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61#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孝使人有胆有识,有勇有气。
TOP
36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第一任老师,指引着我们一生的方向,所以孝就应该是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的时候,就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就观察他的行为。三年未改变父亲的事业,就是孝子了。所以,孝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事事顺遂他们的心意,而是要从其志,从父母身上吸取优秀品德。对于孝,我们应该从现在行动起来。许多人离家多年,总想有一天出人头地再回来孝敬父母。殊不知,等你真正到了所谓的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时,父母已不再年轻。正如歌曲唱得那样“常回家看看”,在父母年轻、身体康健的时候,多陪陪父母,我想,这就是父母最开心的事了。
TOP
363#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TOP
364#

有关孝的故事自古以来并不少见,近代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活动中经常也会评选出一些尽孝道的楷模。孝敬和判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
其实,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一定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都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
TOP
365#

7.孝、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奉养和服从。《尚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个是最早出现孝的文献。《诗·周颂·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奉养父母、祭祀先祖为“孝”的基本规定。《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就是说孝为仁之本,人们要孝顺父母亲近兄弟这是仁的本质。《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也就是不得违抗父命,要服从于父。荀子认为服从于父命应该是以父安,父荣为前提,并不能绝对的盲目的遵从,他主张“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之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巩固,统治者不断强化孝道“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纲纪也”还提倡“以孝治天下”《孝经》,提高了孝的重要性。在两汉,魏晋时,确立了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孝成为了历朝历代一个重要的封建道德行为规范。而现如今,孝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美德被传扬。虽然破除了封建制度下的“愚孝”,但是孝的中心“孝顺父母”这个思想是被保留下来的。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对我国封建道德的一种扬弃,保留了孝的精髓。
TOP
366#

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第一认识的人,与父母的关系也是我们刚开始从自我走向他人时所要经历的第一层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个最小的交往,最小的伦理关系去走向更大更复杂的关系的交往。因此儒家特别重视“孝”。父母与子女有着最直接最稳固最具体的关系——血缘关系,血缘是先天的无需其他的东西来证明,因此它也是最基础的关系。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而家庭中有着人出生以来最初的一层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我们与父母的亲密,不需要其他的东西来证明,因为我们与父母先天地就被这样一层关系牢牢地绑在一起。当我们说到道德,我们能第一想到的就是道德的行为。我认为儒家把“孝”提到如此基础和重要的位置正好体现了其理论的现实。我们为人行道德,一定是要从最基础最小的方面做起才能去谈论世间诸事的规范和次序。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条最确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孝顺父母就是在行道路上的第一步,倘若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相信他在处理其他关系时能保持着道德的初心。社会同理,再高的大厦都是从地基开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初的传承也是从家庭开始的,中国人重视家,因为家不仅仅代表着个人情感和身体的归依,同时也是代表着一种传承,一个个人他的行为和思想体现着他的家庭对他的影响。
儒家的“孝”同样从心开始,是我们心中有父母,时刻想着父母,才有对待父母时的各种礼,才会有“孝”的各种行为,反之则违背了“孝”的本意。
TOP
367#

       孝顺长辈要乘早,不要等到了长辈不在的时候,空留遗恨!那时的后悔比什么都心痛,以前,一直认为自己父母身体尚健,不需要时时去探望他们,总是找种种理由,为自己不去父母那里辩解,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是对不起他们,父母是那样将我时刻挂在心上,不需要我的任何礼物,只望着我去看看他们。是的,父母是伟大的,无私的,但又是孤独的,寂寞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爱他们,敬他们,就是这样,我们也永远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那首歌我们都会唱: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是替爸爸揉揉后背捶捶腰,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只图个平平安安!这就是天下父母的真情写照。
      “孝”这个字包含太多东西,希望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儿女们能多陪陪父母,只愿天下的父母们都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TOP
368#

百善孝为先。能善事父母,惠及亲人的是小孝,能忠于国家民族,市人民若父母的是大孝。不问是非,一味听从长辈安排的是愚孝,用祸害他人的利益来行孝的是胡孝。孝是纯粹的,它不含有任何自私的成分,也不允许任何借口的存在。
TOP
369#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爱惜自己的生命。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父母恩德重如山,饮水思源才可报得父母恩。尊敬父母,爱护父母,陪伴父母,赡养父母。
TOP
37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孟以及后来历代儒家文人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愚民性,历代统治者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保守性,儒家孝道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传统孝道文化我们需辩证地看待。
TOP
371#

孝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中华孝道讲究赡养父母和长辈,对父母长辈要敬爱,同时注重以礼事亲,绝对不能轻生毁己,以免伤父母之心。在当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继承中华民族孝悌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OP
372#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最看重的传统美德,善的根源就是孝。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
TOP
373#

当代人对“孝”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年龄段对“孝”的看法不同。
对老年人来说,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老人,孝是天经地义的,父辈、祖辈以及周围的人都这么做,自己也就深入骨髓地接受了它,文化基因中“孝敬”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了,这是种自自然然的依辈份次序所定的东西;中年人务实,像我们的父辈们,为家庭和睦,把孝敬当作一副润滑剂,既能使老人舒心,也能为晚辈做做榜样;青年人则注重内心体验,由爱而孝敬,是一种内心的真情流露。
TOP
374#

作为一个当代文明人,最重要的同样是“孝”。
“孝”是陪伴,是理解,是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是一种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尊重态度与回报行为。
父母生养我们,教我们吃饭穿衣,教我们为人处世,为我们劳碌奔波,才将我们抚养长大。给我们生命的是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的是父母,给我们爱的是父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孝敬父母。
TOP
375#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则公益广告,妈妈为孩子洗脚,又去为老母亲洗脚,孩子以母亲为榜样,在妈妈劳累过后端着一盆满满的水也为妈妈洗脚。虽然是一个广告,但是里面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给我很大的启发,孝是细微的,也是伟大的。孝其实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为辛劳父母倒茶,教爷爷奶奶上网。
“孝”是孝顺,孝顺不是事事都对父母言听计从,不能固守僵化去强求子女无条件顺从,而是为父母考虑,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和气,面色和悦,行为恭敬,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顺心;“孝”是孝敬,敬爱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和子女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