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71#

孝雅是指孝行和雅行。 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TOP
272#

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这便是曾子突出强调的“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百善孝为先。孝,其为人之本也。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趁阳光正好,他们还未老,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孝顺他们。

TOP
273#


百善孝为先,这就说明孝是多么的重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孝都是重要的伦理思想。一个人不管事业是多少的成功或者是多有钱,如果不孝,还是一样的不成功。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怎么做,孩子就像张白纸,父母怎么教他们就会怎么做,他们也会自己观察并暗中学习。所以父母孝顺,孩子才会孝顺。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记得高二即将结束马上要步入高三的那年,有回我中午放学骑车回家,在路旁停着一辆车,正当我经过的时候,那车很巧的开了车门,我顿时就觉得脚上一疼,没有在意就准备回家,旁边站着一个爷爷喊脚流血了,好多血赶紧去医院。我这才意识到脚被刮伤了,自己看了一眼差点晕过去,因为我本人有些晕血,那个开车门的叔叔赶紧把我送去医院急诊室,在路上我边哭边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记得从急诊室手术出来,爸爸妈妈还有其他家人都在外面焦急的等着,我还笑着说没事,从出来脚不能走路都是爸爸背着我,因为我家里住楼上,然后爸爸一步一步背我上去,那时候的我已经成人,也不是很轻,我很是心疼爸爸。就这样一连躺了半个月,我仅有的假期是在床上躺着度过的,上卫生间都是爸爸背着我,洗头发是他们让我躺床尾端水给我洗头发,因为失血很多,妈妈天天给我熬粥补,那段时间我很是幸福,但是爸爸妈妈很辛苦。脚好的差不多了发现竟然不会走路了,然后爸爸妈妈有空就拉着我慢慢练习走路,如幼儿学习走路一般,这些我都记在心里。上大学后只有寒暑假回家,回来后我就会很主动地去做家务,帮妈妈改作业,能不让他们动手就不让他们动手,我会给他们洗脚,洗衣服。会练习帮他们剪指甲,我经常会见我爸爸给我奶奶洗脚修指甲,妈妈给老人按摩,我也会去学着给他们按摩,有时候等我按完之后发现他们睡着了,我都不忍心再去叫醒他们。父母真的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工作上的烦恼,是很劳累的。我很庆幸我有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很孝顺的人,我看着他们怎么对待老人然后去学习着对待他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4 21:49:04编辑过]

TOP
274#

二十四孝之扇枕温衾

        扇枕温衾是二十四孝里的一个故事。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孝子,名叫黄香,在他刚九岁时,他的母亲就不幸去世了。黄香从小便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去世后,他日日夜夜思念母亲。在白天他甚至因思母心切而将别人的背影当成自己的母亲;夜里则会在梦中呼唤母亲。左邻右舍以至全乡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是孝子。
        母亲死而不能复生,黄香便将全部的孝心都用在了生父的身上,一心一意地侍奉父亲。他学会了以前由母亲料理的所有家务活,积极主动地做,非常勤劳,从不叫苦叫累。不仅如此,他对父亲生活上的照料更是无微不至。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他就拿一把扇子,预先扇凉父亲要睡的枕头和席子;而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就先睡在父亲的床上,将原来冷冰冰的被窝睡暖和了,留给父亲,再回到自己的床上去睡。
        他的举动感动了乡人,孝名传到了当时江夏的太守刘护那里。太守见他小小年纪,已懂得如此孝亲,便向朝廷表奏,赞扬他的孝行,称他身处逆境,从小自立自强,以秩嫩的双肩帮助父亲撑起了一个“家”。长大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时,黄香倾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被人们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看过二十四孝故事,这一部分尤为令我感动,一个九岁的孩童就知道如何孝敬父母,并在母亲去逝之后懂得为父亲分忧解难。现在好多人会质疑二十四孝故事的真实性,我却认为无论真实与否,它留给后人的教育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尽孝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只是理论上继承与学习,而是应将其付诸于行动上,让整个社会洋溢着和谐与美好。

