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76#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一直被华夏儿女所推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这句话来说,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的一部分和“子”字所构成。从中可以明确看出“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重要美德。孝亲尊老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美好品德,古代的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等都无不体现着孝。孝是每个子女都应履行的义务,尊老爱幼、赡养老人是每个年轻人都应做到的事,这体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优秀品德,更是社会的良好风尚。
TOP
377#

     “孝”作为中国重要的伦理思想最早被提出是在西周。当时,孝的含义有二: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在西周,尽孝的方式主要通过祭祀,而在周人看来,崇拜祖先就是让祖先的生命生生不息。当时的孝更注重的是宗教伦理方面。之后,孔子对“孝”的内涵做出一些改变。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必要“敬”。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行孝要与礼结合。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把“孝”与“悌”结合起来;提出“几谏”的原则,认为当父母有错时,应用委婉的方式提醒,避免让父母失去颜面。孔子将“孝”从周人的宗教伦理转换为家庭伦理。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谓是以孝著称。曾子对孝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孝是天经地义的,孝是一切道德的总和,仁义忠信礼……都与孝有关,只有懂得孝道,才能真正做到仁义忠信礼……曾子还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真正做到孝,以及学会自我反省,是故“吾日三省吾身”。
TOP
378#

孝,不止于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常常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外公外婆对我是最好的。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看来,乡下的生活并不是一个很让人享受的事情。同样我起初到外婆家的时候也是嫌弃那里的环境,可是孩子天性爱玩,在和周围邻居家的孩子打成一片之后,我不再抹着眼泪嫌弃外婆家不好了。童年的这段记忆是我生命中很宝贵的一段财富。小时候的我有一个梦想却从来没告诉过外公外婆。我想长大了给他们盖个新房子,可是还没来得及等我把这个愿望实现,外公就离开了我。那时候我只有七八岁。也是外公去世的那一天,妈妈哭了很久却始终不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知道外公离开了,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没有机会去报答他,也没有机会给他盖一所大房子,甚至因为年幼,我都没有意识要去见外公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后来就成了我一直遗憾的事情。
所以,孝敬父母长辈,一定不要等。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既然能爱他们,为什么不去做。
TOP
379#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深远的影响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全部道德情感的自然源头,也是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悌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它被儒家视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甚至国人性格的塑造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认为,现今“孝悌伦理”的不足仍表现在两个方面:差等之爱的悖谬和伦理与政治的混淆。对于前者我们看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另外,差等之爱往往以“爱”的名义陷父母于冷漠之境,此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第二个省思表现在伦理与政治的混淆,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卢梭对家庭伦理与政治规则混淆的批评,而且我们会看到“孝悌伦理”与社会共同体的的相悖性,儒家注重“家”的伦理与单位不利于现代社会共同体的建立;那是一种传统血缘与现代身份的纠结。
TOP
380#

孔子倡导“学而优则仕”,他并不赞同封闭于一己一家之内。比如说他对君子的理解:“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的“修己以敬”是必要的,但是却不是完全的,关键是借此起点而走向“安人”和“安百姓”,这是“敬”的扩大,是对父母之孝的扩大;同样在关于“士”的界定:“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我们也看到“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是必要的,但是却不是最高的理想,作为一个“士”要有个人、宗族、乡党走向国家天下,要“使于四方”。此种身-家-国-天下的思路在儒家语境中逐渐确定下来,至少在理论层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开放的。而且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样才能“以显父母”,而这才是“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此种说法在孟子那里便成为“以天下养”:“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儒家语境中的家国天下之同构性,最可以通过“孝悌伦理”来说明。所以,我认为“孝悌”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天下养”。
TOP
381#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TOP
38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还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孝悌”正好反映宗法制社会的要求,当然,孔子也十分注重“孝悌”,这里的“孝”不仅包含了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还有尊重。
TOP
383#

孝,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国人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骨肉之亲是至亲,一体而分,异处而心通。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首先得从心底尊敬,没有尊敬和养马养牛有什么差别呢,衷心爱他们,这样就能和颜悦色的和父母相处。舜是大孝的人,在田中耕作时想到得不到父母的爱而哭泣,孟子说那么大的年龄还仰慕父母是大孝啊。孝不是盲目的孝,当父母有过错时,应该和气的指出。趁着年轻,父母还是壮年,行动吧。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就是简单的大孝。一个专家说西方国家福利好,国家养老,中国这样不也挺好吗,意识形态不同,难分对错。
TOP
384#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TOP
385#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TOP
386#

