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9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孝,金文写作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为孝。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
有子(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从,那么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的,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政府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懂得秩序,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孝与社会安定有很大的关系,它是实现国家稳定的基础。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仁的根本,古代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易于统治的政治结构,其以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作为基础支撑的,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朝廷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之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政府实行统治的重要手段,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当今社会,例行孝道之人大有人在,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孟佩杰带养母上学的故事令人感动,亦令人钦佩。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施行孝道,那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中国也会因此更加强大。
TOP
392#

“孝”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其中,孝养和孝敬是最为基本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战国策·楚策》记载:“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这表明了孝养和孝敬是“孝”的基本内涵。孝,首先应当做到赡养父母。但仅仅做到了“养”,还不一定就是孝。因为,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赡养行为。《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认为,孝表现为不违背父母愿望,不常使父母担忧,要敬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等。在孔子看来,孝的本质在于“敬而能养”,只有衣食之奉养而无人格之尊敬不是孝。孝而不敬,行之不远。孝敬父母,不仅要孝养,即给父母以衣食供奉,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孝敬,即尊敬父母,满足其精神需要。如果对父母养而不敬,就如同养畜牲(犬、马)一样。只有既养又敬,才能把养父母与养畜牲区别开来。的确,赡养父母和尊敬父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对待父母,只敬不养难为敬,养而不敬伤其心。可以说,养是孝的前提,敬才是孝的本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孝养和孝敬统一起来。
在孔子看来,孝不仅表现为孝养和孝敬,而且还表现为孝谏。据《孝经》记载:“曾子问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认为,在孝养和孝敬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敢于孝谏。即面对父母之过,通过孝谏可以使其及时改过,不致陷于不义。正所谓“从义不从父”是谓孝,“从道不从君”是谓忠。可见,孝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孝。
TOP
393#

孝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存在的一种情感,从我们由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之中时,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本身就存在有的。但是如果一位父亲高速上开车打电话,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做?是报警揭发父亲的违法行为,还是偷偷隐瞒起来呢?头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隐瞒啊,那是我的父亲啊,我不可能,也不忍心做出那种“不孝的行为”——揭发,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即使他是我的父亲,可是他确实做了违法的事情,做了对自己对他人都不负责任的行为,理应揭发他,这表明法律的铁面无私。这时孟子所讲的“亲亲相隐”的观点似乎并不正确。这就是孝与法的矛盾,是选择情感还是法律,至今我难以做出选择。
TOP
394#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
TOP
395#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来,它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不忘祖先等多种形式要求,一直融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从历史的角度来客观的分析,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规范,确实十分有效的维系了“家”这个基本元素,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保证;从中国思想中的人性论来说,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反省与进步。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多元素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传统意义上的孝和其他文化中的人际原则。虽然由于在封建社会后期,孝的形式已经大于甚至背离了孝的内容,变得死板、教化和专制,但必须认清“孝”的本质和积极意义,让它全面而正确的传承下去。
我们一定要记住——孝敬父母长辈一定要由内心而发,不要忘记祖先而忘本,一定要珍惜源于父母的生命等,我们当今最应该做的“孝道”!
TOP
396#

  中国人认为人群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一个人不能独立到家庭之外,个人的行为表现都代表了自己的家庭。孝经、孝心、孝道、孝敬、孝顺,孝顺……说的是合理的顺从,但是我们不要试图改变父母,子女可以劝诫父母,让父母自己去学会改变。子女心目中有父母的存在,是最好的教育。中华传统向来家庭观念浓厚,比如在中国,见到不认识的小孩儿会问:“你爸爸是谁?”外国人会问:“你叫什名字?”表现出中国浓厚的家庭观念。一家人不一定非要坐在一起,但是心要在一起。现在社会上发生的保姆虐待老人的事件,刨除心理因素,更表明了没有人愿意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病人,孝道不能让别人替代。
TOP
397#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397层
       孝的含义。“孝”字由“老“字和“子”字构成,意即子辈对父辈的尊敬爱戴,延伸下去,就是对人类生命智慧、生存理念、事业技能、经验情感的主动效仿、效法、接替和传承。“孝”是中华精神最美的情。如长江之源、雪山起处一般滋润着这五千年的文明。而如今它依然有着“夕日映云,云层层”之美丽,却也如夕阳一样要面对黑暗。纵观古代英雄豪杰,无不以孝成名,以孝之名留后世。汉文帝刘恒没继承汉高祖刘邦的王位之前,被封为代王。汉文帝刘恒是薄姬所生,尽管刘恒当了皇帝以后,薄太后有很多宫女服侍,但汉文帝依然如往常一样孝顺母亲!有次薄太后患重病有三年之久,汉文帝除了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后都是每天守在母亲身边,亲自看护,日夜不停,实在困了就在母亲的病床旁边打个盹。每当宫女煎好药他一定先尝尝是否已经煎到位才亲自细心给母亲喂药!汉文帝刘恒的仁孝也传遍天下。 “孝”是华夏文明中最美的“情”,将如不落之日又一次高升光照大地。
TOP
398#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398层。
         古人对孝的看法。在古人心中“忠”和“孝”是一种矛盾体。古人的传统精神中“忠”是“大义”而“孝”是“小义”,在“大义”面前人们必须舍小取大。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义人人可当知。曾子在病逝之前,把自己的弟子召集到身边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身体完整无损吧! 我一生遵守孝道,不负父母所望,遵守《诗经》上的谕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就要心安理得地去见父母了。“孝”在古代是人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在汉代时“孝”更是一个人入仕的必要。“孝”在古代中国就像一面旗,几乎所有“大孝者”无不“扬名于后世”,成为后世豪杰、“孝”之榜样。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说的更为易解,也就是说与长辈共居时一定要对其尊敬,其老时养他一定要让他快乐,其生病时一定要表现出伤心,做其丧事时一定要悲痛,祭其时一定要严谨,做到了这五点才是“孝”。
TOP
399#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399层
            在古代,孝被理法制度所维护。中国古代礼法制度对孝的维护和对不孝的惩罚,使人们趋向孝。中华法系独特的以礼入法的特点,早在夏代就露端倪。“不孝”是夏朝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较固定的罪名。在西周,“礼”是法律的灵魂和精髓,贯穿于立法、司法的活动中;而“亲亲、尊尊”又是礼的原则;孝又是亲亲的精髓。孔子推崇西周的礼法传统,强调孝和礼的相辅相成。此后,孝都一直得到了国家礼法的维护。在北齐,有“重罪十条”,第五条是“恶逆”,第八条就是“不孝”。犯了这“不孝”罪的,就是王公大臣也得不到宽恕。隋朝的开皇律继承了北齐的刑罚,并把“重罪十条”改为“十恶”,作为封建立法中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而在后世历代法典中,历经一千三百年不改,是谓“十恶不赦”。而其中的“恶逆”、“不孝”、“不睦”的三不赦,只不过是不孝的情节轻重问题。以《唐律疏议》为例,“恶逆”是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等直系尊长;“不孝”是“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条例很简洁,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先贤说了那么多的侍奉父母的标准,提了那么高的要求,都是要遵守的,不然,就会受到惩罚。
TOP
400#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TOP
401#

