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关于孝的理解
  

  说一下我对“孝”的理解


  说起“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孝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很多人觉得,“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老人,过年过节回家陪老人,平时给赡养费,这就是孝了,但是,从我们老祖先的观点来说,“孝”并不是那么简单。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随意伤害自己的话,也是对父母的不孝;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从曾子的观点来看,要真正做到“孝”还真不简单。


  作为父母的孩子,我们最低层次的是要在有赡养能力之后好好的尽到自己赡养的义务,让父母吃饱穿暖,毕竟,在我们嗷嗷待哺的时候,是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的。其次,要好好的爱惜自己的身体;要行为端正,建功立业,让父母感到自豪。最好就是从精神上关怀尊敬父母,这是大孝。


  我们目前还是在校学生,基本上还没有可以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的能力,如何去尽孝道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发扬简朴的作风,勤俭节约。 我们上学拿着父母给我们的钱,不可以随意挥霍,要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好好的支持自己完成学业。父母不论是有钱没钱,他们给我们的每一分一厘都是血汗钱。珍惜父母给我们的每一分钱,就是体谅了父母的劳动成果,也就是一种孝。


  2,认真学习,不虚度光阴。  身为学生,我们好好珍惜学习的时光,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自身,还可以为今后建功立业打下基础。我们自身取得成绩,是父母的骄傲,也算是做到了曾子的“其次弗辱”了。


  3,经常和父母联系,让父母对自己放心。  我们远离家乡,在异乡读书,父母对于我们一定是牵肠挂肚。时常和父母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外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他们放心了,我们的孝道也就尽到了。


  4,保持身心健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的报答。


  以上就是我对“孝”的理解了。

16#




TOP
17#

孝先行

孝,乃是人生一大德也。有德之人,必将以孝为为人之本!俗话说:“百行之道,以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孝”字占据着几乎全部的人的思想意识。不论年长,年幼都遵循着“孝”,古时候的“孝”便为“顺”,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了专用词,一家之中,父亲为一家之主,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一律服从,这是旧时代“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的服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一些老人家里总是儿女满堂大家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礼物,伴老人聊天,孙子们向老人汇报好成绩,逗老人开心,这是新时代的“孝”的体现。

TOP
18#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人伦之公理”,后世的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都把它当作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等。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有的性德昭显。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这个观念,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

孝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让他们常常担心。如果自己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例如,到学校读书,功课不好,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不敬老师,和同学不能相处,让父母担忧,就是不孝;踏进社会,工作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力,让父母担忧,是不孝;对长官不尽忠,是不孝;与同僚不能合作,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因此,《论语》上讲/FONT>孝就是能够做到“父母惟其疾是忧”,即父母仅为其疾病担忧,而完全不必为任何其它事情担忧。可见,一个常常怀有孝心的人,就几乎是一个完人了。因此,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仍有可供借鉴的内容。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其合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赡养父母,指物质上奉养父母。其二,尊敬父母,指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欣慰、心情愉悦。其三,尊老,指不仅要敬重父母,还要敬重长者。

以此标准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很多人难以名副其实了。今天,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必养且敬”的孝子标准简化成“必养”了。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曾经影响中国人上千年的孝亲观念的衰退。其一是文革对传统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视了传统孝亲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其二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淡化了子女养亲敬亲的义务感。

在当代中国仍有弘扬传统孝亲美德的价值。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制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我国就不用说了。赡亲、敬亲、尊老,进而推之爱族人、爱长上、爱民族、爱国家,将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稳定人伦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都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

TOP
19#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都说赡养老人、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为赡养问题对簿公堂的情况并不少见。没有亲人间的相濡以沫、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利益至上的翻脸绝情,这样的权利和义务之争让人深思。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赡养老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老人不但不能过上好的生活,而且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赡养纠纷成为法院民事案件的常见案由。  
  
老人得不到更好的赡养,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经济、道德等因素外,家庭教养问题再一次被人重视和提及。看看罗兆梅一家48年来悉心照料瘫痪婆婆的动人故事,或许能给困惑中的我们点一盏明灯。尽管罗家一直强调照顾老人是家事、份内事,但这一家人无论生老病死,迁徙辗转都不放弃对病弱老人的照顾,完成了一项近半个世纪的生命接力,已然超脱了对赡养义务的承担和理解。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关爱,对亲情的诠释,让人感受到人性中确实有这么一种美德,它在熠熠生辉,它能感染你,它可以自你手中传承下去。
TOP
20#

当今社会“代沟”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已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问题,学生们普遍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与父母无话可说。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意识到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不要只要求父母迁就自己,也要尝试着去理解父母,体会父母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对父母尽自己的一片孝心。其实,本课也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的平台,让他们说出在与父母相处中产生的困惑,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TOP
21#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对父母的一种感恩,是对父母为儿女所付出的一种肯定。一个懂得忠孝的人才能被别人肯定和接受!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道去感谢、去回报,他会去真心感谢朋友、回报朋友吗?他能交到要好的朋友吗?

