要求。但是,众所周知,诸子百家中,儒家所主张的礼乐等级,可称不上是节俭。对王公贵族来讲,音乐、舞蹈、宴制等,都相当奢华;对凡人来说,父母去世厚葬、服丧等要求,也是十分浪费金钱、精力和时间的行为,在这方面,又显得跟君子节俭显得格格不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代表贵族阶级的孔夫子,分析廉洁头头是道,却丝毫不谈礼乐带来的现实奢侈问题。
TOP
251#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下,廉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国家层面也越来越被强调。国家反腐倡廉的行动从未停止,我们也不能觉得廉似乎离我们很远,好像只有官员一类的身居高位显位的人需要廉的约束。廉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体现我认为在于俭。当前所谓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之风盛行,最需要的就是俭的约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也是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当然节俭与吝啬也是有不同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对他人要慷慨,但也要量力而行;对自己要节俭,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还是要有。说到底俭也要从有度出发。
TOP
25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之基。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不可以为了“面子”而抛弃节俭作风,不可以为了一时的痛快,大笔挥霍,也不可以对他人的节俭行为冷嘲热讽。不管是学生时期,还是以后处于社会的各个职业领域,都应该做到诚信,待人真诚,不被欲望蒙蔽双眼。同时也要在生活中以节俭要求自己,慷慨对待他人,否则就是吝啬。虽然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但是节俭依旧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在这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这是对待自己与社会两全其美的方式。
TOP
253#

“居安思危,戒奢以检”,富足不意味着浪费,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许多,但是这并不是铺张浪费的理由。资源是有限的,纸醉金迷的社会里,切勿迷失自己。光盘行动、随手关灯关水,即使免费也不能大肆浪费,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戒奢以俭,艰苦奋斗,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TOP
254#

俭戒奢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讲得都是对“奢”的贬斥,对“俭”的推崇。的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往往是一人、一家、一国能够有所成就的基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治身处世之俭。不为外物所累,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治家传家之俭。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是千家万户兴旺蓬勃的文化家底。“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是治国理政之俭。惜民爱民,忧先乐后,这是为政者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价值观取向。
TOP
25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美德遇上了一个大敌——消费主义。在商家们精心编制的谎言下,通过道德绑架的方式,创造出一个个并没有的消费需求(钻石)、创造或将本身与购物并无关联的节日改造成购物狂欢节,并取用“仪式感”这样的借口,掏空人们的钱包,甚至用借贷掏空人们未来的钱包,这些都是当代人们需要警惕与小心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