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06#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孝”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关于“孝”的讨论经久不衰,各种各样的名言警句、民俗谚语都在强调“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维系、一个国家的繁荣以及一个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孝道,或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或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抑或是“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孝,中华之传统美德,不应当仅仅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式的美德,更应当是生活中人人都应力行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孝,只有在生活中,在每一个后辈的身体力行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与温暖。“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任它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TOP
407#

孝与敬 孝,并非仅仅为“ 能养” ,不敬,不可谓之孝。至于犬马,皆有能养。能养是为孝最为基本的, 能养需与敬相结合,才能是真正的孝。敬是尊重有礼貌的对待,敬常与尊连用,表示敬重之义。 为人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不是迫于社会伦理,也不是简单地敷衍, 孝应心存敬意,对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如若对待父母仅仅是做到能养,只是停留于物质上 的供养,不能被称作孝。
TOP
408#

回复 11楼沐兴瑞的帖子

这里的父母唯其疾之忧,我个人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这种关心,他们每天都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担心我们生病,吃不好,穿不暖,所以我们更应该谨慎小心地照顾自己,让父母少操心,能多点时间关心自己,让他们能享受精彩的生活。
TOP
409#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流传浸润于每个中华儿女身上的最重要的精神。“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天地间最大的德行,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每个人都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辛勤养育,永远也报答不完,孝是永远需要做的事。
TOP
410#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尊卑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现象突出,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但这种孝并不是愚孝。为了父母任何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孝子”们不惜以任何代价,甚至不惜伤害他人,也要满足他们的不合理的要求。同时,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以孝为名的道德绑架行为,如果你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指责你,侮辱你。所以,我们该清醒的认识到孝,是孝敬长辈,尽自己的赡养义务,尊敬长辈,但绝对不是以爱为名的捆绑。
TOP
411#

      “孝”,是“为人之本”,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用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之一。孝不仅仅是指孝敬父母,还指团结兄弟,尊重长辈等等。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TOP
412#

       为政篇二十四章中有四章是讲孝,其中色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教我们用勺子、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我们说话、做事、做人……而长大的的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小事和他们置气。或许真正的长大是能理解父母,明白他们的苦心和无奈,懂得他们的守护和放手。我们应该像小时候父母耐心地听我们讲话那样,多给他们打个电话,给他们讲讲学校的见闻趣事,让他们知道,即使我们相隔两地,心也始终在一起。
TOP
413#

孝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古代甚至有人因为不孝,被处以车裂之刑,可见中国有多重视孝道。在所有概念之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那么,什么是孝?孝有四层含义:第一是亲情,就是对父母亲要好;第二,尊敬所有的长辈,不能仅仅孝顺自己的父母;第三,懂得反哺,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能忘本;第四要学会报恩、感恩。这是最基本的四个内容。”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TOP
414#

孝道的确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一种品质了。但我不认为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就像不能把父母对我们的爱看做是天经地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几乎都做不到成年后对待父母像小时候他们对待我们的程度。对父母尽孝也就是因该的了。当这种孝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沉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就转换成了文化自觉。所以孝才能成为不仅仅是感情上的自觉,也成为了文化氛围上的要求。但归根到底孝不是要出自文化的规定而是情感上的自觉,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而是内在的真情流露。
TOP
415#

孝顺是一个永远在被重视的品质,古时就有很多人因为孝顺而出名,孝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不孝顺的人历来被人们诟病,我们应该孝顺。
TOP
41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孝”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中国有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给予对于我们的是生命,更应该好好的回报父母。但是,我也相信孝不是单方面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应该尽到一份父母的责任。如果我们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没能尽到一个父母该尽的责任,还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加打骂、欺辱。那么孩子也有权利捍卫他们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选择不去尽那一份“愚孝”。真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父母也不应该因为自己有生育之恩就可以讲孩子视为自己的一物,而应该讲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只有当父母严慈有当,孩子知孝,这样的家庭才会更和谐。
TOP
417#

人是一个个体,家庭是由人通过特殊的纽带联系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个家庭共同构建的。孝,尽心尽力去尊敬和奉养父母。“孝”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联系,使家庭更加和睦稳定。由各个和睦家庭构成的社会,不也就和谐稳定了吗?所以孝应该是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品行。
TOP
418#

