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16#

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论语·为政》里也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说得极有道理。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他特别强调这个态度问题,主要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要求子女要确实出于敬爱之心,真心实意。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个件事: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会指责曾皙不义,这是大不孝!”这是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击。可见,古时把孝当成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对孔孟观点的曲解。
  关于孝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
TOP
317#

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到了宋代,我国的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则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就是说,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
TOP
318#

“孝”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孝居百行之先,就是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游离于孝道之外,就会遭人唾弃,嘲笑。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弃自己的父母于不顾,而是会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敬爱父母,这才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开始。
TOP
319#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狭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其外延是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血缘之情出发,推及宗族,要求尊敬长辈、厚待亲友,并由宗族关系推及到“泛爱众”;其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家庭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其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
        方法论上,一要孝养,例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为免“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卷九)的悲剧,必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要孝敬,例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三要孝顺,例如“事父母几(轻微、委婉)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四要孝思,例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五要孝继,例如“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明宗义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六要孝祭,例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甚至“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与此相反,“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现代启示上,其形式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加之经济底子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还得依靠传统的家庭模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在“有求必应”的娇宠中自由成长后,传统“孝”文化日渐式微,甚至还存在虐待或遗弃老人等现象。这些行为不仅应当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就明文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如今,传统儒家的孝道思想,在解决青少年道德滑坡、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仍有重大启发和借鉴意义。如果其被继承和发扬,那将有利于父辈与晚辈之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从而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进而促进社会范围内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今年5月28日,中央电视台2015“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在央视网正式启动,这是弘扬“孝”道的最佳方式之一,影响极为深远。
TOP
320#

孝,自古以来就是国人最应重视的美德。
古就有芦衣顺母的故事,说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住在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周闵损,年幼丧母,生活困苦,继母在生了自己的孩子后,对他倍加冷落,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他干,而九岁的他懂事早,从无怨言,对人总是彬彬有礼。冬天父亲从外做完生意归家,饭后带两兄弟赶车拉货,一路寒风刺骨,闵损冻得身体缩成团,父亲看他穿得厚于是很生气的指责他没有出息,说着抽了闵损一鞭,抽第二鞭的时候闵损的衣服就破了,破洞处露出芦苇洒了一车,父亲看后明白过来后娘狠心对待闵损,气得掉眼泪要休掉后妻。妻子求饶,丈夫不肯饶恕,妻子绝望之时闵损开口:”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没有母亲的,"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父亲不答应孩儿绝不起来“。最后父亲原谅了后妻,自此一家和睦美满。
从周闵损的孝道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孝是为人子女最应该做到的事。
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孝非愚孝,孝讲求平衡,正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焦母的无限顺从造成了自身的悲剧一样。
在我的眼中,21世纪最大的孝应该是告诉父母你的所想所爱,及时与父母沟通,照顾父母的心情,同时也不能因为愚孝而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执着。
《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孝的造字法意味着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不管我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怎样的成长,与父母的血脉亲情此生此生是永远割舍不掉的,百善孝为先,请不要吝啬的对父母说爱吧。
TOP
321#

孝,可谓是无可诉之词却有可诉之理。怎么说都对,但是说出来就不对了。孝务必要亲力而为,尽心尽力。这一点,儒家思想做了很好的诠释。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做的不对,要轻微婉转的劝止;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恭敬敬,不违背他们;为父母操劳,也不要怨恨。”
TOP
32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圣人的这些言论都很好的诠释了孝道何为,无论自己怎样的诉说,缺乏实际行动,都觉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TOP
323#

    首先,孝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养儿才知父母恩!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儿女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你希望自己的儿女今后对你怎么样,那你现在就要这样对你的父母,你要先做给自己的儿女看。其次,孝是社会稳定性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家庭和睦的前提是长幼有序,子孝母慈,兄弟团结。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会对邻里和社会有积极的促进吗?第三,孝是自我成就的前提条件。孔老夫子的师出有名用在什么地方都是正确的。我们做事总得给自己一个理由。你可以为了自己去打拼,当你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问题之后,什么是你继续前进的动力?是牵挂!是责任感!要想自己的事业有大的成就,孝敬父母是第一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他会为了社会的发展去打拼吗?社会的良好评价首先会给一个孝敬父母的人,社会的承认是我们追求自我成就的方向。
TOP
324#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观念。中华孝道有以下八条行为准则: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这确确实实是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队长被无条件服从。对晚辈的权利与人格不尊重等等必须根据仁、义、智、毅的原则进行纠正。
TOP
325#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TOP
326#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如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
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是两个。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中国人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是因为我们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远祖不忘,对眼前的父母应该更加孝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儒家思想认为,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讲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体现在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的基础上。而建立在父子亲情这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体现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等。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显。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这个根本的基础上的。因此,理解了孝的含义,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还将孝亲和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在《礼记》中记载,男子20岁行冠礼。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称他的字,甚至连皇帝也是如此,都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敬。只有父母和老师可以称他的名。可见,老师与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而老师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丧三年。皇帝接见老师,也要降阶,不能以君臣之礼接见,而必须以宾主之礼接见,即皇帝站在东面,老师站在西面。可见,儒家对师道尊严十分重视,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根本。
现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应该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道的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的美德,在全社会提倡养亲、尊亲、敬老的社会风气,这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处境、稳定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孝道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不断深化。我们现在倡导孝道,应与时共进,应该体现时代性与现实性,只有根据当代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情,来深化孝道,有针对性地孝敬父母,为父母解决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才是真正的尽孝,才是真正的孝道。
TOP
327#

