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 ,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这都是古人对孝的理解。千百年来“人百行,孝为先,父母恩,大如天”古人又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就是孝道,所以有人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这种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的根本。
想想看我们怎么跟父母尽孝呢?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有很多不能实现的东西都能实现了!人们有了更多的方式跟家人朋友聊天,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跟父母交流谈心,在外工作,每天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问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如果父母住在一起,多做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与父母谈心,为父母做些事情。这些都是尽孝的表现。古时小辈对长辈须早晚请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现在无须行此礼节,但总得关心父母的健康吧。也许说起来是很简单,但是摸心自问,有几个能够做到的呢?儿行千里母担忧,不能让父母为我们操劳一辈子!
往往由于种种客观现实原因,让我们看到不尽孝道的现象出现,有些让人感到恐怖,更多的是让人们越来越麻木越习以为常了。这样的事就在我的身边,当然并非十分严重恶劣,但是我觉得不妥,但我根本就没言语权,更谈不上插手干预了。我只是觉得谁都有这一天,今天你这样对待老人,等你成为老人的时候,别人在重复这样对待你,不知该作何解释,又是怎样一番感受呢?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在中国每个作儿女都应该尽孝道,至于说尽孝道每个人可能看法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必须统一的观念,那就是真正的孝绝不是仅仅最后时刻的那种孝的爆发。这完全不同于真挚朋友间到了关键时刻两肋插刀的高尚友情。这是一种人间亲情的需求,亲情,理智的亲情高于友情、高于金钱,高于一切。
记得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拨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就冷得直哆嗦,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的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就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经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失去了人生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孝心无价,应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