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301#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TOP
302#

        “孝”是永恒的话题,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即使是“乌鸟”也懂得“反哺”(李密《陈情表》),何况是万物之长的人乎?
        那么,何为“孝”?《尔雅•释训》曰“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故“孝”的初始义主要是指子女侍奉父母,并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广为流传,其后引申为对民族、对国家的“孝”。
        “孝”的作用如何呢?除了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外,它还起到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增强社会稳定性的作用。因此,“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的意义怎样呢?“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中国文化要义》)。现如今,“孝”不仅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更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人口总状况是基数巨大、“未富先老”,所以家庭养老仍然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等“有能力”了一定好好孝顺父母。岂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当那些人“有能力”去孝顺时,父母往往已经撒手人寰,当初的许诺直接成了空头支票。所以,与其将来遗憾,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孝。想想我们自己,对父母的耳提面命,是否恭敬地听受;最好的食物,是否请父母先吃;最好的房间,是否给父母居住;父母生病时,可曾尽力侍奉;远游在外,是否曾向家里问候。当然,父母也知道子女刚工作时的不易,不会在物质上苛求什么,但希望精神上有所牵挂,所以有空常回家看看,常打打电话。
TOP
303#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道是晚辈的责任和义务,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家庭来说,是赡养父母,照顾其衣、食、住、行、尽人子之责;从社会来说,要尊重长辈与老者,所以孝的内容不仅是家庭生活,实现长辈的愿望;而且要力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民族和国家。
TOP
30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行孝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事情。很难设想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够主动地爱别人、主动地帮助别人、能够有效地融入集体而为社会所接纳。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后代少些冷漠、多些爱心,有了敬爱之心,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心和爱护别人,才能自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TOP
305#

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由于我们国家的结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TOP
306#

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个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孝,而不是愚孝。古代《二十四孝图》卧冰求鲤、埋儿奉母,这都是极度荒唐的愚孝,是应该为现代社会所彻底摒弃的。
TOP
307#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TOP
308#

孝乃天之经,地之义,所谓百事孝为先,《中庸》里说:“夫孝者何为者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当然这是居于武王周公这样的君臣所做的要求,是孝的一种高规格的标准,而对于常人而言,对父母长辈虽无可继之志,可述之事,但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则是己之分内之事,不容有任何推诿。此事虽明白易知,然确实行之者并不多也,知行在此处已断然分为两节,为私欲所隔断。加之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经常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偶尔也只能电话沟通,这或许也蕴藏着某种悖论吧。尽管如此,孝敬父母之行应是常事,有空经常回家看望父母,陪他们聊聊天,也许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提别的期许,只希望子女平平安安,儿孙满堂。所以孝在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此“方”是己之方,同时也是父母的方吧。虽不能做到“以及人之老”,但“老吾老”应该是我们的本分职责所在。也许小时候经常遭到父母的呵责,也常遭到父母的挨打,这都是成长的历程,也只是爱的不同分殊表现,父母依然若是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操劳一生而别无所求,故孝乃修身之本,入德之基。愿天下父母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TOP
309#

孝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奉养父母、祭祀祖先为其基本规定。《论语》中有多篇论“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同上);“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证》)……孟子在《孟子·万章》篇也提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在之后的发展中,随着封建统治者的不断强化,成为“万事之纲纪”,并且与“忠”、“节”一起构成了封建道德的三大行为规范。
TOP
310#

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孝”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更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
“孝道是将人性美好而光明的一面扩充生发”,孝起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为儒家学派所大力倡导,得以高度发展。至汉朝,能否行孝一度成为选拔任用官吏的政治制度。当代社会孝的思想观念大抵也是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演绎而来。而孝的核心观念——“善事父母”也被一直保存了下来。纵观全世界,恐怕也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完备的孝道体系。随着清末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五四”新文化兴起,孝制度以及孝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削弱。
21世纪,中国面临社会老龄化加剧问题,民众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淡化的现实,需顺应时代召唤,弘扬传统文化,将孝道及孝文化推陈出新,以先进的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我们说时代在进步,孝文化也在发展进步,先进的部分被保存,落后的被剔除,我们就是要将优秀的道德品质与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将腐朽的古董拿出来展览。对传统孝道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才是当代社会孝文化的真正意义。
TOP
311#

孔子本人非常重视“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也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据说宋朝,宋太祖在夺取天下以后,声称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搜索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
TOP
312#


“百善孝为先”阐明了孝处于德最开端也是最根本的本位之地,不可撼动。孝是孔子以“仁”为髓,以“礼”为骨构建的道德体系的基础。
TOP
313#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TOP
3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TOP
315#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奉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此所谓“国老”,就是卿大夫一级年老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周代的学校,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乡是周天子及诸侯都城四郊的基层组织单位,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相传天子有六乡、诸侯有三乡。举行乡饮酒礼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他们不仅受到晚辈的伺候,还依年龄而别,年龄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丰富。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尊老敬贤,敦睦乡里。 周代朝廷对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实行优惠政策。《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朝廷还根据户口册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财产情况,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这是说,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