“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的国度,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有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同时,能够做到忠孝的人也就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孝已经在宗族、血缘关系方面有了很大的淡化,孝与否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渐渐的被局限在家庭之中,从"治国,平天下"的领域退入道德和个人修养领域之中。
TOP
402#

孝不仅仅只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行为。只在每一个生活中都能体现出来的。现如今有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也提醒着我们孝的重要地位。对于现代社会的“孝”,不只是要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融合。有人说,有父母的关心疼爱是一种幸福。既然父母疼爱我们,那么我们就应该感激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所以必须加倍对年老的父母尽一份自己应该尽的孝道,这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是知恩报恩的当然,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TOP
403#

孝道作为一种传续千年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家庭。孝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孝,善事父母者。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孝是一个老人身边有一个小孩子,首先指的是有后代的延续,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新一代生命的延续也是孝道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有了后代,孝道才能更好地存在。其次,小孩子尽儿女之责,赡养父母亲人,在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这也是孝道最重要的一个外在表现。
新时期,我们不提倡古代所谓的“愚孝”,因为那是刻板、缺少人性的思想,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充满人性的孝道。不求感天动地,只需脚踏实地即可,将孝道真正地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TOP
404#

最近我对于孝有颇多的感触。孝,总结起来大抵如此:父母在世赡养敬爱父母;继承父母之志;父母不在祭祀祖先;事亲以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不使父母因自己蒙受屈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顺,其实是个并不轻松的话题,人之间对孝的理解不同,正如先前列的条条框框,有人认为抵不过多回家看看,有的则认为多给父母一些经济支持才更好。孝,这个字,其实现在我们总把它和道德相联。
  朋友的妈妈突然生了病 ,子宫肿瘤, 这是第二次住院,第二轮化疗,化疗完,就回家了。朋友的爸爸告诉她,她的妈妈,他的妻子,好能活四五年,不好的话撑不过今年。
朋友的妈妈不过四十五岁左右的年纪,
我见过,瘦瘦的,爱笑,像我朋友一样。
作为旁人,劝也是没什么大的用处,换谁,谁可以坦然接受呢?
一个日本作家 ,曾说,当人懂得了生死,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死去的事实的时候,就经历了一次老年,即使他的身体还是年轻的, 他的心就不再那么稚嫩了,了解了生死,还要继续的活着,因为终有一天会入土为安,所以更要过好自己的每一条宝贵的时间。生的日期都有迹可循,然而也只是有迹可循而已。我们的死,确实是无迹可寻的,突然的,也许有什么事就那么轻易的带走我们的生命。现在看来,寿终正寝,本不是什么好词,现在,甚至是我们的奢望了。
  虽然有些道德绑架的以为,事实上,朋友除了偶尔心情低沉,并没有照顾母亲的想法,不耽误开心地恋爱,化妆,也许每个家庭有不同的状况,每个仁对孝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看待生死也多少有差异。不能苛求,但是有一点事明确的,孝是真心,是做在生前,不是事后进最好的墓地,开声泪聚下的葬礼能够换来的。孝在当下。
TOP
405#

在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孝敬父母是一直在提倡的。所谓孝敬,有双重含义,一是孝,二是敬,其中敬是孝的一种较高的层次。所谓“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能养者是孝的最低层次,如果连能养都做不到,不可称之为孝;能养且能做到不辱,是第二种层次;第三也是最高的层次就是能养且尊敬。就目前现实来看,大多数人对待父母能做到“能养”,能养而能不辱者也不在少数,但是能养且能事事恭敬的对待父母的就不是很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