TOP
275#

      《孟子·离娄章句上》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可见,历来中国的香火传承观念很重。古代孝顺父母,首先得后继有人,而且重男亲女。但现在男女平等,而且男多女少,观念应与时俱进。况且,如今经济压力大,没积蓄,养不起孩子,光奶粉钱、教育费就让人直不起腰来。所以,不到事业有成,生活无忧,是要不起孩子的。再说,即使经济宽裕的,也因怕衰老,不想过早生子,甚至有不少丁克家庭,压根就不要。所以,中国传统的“不孝”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TOP
276#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可谓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父母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能力,供给我们读书,关心我们的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作为子女,我们在父母面前,心里永远是负着债的。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我们应该在父母生前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1 17:27:45编辑过]

TOP
277#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孝”字,是个象形字,上面是个老人佝偻着,下面是个小孩子,即子能承其宗,并能顺其意。
起源: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其含义有二:第一,尊祖敬宗,方式主要是祭祀祖先;第二,传宗接代,崇拜祖先就是把先祖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对孝的理解:
《孟子离娄上》曾经写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来汉代儒家学者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释了他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翻译过来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为第一张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要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由此可以说民间无后为最大的不孝是误传与偏见。
不同时代的儒家对孝有不同的理解。孔子认为春秋时期的宗法奴隶制日趋瓦解,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因此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把行孝和守礼结合在一起,父母生前生后,都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第三是将”校“与”悌“结合起来,敬兄长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是孝的人性根源,也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从近处入手实现仁,那就是”孝“。
孟子性善论,使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曾子则将孝道全面淡化,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且将忠纳入孝的范畴将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变为社会中人们对君主的忠诚。
荀子由于坚持性恶论,其论孝的言论主要是君重于父的观点。
从古至今,孝在我们的观念中都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反对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和各种落后思想,但是孝是我们一直在遵守的,它既是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道德底线,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永不过时的。
TOP
278#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在当今社会,出人头地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目标,而努力工作挣钱则成为了实现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工作的原因,许多年轻人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陪伴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大多数年轻人都想着通过挣钱给父母花来尽孝,殊不知对于父母而言,子女的陪伴才是最好的礼物。

身边有过这样一个朋友,父亲为了女儿的教育成长拼命工作,把女儿送到了英国,而父亲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查出患有肝癌,尽管很害怕死亡,很想念女儿,可是为了不让独自在外的女儿担心,家里人决定隐瞒,最后等女儿回来的时候,父亲已经病入膏肓,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唯一庆幸的是在最后一段时间内女儿陪在了父亲身边,可尽管如此,朋友还是觉得遗憾不已,因为她觉得在父亲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却不在他身边,她觉得还没有来得及尽孝最疼爱她的父亲却已经走了。

对于这件事情我感触颇深,我觉得孔子说的没错,父母在不远行。不过有人会说没有好的物质条件怎么给爸妈幸福的生活,可现如今交通发达,在工作之余是否可以回家多陪一赔父母呢?父母的年纪慢慢大了,不要等父母满头银丝,行动不便的时候才想着带父母出去走一走;不要等到父母生病了,才想着为什么没有及时带父母去医院体检;不要等父母走了,才后悔没能多陪陪他们!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活在当下,孝敬父母,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继续发扬光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表达对父母的爱,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悔的机会!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身体健康,愿天下所有的子女都能知孝道,行孝顺!

TOP
279#

孝,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

他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同时人们需要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孔子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孝,是民族凝聚的道德基础。孝文化里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融洽、和睦团结的思想熏陶出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杰出人士,教化了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TOP
280#

孝是人类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历代中国人的高度崇尚。孝是“人伦之本”,是个人良好品德之首。“百善孝为先”。人的优良品德由爱而发端,由孝而产生。在古代,“孝”被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一切道德的本源。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道,其它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孝道的传承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促进了良风美俗的形成。

孝是重要的社会责任。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我国古代,“孝”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视承前启后的责任和生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道德、宇宙、人生是一个一脉相承、物我契合的统一体系。在古人祖孙数代的那根生命的链条里,首尾呼应,家族各代人之间和社会各种人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是家庭团结和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恪守孝道,就是对社会尽责。

孝是一种崇高的爱心和善行。这种崇高的爱心和善行,深层次地把家庭、社会、集体、国家联系起来,由此形成孝与忠的有机统一。其现实意义就是在家热爱父母,孝亲敬长,家庭和睦;在岗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奉公守法;在国爱国爱民,为国效忠,孝忠不能两全的时候,忠先于孝

