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卷七  



题解: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



译: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最重要的品行。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章》)



译: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卷九)



译: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由一个整体而分开,同一血脉而气息不同。就像草木有花朵和果实,就像树木有根,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而实际上是相通的,隐约之中意气相互连结,患病时互相救治,忧虑时互相感应,活着时一起高兴,死亡时相互哀悼,这就是骨肉之亲。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30 9:53:05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TOP
3#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社会的最根本的礼礼教准则,是中华名族的一种美德,我们不可否认以前封建社会的“孝”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比如婚嫁之事父母做主,无论你做的事是否正确,只要父母说是对它就对说错它就错,使大多人失去了我们今天说的很多权利,譬如人格尊严权,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等等。但是羊的跪乳之恩,鸦的反哺之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孝经》里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TOP
4#

周晓虹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对以家庭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可能转变做了描述,可以作为我们在现代践行孝道的一种参考。首先,传统孝道强调他律性道德原则,而现代孝道则偏向于自律性的道德取向。其次,传统孝道的内涵和家族延续密切相关,而现代孝道在这方面涵义较弱。最后,传统孝道偏重于“重孝轻慈”的单益性运作原则,现代孝道倾向于“父慈子孝”的互益性运作原则。诚如陈老师所言,在现代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孝的精神。
TOP
5#

孝:主题题解

孝在儒家文化中是仅次于“仁”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所崇ersonName ProductID="尚的" w:st="on">尚的ersonName>君子和圣人人格的社会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或道德形式。如何理解“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至今还是一个言之不尽的话题,在我们看来要深刻的理解孝,就有必要从哲思的角度挖掘孝所包含的多层次的道德伦理价值。


儒家的“孝”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本然关系,或人的生命的自然之根、血缘之根、社会之根和文化之根,孝正是坚守人类之根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性基础。第一,类孝——人的自然之根:从《易经》到《周礼》,再到儒家诸经典,尤其是《论语》和《孝经》和《孟子》,在论述孝的问题上,尤其强调的是孝之为德为行乃天地之大经,因此人首先要孝敬的是生养人类的天地或自然,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始终强调天之大德曰生,地之大德曰养,天地结合生就了世间万物及人,因此,人类生命的最高主体是天地自然,也正因为如此,尊重自然规律和孝敬天地就成了人类最高尚的德行,基于此种观念,孔子强调“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仪》)孟子也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本返始也”。(《孟子·郊特性》)孝的第二层含义是对血缘之根的孝,即个体生命的根源来自于祖先和父母,因此,每一个个体生命直接要孝敬的就是生身父母,这是孝的基础,孝之德行必须从对父母和祖先的孝敬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ersonName ProductID="从" w:st="on">从ersonName>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篇》)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第三,在儒家的孝文化中,强调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之社会责任的体现。对父母、对生命血缘之根的孝只有扩展为对君的忠,个体的社会责任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君是国家和社会整体的代表,忠君和爱国是内在一体的,个体对社会的责任集中表现在“忠”上,故有言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经·天地神明章》)第四,孝体现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就是“友孝”。友孝表达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社会责任关系,它是调节一般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邻里、朋友等等的交往必须以“友孝”为基本准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盂子·梁惠王上》)强调的也正是这层意思。第五,人之孝不仅表现在对天地、父母、ersonName ProductID="国" w:st="on">国君和友邻的孝敬上,人作为文化动物,其生命的根源必然以一定的文化根基为前提,即文化之根。因此,对文化生命之根的尊崇和孝敬就成了人类德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这种观念,儒家强调对“师”的孝敬,是仅次于天地君亲的文化之根,孔子说“作之君,作之师”,俗语云“天地君(国)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达都是这种观念。


总之,孝的观念是由“类孝”或对人类生命之根的孝,“家孝”或对祖先父母之孝,“国孝”或对社会之整体代表的君的忠,“友孝”或对邻里朋友的社会责任,“师孝”或对文化之根的尊崇和孝敬等诸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上述诸孝的统一,才是儒家孝文化的完整含义,人之孝的德行只有在上述诸方面都得到实现时,才能够谓之为孝。据此而论,民间所说的“万事孝为先”也就不难理解了。

TOP
6#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为儒家伦理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原生性核心概念和首要德行,一直延衍至今。孝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悦亲等。赡养,就是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顺从,就是尊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悦亲,则是指体贴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而现实中,分别对其调查。15岁-22岁的青年代赞同“中国人赡养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这个观点的占77.4%,32-55岁的中年代,只占70.4%.在当前大量失业的前提下,许多儿女还要从退休的老年父母那里寻求金钱资助。而从悦亲角度调查时发现,老年组在“希望儿女体贴和令他们开心”的评价较为一致,94% 的老年人希望儿女经常问候他们。但,实际生活中,年龄越轻,顺从父母的观念越淡,行为越少。而以物质层次的孝道来取代精神层次孝道的不良趋势也在渐长。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人之根本。否则,何以成人?
TOP
7#