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孔子的孝观,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在孔子这里的孝是自下而上的孝,是仁义内涵的体现,是以亲情为基的家庭、血缘关系的拓展,是不管从物质上亦或是精神上对父母的满足以及敬爱,从生前到死后的孝敬之情,表明了对父母由敬至爱到孝的过程。而发展到了孟子则讲的是孝顺,是无条件的顺从、孝顺。
孝敬更多的比孝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符合由仁义行的内涵,因为它更多的是从心里、内心上讲孝,而孝顺更的是讲顺从,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及内涵。孟子论孝的典范是舜,孟子称舜为大孝之人,舜是二十四孝中是典范。孟子关于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以及家庭伦理关系,使得“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的重心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家庭在本质上是血缘共同体,而不是婚姻共同体”。说明了这一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以后的传宗接代思想以及重男轻女思想、男尊女卑思想的源头。继后儒学发展至董仲舒则强调“三纲”思想,其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儒家思想的孝观念在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敬爱长辈方面上的正面影响,虽然历史的发展不如人所愿,它有可能加入了统治者的政治上的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孝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需要传承下去的民族灵魂。我们分析认识它的负面的影响,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了解正面的意义。总之,传统的仁义思想在亲情以及家庭、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是孝道,而孝道包含了对长辈、父母的由下至上的行仁义的观念,但是我们不提倡愚孝,不提倡没有在基于仁义的基础上行孝,是道德所不允许的。
TOP
328#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摘录和理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孔子说弟子在父母跟前,就应该孝顺父母。
TOP
329#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五四”运动之后,孝道作为封建专制主义遭到了猛烈地批判。解放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孝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遭受了灭顶之灾,被看作封建糟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场。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孝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它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中国传统固有的小家庭模式开始走向世界。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必然随之变化。正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各种观念交融碰撞之际,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善,人们对孝文化持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
孝文化是社会化的产物,不是个性化的产物。现代社会,青少年讲究突显个性,突显自我价值,现代外来文化被广泛传播,被认为是时尚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富强的象征,传统文化就是落后与低俗。因此,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批判的较多,接受的少。
我们应把弘扬孝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合力推进孝文化建设。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广经验;要制定规划,常抓不懈;要表彰先进,重在激励;要关注老龄、关怀老人。孝的本义是对父母,对老一辈的尊重和关爱。关心老人,为他们奉献爱心孝心,是晚辈的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我认为,在我国进入老年人社会的时候,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TOP
330#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对孝道最权威的说法来自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后代之意(此处为误译,正确愿意为:不孝有多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诉父母差不多。“不守后代之责”即没有将结婚的事告诉父母,并不是“没有后代”)。本来娶妻是应当告知父母的,但是舜帝娶妻却没有告知,舜帝是古代的圣人,他这样做对不对呢?孟子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因为他娶妻的目的是传后,而传后是最大的孝。所以尽管没有告知父母,但是在贤明的君子眼中,那是犹如告诉了一般。
现代有人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诉父母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这是一种凭空想象,无中生有的曲解,所谓的“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完全没有出处,没有依据可言,并且为什么尧主动要嫁女儿舜就可以不告知父母了?这是什么理由和逻辑呢?而把无后解释成“不尽后代责任”也逻辑不通,因为孝的意思本来就是对长辈“尽后辈的责任”,怎么最大的孝却又是“尽后辈责任”?同义反复?这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已有完备的权威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绝先祖祀”四个字,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谓“敬天法祖”。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因此,不娶无子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复兴周礼为宗旨。孟子作为儒家学派巨擎,坚持儒家敬天法祖的基本立场,强调敬奉祖先,进而强调传后的重要性,也就自然而然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