"孝"的本意是父母教育孩子。儒家认为,父母生了孩子,要教育,如果孩子不能成才,这种父母是祸害。教育不好的孩子,他会祸害家人,再次祸害他人社会。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呢,就是以道齐家,把孩子教育成才,教育成君子贤能。所以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其次才是孩子的义务。如果孩子不孝顺,那一定首先是父母的过错,因为父母没有以道齐家,以道教子。儒家的伦理,不是单向的伦理,子女和百姓负有忠孝的义务,而父母和国君,对子女和百姓则有爱的责任。否则则很容易异化成愚忠愚孝,这也是对儒家伦理根本性的误解。
TOP
387#

孝弟:"为仁之本" 也就是表现爱的根本在于"孝弟"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已"阳明:孝弟者,就是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味处提省人"《传习录》:“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但最真切笃厚之处并非全是"孝弟"。孝悌是忠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成仁的基础。人之间因有孝弟才得以亲亲仁人。故爱有差等。
TOP
388#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随意伤害自己的话,也是对父母的不孝;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从曾子的观点来看,要真正做到“孝”还真不简单。

  作为父母的孩子,我们最低层次的是要在有赡养能力之后好好的尽到自己赡养的义务,让父母吃饱穿暖,毕竟,在我们嗷嗷待哺的时候,是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的。其次,要好好的爱惜自己的身体;要行为端正,建功立业,让父母感到自豪。最好就是从精神上关怀尊敬父母,这是大孝。

  我们目前还是在校学生,基本上还没有可以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的能力,如何去尽孝道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如下几点:

  1,发扬简朴的作风,勤俭节约。 我们上学拿着父母给我们的钱,不可以随意挥霍,要把每一分钱用到刀刃上,好好的支持自己完成学业。父母不论是有钱没钱,他们给我们的每一分一厘都是血汗钱。珍惜父母给我们的每一分钱,就是体谅了父母的劳动成果,也就是一种孝。

  2,认真学习,不虚度光阴。  身为学生,我们好好珍惜学习的时光,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认认真真的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自身,还可以为今后建功立业打下基础。我们自身取得成绩,是父母的骄傲,也算是做到了曾子的“其次弗辱”了。

  3,经常和父母联系,让父母对自己放心。  我们远离家乡,在异乡读书,父母对于我们一定是牵肠挂肚。时常和父母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外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他们放心了,我们的孝道也就尽到了。
TOP
389#

孝是天性。造物者赐予万物灵性之源。隐约记得在初中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叫《羚羊飞渡》。大概是说,一群羚羊被猎人围堵在十几米宽,深不见底的悬崖深涧旁。羚羊群为保护种群不被灭绝。立刻年老的羚羊全部从羊群中“自觉”分离出来。与此同时,一只老羚羊带领一只幼羚急速奔向悬崖,老羚羊于悬崖边奋力跃起,幼羚随后跃起,幼羚在空中借老羚羊为“跳板”进行二次跳跃,顺利着陆对岸逃脱。老羚羊坠入深涧。就这样,幼羚全部安全脱险。这一生命的壮举,怎能不让人对之敬畏。举这个例子也许和孝没任何关系,孝说得最现实无非是孝顺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孝”是对生命的敬畏。
TOP
390#

    孝,《尔雅》:“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善食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事实上,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生而为人,赡养父母只是孝的基本,什么是“善事”呢?“《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意思是说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辨别土地的肥瘠,努力耕作,获取粮食;行为谨慎,节约用度,以此来赡养父母,就是平民百姓的孝。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节俭度日仍不可少,这是对劳动的尊重,是我们对父母辛苦付出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孝道。今天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甚至已经成人的我们,花起钱来毫不吝啬,是否想到了父母劳动的不易和艰辛?当我们看不上父母或家里老人给我们做的饭菜和新衣的时候,又是否尊重、体恤过他们的一片真心?不能体会父母哺养我们的艰难,怎能指望他对父母感恩呢?所以说,不能自立时就要珍惜父母的血汗,尊重父母的劳动,体恤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才是善事,才是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