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21#

何为孝
         中国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的象形文字就是一个年轻人背起年老的人,这就是孝的本意。《百孝篇》开篇曰:“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孝经》中也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百行之源,孝是八德之首。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颜征在,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孔子对母亲十分孝敬。在他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依礼父母应该合葬,但他不知道父亲葬于何处。孔子便将母亲棺柩,停于鲁国繁华的五父之衢,长跪啼泣求问,终于感动了一位名叫挽父的赶车人的母亲,并在这位老妪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处。孔子父母合葬墓,在曲阜城东15公里处的“梁公林”,至今仍有游人前往拜谒。每每想到,隔着历史的大幕,仍让人感动。
TOP
422#

《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可见,孝之一道,是自启蒙始就需时时记在心间的。在如今的社会,小孩子越来越“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对父母长辈呼来喝去,毫无尊敬可言,就算不提孝道,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了。于我而言,体会最深的是“父母命,行勿懒”。在家中父母命我去做点事时,总是得叫上两三遍才慢吞吞地去,现在想想,心中悔意升腾。父母为自己做了多少?而自己又为父母做了多少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又为父母“计”过吗?雨天上学,明明可以坐公交,却仍要爸爸接送,不顾爸爸下班都吃不上一口饭;毕业上班,由着自己的喜好选择离家那么远城市,不顾父母老去无人在身边陪伴……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又有谁能挽回你的后悔呢?所以便从现在开始,从父母命令一件事就马上去做开始吧!
TOP
423#

“人之行,莫大于孝”,儒家认为人的品行,没有比孝更为重要的了。首先“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应当得到传承,但是不加辨别地将“孝”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并非明智的选择。比如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儒家认为需要对父母的命令无条件地遵循,并将此视为“孝”的表现。但是实际上父母所言也许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不加辨别地以“孝”去“绑架”子女做错误的事情,这就是“愚孝”。“孝”需要以“德”为前提,需要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去“尽孝”,才是今日“孝”之真谛。
TOP
424#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由此可见,儒家的孝道文化不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尽孝,而且将范围扩大到社会中的所有老人。而关于这种扩大范围的“孝”至今仍然散发着其魅力,2019年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TOP
425#

《孝经》把孝分为“五等之孝”,分别是“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不难看出,“孝”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逐渐沾染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这种等级森严的“孝”文化于今日看来是属于“封建文化”的糟粕,并不值得学习。在今天,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孝”应当是普世无差别的,人人所尽之“孝”不应当加以等级的区分。抛开政治色彩的“孝”,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TOP
426#

孝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轻生毁己、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等,这使我想起了焦老师带我们学习的《孝经》。《孝经》是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是十三经之一,《三字经》有言“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这说明《孝经》是先哲智慧的入门之基。《孝经·开宗明义》有言“子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论语·学而》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百善孝为先,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尽自己所能孝顺父母,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在《跪羊图》“为人子女,饮水要思源,圆满生命,尽孝无愧意,儿女心,无论在何地给双亲一声感恩您”真挚歌声中,我想到我的父母,唯有努力学习,方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时,我想到了孔子多次谈及孝道,《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时要婉转地,和颜悦色地劝谏,以礼去劝谏父母。《孝经•谏诤》也提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表明只是简单盲目,不加辨别地遵从长辈的命令不是孝,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孝”的理性认知。再如《论语·为政》中“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经》中亦言“礼者,敬而已矣”,孝离不开敬,要做到事亲以礼。“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要时刻自省,多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并且多体会多感悟躬行之。
TOP
427#

   儒家学说认为:“古代圣明君主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能使天下人心归向、百姓和睦相处、社会清平祥和。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要特别珍爱,不能因自己的过失而损伤一根毫毛,这是孝道的开始。人要立世创业,服务大众,使父母感到荣耀,这就是孝道的终结。君王体贴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百姓的父母;敬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怠慢百姓的父母。君王能以体贴、敬爱的心,竭尽全力地侍奉父母,就会用仁德去影响百姓,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君王的孝道:天子有了这种孝道,国家政治就能长治久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的民风,而春秋时期在儒家的教义下,已成为百姓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
   时至今日,“孝”仍然在社会和谐中起着凝聚情感的作用,只要是出生于中华大地的人,不管你对“孝”漠视与否,即使身处异国他乡,总会在夜深人静时,由心底萌生起对故乡父母的眷恋之情!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无论社会政治或清或浊,“孝”总被誉为高尚的人性之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孝”的内涵会愈加理性,它会从单一的“家孝”扩展为社会的“群孝”。可以预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会永世传扬,并且会更加文明、更加人性化!
TOP
42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孝,有学者认为,孝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宗教,孝的思想的传承也是中国有异与其它未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国家的重要体现,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竞争力的一个体现。在当前,孝的继承应该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践行且随之教化比单纯的说教更富有实际意义。
TOP
429#

