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286#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一定要对父母抱着感恩的心,去孝敬他们,这不是闭着眼睛,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错事,是怎么样不对,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很多不是的父母,我们还是要尊敬他们;不是尊敬、同意他们的错误,而是尊敬他这个人。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错误,可以在他的错误问题上和他们去谈,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对他的态度是要尊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你,始终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他们
TOP
287#

有句古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其意思是:孝敬父母在美德中占着重要的位子,甚至可以说占据着首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尊重不孝敬,那怎能令我们相信他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又怎会有人与他们真心交朋友呢?《弟子规》中的“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已任。父母唤之,应急应;有事交代,要立即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有人会不禁疑惑问道: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还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不!所谓孝,单看文字构造则是“老”和“子”组合而成,且“老”在上,“子”在下,这个字的用心良苦就已经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以孝为先。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文帝亲尝汤药”感人至深,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急得刘恒寝食难安。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撇下繁琐政务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在喂母亲喝药时,总自己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小心翼翼地给母亲喝。为了母亲早日的康复,他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入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安心地睡一小会儿。
TOP
288#

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TOP
289#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TOP
290#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TOP
291#

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是人最重要的品行。
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
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由一个整体而分开,同一血脉而气息不同。就像草木有花朵和果实,就像树木有根,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而实际上是相通的,隐约之中意气相互连结,患病时互相救治,忧虑时互相感应,活着时一起高兴,死亡时相互哀悼,这就是骨肉之亲。
TOP
292#

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从古至今有很多的典故,的确,孝是仁爱之心最基本的体现,孝同仁一样,需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爱戴,不是形式上的敷衍,也绝不是一味的妥协服从,不能为了孝而放弃做人的原则。
TOP
293#

“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尊宠孝道,曾以孝义为推举官员的标准,而且中国注重家庭的联系,所以亲情是中国人心中很重要的感情。当今社会虽然有不孝的行为引起大家评论,但社会依旧弘扬孝道。我大学上后,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只想多陪陪渐渐变老的爸妈。
TOP
294#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做人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人间第一事。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
   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强调养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提倡和发扬的社会公德。赡养老人是行孝的最基本要求。
   《尚书·酒诰》中记载:“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这里,“孝”与“养”是联系在一起的。孝养,即在物质方面养其体。这是儒家孝道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子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尽可能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疾有所治,丧有所葬。
另外,孝还贵在自觉,贵在尽心尽力。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孝者主要是思想问题,四肢不勤、贪酒博弈、偏妻私子以致使父母吃苦受穷,才视为不孝。即主观上不尽心尽力,致使不能赡养父母之体。养其体并非仅指使父母有衣有食,更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安排上先父母再个人,尽可能做到先父母之优而忧。后父母之乐而乐。只要子女能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奉养父母之体,尽管有时生活并不富裕,但却能使老人心满意足,使家庭其乐融融,这也是孝行。
最后编辑武科大.张印 最后编辑于 2015-05-19 01:35:51
TOP
295#

孝,是一种重要的品德,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品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对孝的诠释:
孝,善事父母者。——《说文》
孝利亲也。——《墨子经》
子爱利亲谓之孝。——《贾子道术》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周书·谥法》
众之本教曰孝。——《礼记·祭义》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
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
TOP
296#

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TOP
297#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最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的,“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 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入则孝 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 《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总之,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梁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使儒家孝道进一步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TOP
298#

孔子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具体如下:
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
5、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TOP
299#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从中庸的角度看,"善事“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表达了子孙对于逝去的长辈的思念和敬重之情。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通俗点说,”送死“和”事死“就是古人所说的丧亲。曾子曾将丧亲之孝概况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可见,子女表达丧亲之孝的形式就是丧葬和祭祀,也就是说父母或长辈去世以后要举行丧礼和祭礼。
TOP
300#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注重孝道,体恤天下为人父母的心怀,所以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与父之道“的 训言。孝道贯穿人的一生,父母在世时要孝顺,父母逝去之后要常常思念他们的养育之恩,教育子女,为子女做榜样。反观现代社会,传统的孝道理念因社会转型和风气的影响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就拿当前在校大学生说吧,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微博,一位大一新生由其父亲陪同去买手机,女孩坚持要买苹果6,从父亲那有些寒酸的衣着来看他很为难,但是最后父亲还是为女孩买下了手机,父女俩全程没有一点笑颜~我不得不说女孩一点也不体恤的父亲的行为,她的任性、不体谅孝敬父母的心从何安放?
  我们知道注重孝道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可以让父母老有所依,还可以让子女学会为人处世的原则:知恩图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