      孟子有云:父母者,人之本也。没有父母的养育,我们何来人生?何来事业与家庭?母亲在我孩童时教导我的那些话至今受用。在我生病时,是母亲一直守在我的身边;在我骨折和割伤时,是母亲带我去敷药;在我失落时,是母亲在鼓励我向前进······上天在父母年迈之时给了我们一个回报父母的机会,我们怎能不去珍惜?

      人之行,莫大于孝。行孝道是一种无比伟大的行为,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子孙儿女的尊敬,否则儿女将效法卑劣的行径,让不孝之人老无所依,如此社会家庭生活将令人心寒!

   孝为德行之本,是产生教化的源泉。 我们只能用自己全部的良心对待父母!

TOP
22#

   【“孝”,是一个会意形声字。这个字形造得非常巧妙,高度体现中国文字的神韵和意蕴。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em29]
TOP
23#

生自己的是父母,养自己的是父母,对自己付出最大的还是父母。对父母的尊敬、热爱、关心和赡养,是为人的根本。不讲孝道,不敬父母,又怎为人孝敬父母,一个人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有所作为。让我们上学、放学,都同父母打招呼吧,以免他们挂念!
TOP
24#

孝:会意字,小篆之孝,上从老,下从子。意为子女背着父母,即子女能够承其亲,顺其意,故其本义为“善事父母者”。

孝应是为人子女的基本德行,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想这个事实就已经胜过任何理由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6 19:53:08编辑过]

TOP
25#

以下是引用黄卫欣在2009-6-25 15:31:10的发言: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封建社会的最根本的礼礼教准则,是中华名族的一种美德,我们不可否认以前封建社会的“孝”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比如婚嫁之事父母做主,无论你做的事是否正确,只要父母说是对它就对说错它就错,使大多人失去了我们今天说的很多权利,譬如人格尊严权,婚姻自由权,人身自由权等等。但是羊的跪乳之恩,鸦的反哺之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孝经》里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TOP
26#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弟子规》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TOP
27#

《论语》中对于“孝”的解释是:无违。即生时以礼相待,死后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无违”是指无违于礼而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不能违抗父母之命。以礼相待的意思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照;以礼相待让人与人保持距离;以礼相待就不会无条件的顺从父母去作越礼之事。以礼安葬,以礼祭奠是对先人的追思,是对自身的鞭策。 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就如《新华词典》中所解释的“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是相当狭隘和僵化的,用一种教条去解决人间万象的家庭关系,就如同用同一种尺寸的衣服去套高矮胖瘦不同的身体,没有了度,是缺乏生气和灵性的也是有悖于人性和礼数的。
TOP
28#

古语尝云:世间百善,以孝为先。
    吾生之于父母,非风云裂石而诞;吾养之于爹娘宗亲,非草木顽石而活。然吾生而至今,二十余年,未担父母分毫之重,常子、自惭于内,以为不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古语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又曰:行孝当及时,莫为迟孝之人!

人生在世,区区时日,贵者,亲也。是养子女之日长,而伴双亲之日短也。固子女之骄可育之,而父母之不顺需从之!人子者,孝为先,及时行孝,勿以为诓。行孝之道,当慎择之,不行不当之道,不为不孝之人!

“孝”的精髓在于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认为“孝”的内涵也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至少不会过多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大不如前,但这个“孝”字作为文化中的瑰宝,无论谁耳濡目染了几十年都会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现在的法律中对于赡养亲人的条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孝”不单单是赡养这么简单了,应该还有一份理解。年轻人试着去理解长辈,而不是一味的培养个性,追求自己。

    中国的开放使自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以发展为代价的不光只有环境的破坏,矛盾的增加,也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沟。想一想,现在的80后90后,时代以10年进行了划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了划分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阂。

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

TOP
29#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TOP
30#

“孝”,是中华最具特色的传统观念。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

在读了中华十大义理总关于孝的文章,我不禁受益匪浅。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父母哺育我们成人,付出了常人无法比拟的爱,受尽了千辛万苦,这种恩情比海深,怎能是一个母亲节、父亲节送给父母礼物所能取代的。我这里所说的不是节日不能给父母礼物,节日里略表谢意是应该的。但现实中许多人行孝都只是形式,这样就让我们意识到关心和孝敬父母不是一两个节日就能体现的,不是让父母吃顿感恩餐就解决的,也不是送一些礼物就能代劳的。孝应在心,孝应在行,孝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父母为了儿女操劳了一生,我们应该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孝体现在平时,让孝体现在每时每刻。行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父母,在精神上应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平时多回家看看,忙碌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一句慰心的问候,一份真切的情意,父母就很满足了。他们不在乎我们物质上孝敬的多少,只要让父母的心灵得到一种慰籍,就是最大的孝。对待父母不要老说等我有钱了怎么样孝敬您,等我有时间了去看您,父母不会在原地等我们,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等我们,他们等不起我们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老人在精神上的寂寞是任何物质不能取代的,所以就不要在让老人等我们了。你往往对老人付出一分的爱,老人回报你的是十分的爱。时常与父母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时常想着父母,时常联系父母,在父母心中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孝顺。

父母的大爱是无言的,孝敬父母不需要节日的仪式,平时要把孝融入到生活中,从小培养常有一颗感恩之心,常有爱心,要学会体贴体谅父母的辛苦,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TOP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