       “孝”字,上面是老的上部分,下从子。意谓着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孝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个人,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个流派。孝道精神不仅是儒家精神的基础,同样也是佛、道两家的根基。儒释道三教对“孝”都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一、儒家对“孝”的诠释
       儒家以“仁”为基本精神,而“孝”是“仁”的根本。儒家对“孝”的诠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儒家认为“孝”离不开“养”,养是孝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养父母的身体,但要“敬”养,无怨色。在《论语》中讲道: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及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赡养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还需要在态度上。一直对父母保持尊敬,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但是如果只是养父母的身体那么和“乌鸦反哺”有什么区别。
     (2)孝,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孝顺,还体现在“身为父母所遗留而慎重保护”。《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礼记》中讲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因而,对父母的孝顺,还应做到爱惜父母给予的身体和生命,让父母少为我们担心、忧虑。
      (3)孝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祖先的理想人格的承继和发扬,是对家族所创造的价值的继承。《中庸》中讲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经》也讲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4)儒家的孝道体现于修德成道,得大德之同时得位、禄、名、寿。《中庸》中说到:“舜其大孝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5)孝顺、事亲是全面的,既事其生,又事其死,是一项终极一生的任务。孝,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一生的。在《论语》中讲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6)孝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以天地为父母。”
       总而言之,儒家的孝讲究内外一致,既在肉体上讲究孝,也在精神上讲究孝。
       二、佛教对“孝”的诠释
       佛教虽然讲出家修炼,秉持空的精神,但是佛教也讲究孝,只是在行为、诠释上有所不同。慧能在《无相颂》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地藏经》中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佛教对“孝”的诠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行孝对象来说,佛教将其孝称为“出世间大孝”。“谓孝顺父母,孝顺师僧三宝,孝顺一切众生。”佛教将对父母的人伦之孝扩展成对师僧之孝,对一切众生之孝。
     (2)从行孝的内容上讲,佛教孝行的侧重点在使父母亲属、所有众生能否得到解脱上。
     (3)佛教认为孝道不仅是人内在的道德意识与外在的道德准则,亦是充塞宇宙的化生力量。
     总而言之,佛教提倡的孝德,既与儒家的孝道想通,同时又保持了佛教出世以求解脱的超越品格。
     三、道教对“孝”的诠释
       道教认为,仙道与人道相融合。因此,与儒家、佛教一样,道教同样主张孝。在《太平经》中说:“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说:“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义为本。”可见,道教在修仙的同时也重视孝。道教对“孝”的诠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道教不仅如同儒家那样,在养与敬、事生与事死等方面主张孝。道教还主张“寿亲”,在自己追求长生的同时为父母求长生。
     (2)道教也如同佛教那样,主张修行和行孝两不误。道教要求信徒尽力侍奉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提出可以在家修道,以避免出家和行孝的矛盾。丘处机说:“莫问天机事怎生,唯修阴德念常更。人情反复皆仙道,日用操持尽力行。”他认为亲情不是修炼的阻碍,尽孝也是在修道。他还说:“道本有为有作,原非枯坐空顽。修丹何必弃家园。混俗和光取便。”在家修行也可以成大道,又可以照顾父母。
       (3)道教的孝道不拘泥于亲属之间,还体现在对师、对天地的孝。《太平经》中说:“天地君亲师”,可见“天地君亲师”都是尽孝的对象。人秉气于父母,受教化于师父,而天地是人的父母,因此对此都要尽孝,行孝。《太平经》中说:“天地乃是四时五行之父母也,四时五行不尽力供养天地所欲生,为不孝之子,其岁少善物,为凶年。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罚者,其国常乱危而毁也。”对天地行孝要尽力养天地所欲生,不伤害自然。
       总而言之,道教主张行孝、修道两不误,应将仙道和人道结合。
TOP
419#

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中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家。那么什么是孝呢?《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是人们最重要的品行。从伦理道德上来说,“孝”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在人内心中的。因此,“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那么如何行孝,《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因此要格外的爱惜,这是孝的开始,学会做人,好好的在社会上做事,有所成就,便是体现孝了。
TOP
420#

孔子仁德伦理思想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家庭的孝上。仁的主要内容即是爱人。 那么,怎么做到“爱人”呢?人首先是属于家庭的,从家庭成员的关系上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而对作为家庭成员的爱人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上。 孝,按《说 文解字》的解释,其义为:“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孝的伦理内容是爱亲、敬亲,就是要求从家庭整体出发,从为人之子女的角色出发,实现孝亲、敬亲。
孔子认为孝出自人的道德自觉。人的道德自觉是从家庭开始,孝是仁之本,孝是仁的本源和基础。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对仁的伦理思想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孝的基础地位,强调仁是首先落实在家庭中的人伦规范。他说,“亲亲,仁也”,仁是先从亲亲落实的,是从家庭开始的,亲其所亲。“仁之实,事亲是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