提到孝,不由的想到父母,其次是长辈,中国自古讲求孝道,又百事孝为先的古训。在这初冬日子里,远在外求学的我和大多数同学一定会想到家乡的气候,那一番水土和父母给我们构建的温暖的家。还过些日子就是西方的一个传统节日,近些年传入中国,还比较流行,那就是:感恩节。这是一个温馨的日子。在这干冷的冬季过着温暖的节日,是很不错的。这样的日子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应着节气,想到一年来,和记忆中,那些帮助过我们,温暖过我们的人,老师,朋友,父母,亲戚,同学,同事,领导,还有那些仅一面之缘就此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因为他们在过去或当下的日子里为我们做了什么或一个微笑,给了我们温暖的力量,所以这样的节日我们不得不想起,最应该想起的是父母,最应该感恩的也是他们!其实中国也有类似的节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在民间又称敬老节。这一天好多地方,尤其是在地州县份上每年这一天都会给当地的每一位老人提供一顿免费的丰盛的晚餐和一次免费的文艺演出,并且发放敬老金和实用的礼品祝他们健康长寿。在我的家乡就有这样的习惯,每年如此,记得,今年的那天我给妈妈打电话,电话那头她告诉我很忙在给老人过节,有什么过后说。就挂了,其实那天我没什么,就是想给她一个节日的问候,虽然她还不老,呵呵。这就是我眼中和我生活中的"孝"。
TOP
8#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祖国的未来,要做个有孝心的人,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那何能建设我们的国家呢?

TOP
9#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人说:“百事孝为先”,我们要耳濡目染。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TOP
10#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就是说侍奉父母之重要。所谓:“滴水之恩应当以涌泉相报。”乌鸦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况高级动物——人呢?“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予之本源。”
TOP
11#

何为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乍一看来,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
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
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
“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
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
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这种心情,
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
时常在我们的脑际紫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TOP
12#

百善孝为先,这并不是说,孝的品质就会比其他品德更高尚,而是因为,父母是我们生活中最为亲近的存在,也是最早接触的存在,同时也是第一个不计回报的对你倾注全部心意的人。一个有着高尚的品格的人,最先要学会的就是孝敬父母。先不谈父母给予你的关爱,首先,没有你的父母,那么你也就不会存在这个世上。一个人对一个人最大的恩义,最大不过救命之恩,由此看来,父母从来就对你有着永生不能报的大恩。而你出生后,父母的生活就开始以你为中心转动,这个世上,在没有其他人,会对你给予这种不言回报,不计代价的全身心投入的感情。这是一种没有理由,没有道理的爱。

父母对我们的感情太过真挚,穷其一生,我们都无法报完我们对父母欠下的恩情,而他们所想要的却少之又少,一个“孝”就是我们唯一能汇报给父母的东西

TOP
13#

我对孝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深刻。

我从中学开始离家求学的,至今也七八年了,很久以来因为离家,我回家的机会就很少。但自己有些事做的很好。就是和家里通的电话很多,虽然没有什么事情是要向他们汇报的,但是和爸爸妈妈聊的时间很长了,同学很不解。说你的电话费能受得了吗,我只是笑笑。电话费真的很多,但我给同学的解释是,向爸妈问个好、报个自己的平安,用那个电话费来换是值得的。我们平常注意身体,不要生啥病、不要乱花钱,那也就有了。当然,电话是电话,自然不能代表全部的交流,我还有写家书的习惯,一直从中学延续至今,我自认为很不错的。所以,同学问我我最擅长的写作是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家书”。我现在给不了爸妈很多物质的东西,只好多给他们一些精神的慰藉。因为离家的缘故,也因为农村的原因,就懂事得早。给我很大启发的是,孔子语录里的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想自己,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和机会那么的少,也是很伤感的事了。自己就多和他们联系沟通,听听声音也是好的,让爸妈和我之间的距离感少一些。

中学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面有太多的感伤和遗憾,给我映象最深的是:“儿子的不幸在妈妈那里是要加倍的……可是母亲已经不在……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不能忽视父母的感受,对他们的尊敬和孝顺要及时,更要表达。时间的有限,我们不能托不能留遗憾,古语教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的父母对爷爷就留下过遗憾,爸爸经常提起,给我很大的感受。爸爸总是拿着爷爷的遗物,说是安慰和告慰,在书里我读过一个词“手择犹存”,似乎很好的解释吧!为此,我默默告诉自己说:可别让爸爸再留啥遗憾了啊。

TOP
14#

“百善孝为先”。孝心不可一日缺,还记得最近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这句话让我受益颇深。


我们都已经长大,父母也一天天衰老……我们要学会孝敬父母,真诚地体会父母的一片爱心: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父母劳累时,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天气变化时,我们要提醒他们注意;当父母有病时,我们应该细心照顾;当父母来校看望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尽心招待……在家里要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学校,就会关心同学,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关心同事。


对父母,我们要时刻心存感激之心。商机之类的,错过了还会再来,而未及时尽孝便失去了父母,就会遗憾终身……

TOP
15#

    孝是天性。造物者赐予万物灵性之源。隐约记得在初中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叫《羚羊飞渡》。大概是说,一群羚羊被猎人围堵在十几米宽,深不见底的悬崖深涧旁。羚羊群为保护种群不被灭绝。立刻年老的羚羊全部从羊群中“自觉”分离出来。与此同时,一只老羚羊带领一只幼羚急速奔向悬崖,老羚羊于悬崖边奋力跃起,幼羚随后跃起,幼羚在空中借老羚羊为“跳板”进行二次跳跃,顺利着陆对岸逃脱。老羚羊坠入深涧。就这样,幼羚全部安全脱险。这一生命的壮举,怎能不让人对之敬畏。举这个例子也许和孝没任何关系,孝说得最现实无非是孝顺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孝”是对生命的敬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