TOP
281#

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里,我看到了年轻人贫乏的孝道。在这个节日里,所有年轻人都在朋友圈、微博、qq说说等地方发表着“妈妈,我爱你!”之类的言语,可是又有几个父母能真正的看到这些话呢?这时候我就想问一下,年轻人,你到底在祝谁节日快乐。你拿着几千块的智能手机,你是否教会你的父母用这些软件,教会他们最新的沟通方式。

    前几天看到一个武汉的小伙子,手绘了一份微信的使用方法,看着那一张张的手绘图,我想这就是现代的孝道吧。让父母随着时代进步,与我们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这就是先进的中国年轻人,有责任心的一代年轻人。

TOP
282#

       “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孝起源于西周时期,虽然只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但是到如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敬爱父母长辈,继承父母之志;祭祀祖先,承袭祖先之德;事亲以礼;不自取其辱,不轻生毁己,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可谓是囊括了方方面面,当我们现今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不乏有以身作则的典范。古有二十四孝,而现今,有杨怀保为了养活全家做七份兼职,并且成立国内首家民间敬老公益机构——中国孝基金;有邓桂芳行孝上班两不误,为了老人放弃更好的工作环境;有湖北经视谈笑工作室实习记者张义波边读书边打8份工,奉养82岁的老奶奶,有钟颖为了感谢自己的母亲把她带到世界上,而舍身捐肝,这些感人的孝举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现今,出现了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这二十四条标准其实并不难,甚至都是力所能及的事,但现今儿女能做到的又有几个?现今的儿女总是用一个忙字来打发老人,忘记了老人需要多陪伴,多关心,多照顾才行。我们现今一天天长大,父母也一天天老去,我们应该为了父母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出去玩一下,少睡一下懒觉,少玩一下电脑,少看一下电视,我们就能多腾出点时间,打个电话给父母,为父母做顿饭,多聆听父母的往事,多陪父母出去走走,多与父母沟通。“孝”是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只有做到了这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做好其他的事。
        在现今这个老龄化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时常都能见到一些老人独自生活,没人照顾,其实老人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多希望家人能陪陪自己,但由于现在年轻人都在忙于自己事业而忘了家中需要人关爱的老人,所以,我们要倡导“孝”的精神,这样才能养成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
TOP
283#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翻译过来也就是“孝道有三种:最高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受到羞辱,最下等的就是仅仅赡养父母。”孝这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最基本的基准,而尊敬父母又是孝的基石。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百行孝为先”,或许你可以给父母许多物质享受,但其实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你的一句问候,一句关心的话语。他们需要的是子女精神上的支持。青岛电视台经常会播放民生节目,养了很多孩子,只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会有人照顾,俗话说:“养儿防老”,到头来,父母辛苦将孩子拉扯到大,换来的是孩子对他们的置之不理。《常回家看看》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愿多回家看看老人,所以,请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TOP
284#

谈到孝的社会学意义和本质,有些人总认为先哲们(孔子、曾子、弟子规的作者)说了“孝”是什么的!于是其社会学意义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实,“孝”对汉人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以先人说为标准的,而是看“孝”文化对千万、亿万百姓价值观的影响而决定其社会意义的。即使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哲人说过“孝”要生儿子,只要这种文化引领百姓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其就有此种社会学意义。
TOP
285#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并且,由此及彼,从孝顺父母、兄长,到孝顺宗族长辈,最后上升到孝顺整个国家和民族。正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也。人们提倡“以孝事君”、“移孝忠君”,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忽孝尽忠”。
      《论语》中也有多处论述,至今仍有启发意义。首先,要在物质方面赡养父母,正所谓“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明确指出和强调了不养父母即不孝。
        其次,要在精神方面善待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故光有温饱,远远不够;若无精神,无异于犬马。因此,一方面,多陪陪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论语•里仁》),而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即使工作再忙,也应常回家看看,“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另一方面,“百孝不如一顺”,“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最后,要在其去世之后祭祀父母。一方面,“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另一方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尤其是“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是故,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果能如此,“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因此,“孝”永不过时,需要你我一起身体力行。这是为先人,也是为自己,更是为子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