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儒家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主导,影响巨大而深远。孝道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够通达人性,以德教人,以理晓人,启发心智,起到感化人心,导引人行的作用,成为历代最为优良的教民化俗的教育。
TOP
430#

孝敬父母,使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地去做,或者即使做了,也未必是真的孝敬。不孝父母之人,有的人主观意识上就欠缺,认为父母理所应当为自己付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孝意识不够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孝文化的宣扬;还有的人是迫于现实物质条件,没有机会孝敬父母,但我们应该知道,孝敬父母不止有物质上的孝敬,还有精神上的孝敬,日常的陪伴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另一种情况是有的人孝敬父母的方式并不正确,一味地顺从父母,是为愚孝,我们今天不应该继续愚孝,应该正确孝敬父母,孝之有道,不谄媚,对父母不正确的地方应该指正,父母与子女一样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TOP
431#


我认为儒家先贤提出的孝是喻礼和德相互关照的孝。
一.孔子主张的孝,不是愚孝,而是一种讲究礼与理性的孝
1.《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根据朱熹的注解:因为当时孟字子未达而不能问,孔子担心他把无违理解成不违背父母的命令,所以借语樊迟又具体阐释了无违的意思。无违即不违背侍奉父母的礼节。
2.《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根据朱熹的注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有过错时要婉转地,和颜悦色地劝谏,以礼去劝谏父母。
幾谏:父母有过,下气恬色,柔声以谏。幾:微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劳而不怨: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
3.《孝经•谏诤》“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直接表明只是简单盲目,不加辨别地遵从长辈的命令不是孝。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
二.德与孝是相互重合相辅相成的
1.对祖先的孝不仅在于对其崇拜祭祀,更在于把祖先之德发扬光大。
《诗经》祭祀诗讲究以德配天,天只认同有德行的君主。例如《周颂 维清》:“维清辑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祭祀文王,发扬文王之德。
《孝经 卿大夫》:“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2.孝是德之首,是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孝经 开宗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 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程子解释道,故仁以孝弟为本。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

总结:所以我认为儒家先贤提出的孝是与礼和德相互关照的孝。
TOP
432#

牵挂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卷九)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由一个整体而分开,同一血脉而气息不同。就像草木有花朵和果实,就像树木有根,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而实际上是相通的,隐约之中意气相互连结,患病时互相救治,忧虑时互相感应,活着时一起高兴,死亡时相互哀悼,这就是骨肉之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见母老心愧疚。亲情是一种难舍的牵挂,虽远不能绝,虽埋不能断。年龄越大,离家越远,牵挂想念之情越重。每每想到亲人已逝,心痛不已,每至梦此,泪流明月。
  这种牵挂,让身似浮萍的我们有了依靠,就像冰心所说雨中荷叶,读来总觉温暖。
TOP
433#

孔子提倡孝道,有很多的地方不合理,比如说,他所提倡的孝道中有拘泥于表面形式的地方,严格的要求人们守三年之丧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对父母一味的服从等。虽然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孝道严肃、郑重的态度,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当今的人们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继承孔子的思想的主体部分,用变通的观点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当今社会中,以求得社会更快的向前发展。 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TOP
434#

儒家伦理道德核心是“仁”,而“仁”的逻辑出发点是家庭,因而“孝”也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在当代社会更是需要推崇的美德。“孝”涵盖善事父母和兄长,本立而道生,人到社会上也能对他人实现这种仁德之心。《论语》中关于如何算是“孝”有多重解答,如事之以“敬”,也就是说孝道合乎礼也要从于心,犬马皆能养,赡养父母定要有以敬持之,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使父母有所保障,也要知行合一地以孝心对待。由此,“色难”成为一个重要的要求,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有耐心,心中有愤懑不会迁怒于人,始终以中道处之,古人重“孝”内化于心,外化于心,这也是现代人需要铭记于心的。
TOP
435#

从孔子之后孝理论就开始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曾子是一个大孝子,他对孝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首先要指出如今对孝有着错误的理解,老人倚老卖老,横行霸道,认为自己年纪大就必须被社会所照顾,这是绝对错的。在古代孝是有两重含义的,上对下与下对上两反面,不仅仅只是下对上,所以在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很多愚孝,杀子养母等。孝既需要老人对儿女的关爱,也需要儿女对老人的关爱。这是才是真正孝的品德,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这里我还要谈谈“尊老爱幼”的两者理解,最常见的理解就是中青年作为主体,由他们去尊重老人关爱幼儿。但是应该还有一种解释,幼儿尊老,老爱幼儿的一层理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