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06#

中国传统意义的“生日”

生日每个人都很重要。小时候,我就被灌输着一种理念——我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那时我也很排斥在生日那天盛宴犒劳自己。但长大后,我个人认为,生日对我们自己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应该学会思考,长大一岁的我们应该如何让我们的心灵也长大一岁。正如惟有爱作者所说:生日对一个人很重要,它是一个人的个人编年史。

TOP
107#

   “孝”在中国特别强调子女对长辈之间的关系。而在国外则是偏向于强调“爱”,当然也注重孝行,但不会像我们国家一样有超出亲情的绝对的“孝”,这也是中外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要彻底地研究“孝”的含义,那么去了解各种文化体系下“孝”的意思是很有必要的。
TOP
108#

       我们经常在说如何感恩父母,其实,尽好自己的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义务,感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的美传统德!百善孝为先。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善待老人。只有精神物质两方面都让老人满足,做儿女的才是真正尽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尽量陪伴老人,与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抚慰。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像歌词中写道的,只是希望“子女找点时间,找点空闲,能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
TOP
109#

谈起“孝敬”一词,我不禁会想起民间流传着的一句俗语“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的确,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的,因为这是人的一生当中最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敬父母这件事情上,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把孝心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予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实际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于怎样做才算是“孝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帯老人去旅游、让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让他们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孝敬”吗?我认为不是,以上列举的种种行为只能算是“孝”的一部分,而并非是“敬”。

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其中,“孝”为“行”“敬”为“心”,看一个人是否孝敬父母,除了看他能否在物质上给父母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之外,关键还在于看他心中有没有对父母的那一份深深的敬意。

今天的我们时常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它却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一种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本能表现.

TOP
110#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乃天经地义之事。古时诸如二十四孝鹿乳奉亲、百里负米等数不胜数,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却渐渐忘记了自己还要尽孝,只是自己贪图物质生活,对父母长辈视如不见。老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连自己的双亲长辈都不尽孝,又何谈他人呢?
TOP
111#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
TOP
112#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
TOP
113#

         1 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TOP
114#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TOP
115#

《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孔夫子之言,孝是对待亲人(主要指父母长辈)、对待君主、立身处世诸方面的结合物。如此来说,孝就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所必需履行的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所必需履行的义务,所以孝也就是有着“治家”、“治国”的功能,但“始于孝亲”是孝的基础,孝的其他表现及作用,都是由此延伸的,因此孝的中心含义是对父母之孝。关于这一点,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孝”字的本意,依许慎《说文解字》所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即是针对父母而言的。
TOP
116#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游子吟》传诵千年。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一个孝子是很受尊重的,从东汉管制举孝廉到广为传诵的四川乐山最牛孝子悉心赡养两名百岁老母。中华传统社会对于孝的重视和儒家传统道观念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智能光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从事,谓修荐可以祭者也。 “孝”者,古道也。

TOP
117#

    


      <<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TOP
118#

   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的观念的产生,是随着传统家庭制度的父家长专制的形成而确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由子女尊敬,侍奉家长的义务观演化而成的“孝”的思想,早已深深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什么“万恶淫为首,百姓孝为先”,“二件事读书种田,一等人忠臣孝子”等等,不难感受到其中对“孝”的推崇。

   所以中国人眼里,要想成为君子,成为能人。先学会孝。只有孝子才会得到别人的赞赏。

TOP
119#

     天地君亲师位是我们农村家神必须写的几个字,每有重要节日必须要跪拜,从中可以看出天地在中国人心中占据最高的地位,而一国之君是天子,因与天扯上关系自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父母和老师都是上神龛的。


     不论何时,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都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7 22:01:04编辑过]

TOP
120#

孝,礼之始,文之本,德之行也! 所谓“孝”,是伴随人类文明历史的产物,绝不是圣人用来约束子女的工具。在《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子女成长时,父母细心照顾、顿顿教悔;子女成家立业时,父母仍不忘时时惦念。若我们懂事后,能将心比心,体会父母仁心慈爱,那天下无不是父母。孝,是对父母仁心慈爱的反馈,是反哺之养,是跪乳之恩,是人之根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