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81#

《孝经》对孝的提倡和重视,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孝经》托孔子之口,将“孝”抬到了天经地义的高度,认为孝道是宇宙间恒常不变的规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民之行”)。在孟子看来,这是人先验而具备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TOP
182#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他会去爱别人。

古有孔子的徒弟子路,宋朝的包拯,都是有名的孝子。子路为了借米,翻山越岭,被邻居们夸奖是个好孩子。包拯的父母不愿随他到他乡,包拯变辞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为了父母放弃了官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予之本源。”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我曾经听一位学者说过,现在的年轻人都知道孝,但他们不懂得怎么孝。以为多给父母钱花,给他们买房子,让父母过的舒适,这就是孝。其实不然,他们不抽时间来陪父母,让他们住在冷冰冰的房子里,他们缺乏是交流,慢慢的感觉疏远了,要知道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并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住在城市里,还是喜欢回到乡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尽力给父母最好的物质生活,还要多花时间来陪陪他们。

TOP
183#

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他会去爱别人。

古有孔子的徒弟子路,宋朝的包拯,都是有名的孝子。子路为了借米,翻山越岭,被邻居们夸奖是个好孩子。包拯的父母不愿随他到他乡,包拯变辞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为了父母放弃了官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予之本源。”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我曾经听一位学者说过,现在的年轻人都知道孝,但他们不懂得怎么孝。以为多给父母钱花,给他们买房子,让父母过的舒适,这就是孝。其实不然,他们不抽时间来陪父母,让他们住在冷冰冰的房子里,他们缺乏是交流,慢慢的感觉疏远了,要知道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并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住在城市里,还是喜欢回到乡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尽力给父母最好的物质生活,还要多花时间来陪陪他们。

TOP
184#

孝道

所谓的“孝”。就是要爱其亲、敬其亲,但是不能盲目的尽孝,正所谓“子从父命,臣从君命,奚孝与贞乎”,我们应该判断要不要遵从,应该“审其所以从从之”。在古代,孝的含义就不单只是孝敬父母,其有“用享孝与宗室”,“用享孝与兄弟姐妹婚配诸老”,但是其大者是父母,有说道“衰衰父母,生我购劳,无父何枯,无母何恃”,父母者,生我育我,长我德我。要做一个有“孝”道德人,就必须做到“孝悌”二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作为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曾子曾经为孝的定义是“断一木,杀一兽,不与其时,非孝也”,又道“孝有三,其大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逾父母于道,国人称愿然”,所以“天地之孝,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TOP
185#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时候也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孝顺几乎也是当今不能不重视的话题。

可当今社会,又有谁真的能做到孝顺呢?尊重长者,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吃饭过后,孩子扭头去看电视或出去玩,而父母却在那里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东西吃,父母总是让孩子先品尝,却很少自己吃。耗资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视而不见,我们这些做孩子的,是不是也应甘为父母想一想,孝顺孝顺父母呢?

是父母将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是上天给我们的一种恩赐。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给了我们活着的机会呢?也许,有人认为父母对我们好,是天经地义的,这并没有什么。可回头想一想。父母受尽艰辛,努力的让我们快乐的成长在一个美满的家庭里。其实,父母大可不必这样做,这样做还不是因为父母爱我们吗?

还记得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图儿女做多大贡献,只希望儿女能健康,平安就够了,有事,陪他们多聊聊天,他们就有了无限的甜蜜。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首小诗:母亲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留给了我!父亲的手粗了,他把温暖的家庭留给了我!母亲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留给了我!父亲的眼花了,他把明亮的双眸留给了我!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父母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欢乐如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家好似温暖的避风港而父母就是港中为你保驾护航的卫士,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该回赠给父母春天般的温暖,让我们总小事做起,一起做滋润大地的春雨吧!

TOP
186#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四川藏区年轻僧人和还俗的人发生了几起自焚的事件”。其实最痛苦的人是他们的父母,20多年的艰辛养育,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却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场噩梦。这是极大的不孝,而且还是对父母的极大报复和伤害,我觉得孝的前提就是要“自尊自爱”,没有了这些东西,父母那里是感觉不到你的"孝"的。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着也是对父母的“孝”。
TOP
187#

“有疾呼父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当我们情绪低落时,父母几句安慰的话,就能立刻让我们重拾信心,做一只永远奔跑的狼。因为父母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父母的怀抱是我们漂泊累了的时候停靠的港湾。不管我们有多累,受了多重的伤,脑中永远浮现的是熟悉的父母的脸庞和他们做的那桌香喷喷的饭菜。例如:昨天,我和爸爸妈妈通电话时,告诉他们我心情浮躁,尽管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安慰了我几句,但对我来说,这已经足以让我静心学习一星期了。

TOP
188#

百善孝为先,“孝”之重要不可言喻。但是,近年来人们指出,百善孝为先中的“孝”在当今社会已严重缺席,唤回以“孝”为主的传统道德刻不容缓。但我个人认为在当今这样人云亦云的大趋势下,我们要理性认识“孝”的实质。“孝”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心境。“孝”看重的是心而不是形式,我想这也是“孝心”的真实含义。如果将大张旗鼓地为父母祝寿,机械地搞一些给父母洗脚之类的行为作为“孝心”的衡量标准,那只能说是形式主义的又一次闹剧。“孝”是父母生病时的悉心照顾,“孝”是常回家看看的实际行动,“孝”是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与问候……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同理观之,细节也体现着孝心。

TOP
189#

近年来报道过几起孩子捅伤父母的事件,我很震惊,先人所传承下来的孝道何存?“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为人的根本,“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可以伤害,亦不配为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者,无违也,对待父母要有礼,要孝敬父母,当然不能说只在经济上赡养父母,也要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快乐,真正的安享晚年。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不多,只需要孩子有空多陪陪他们,外出时多打打电话回家,毕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最讲究内心的真诚,行孝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是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对血缘的珍惜与牵绊。孝,不是形式化的,是内心真诚的爱,是真正的仁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孝敬父母要自爱,珍惜父母赐予你的生命,感恩父母把你养大的情意与艰辛。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即为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儿女孝敬父母,应该不等时间,不等空间,不等环境,不找借口,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孝敬父母,爱护父母。

TOP
19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切道德之根本。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与伦理道德。孝顺父母、体贴父母,是子女对于生育之恩的报答,对于养育之恩的回报。这种道德是不受父母的地位、权势影响的,是不能逃避的、是必须要遵守的。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古人讲“孝”,侧重于“孝顺”之义,即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比如婚配嫁娶强调“父母之命”,只有父母同意的婚姻才是符合礼法的婚姻。古时盲婚哑嫁,对于自己共度半生的对象多是洞房花烛才可相见。不论自己是否愿意,父母的命令便是自己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这就是孝的体现。以“顺”为特征的“愚孝”理念推及至君民、君臣之道,便是“愚忠”。这样的“愚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晚辈的权利与人格的不尊重。今天,我们倡导“孝”道,是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提出用“孝”的精神践行孝道。


       “孝”是德行教化之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ersonName ProductID="于事" w:st="on">于事ersonName>君,终于立身。”孔子将孝敬父母作为道德之根本,认为事亲之孝是对君主社稷之孝的基础,进而也是君子立身之德。在孔子的思想中,将孝作为道德的根本,认为孝是一切教化的开始。


       “孝”是天经地义的准则。正如ersonName ProductID="陈" w:st="on">陈ersonName>老师书中收录的《吕氏春秋》中记录的:“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子女与父母是融为一体的血脉相通,骨肉至亲便是如此之意。“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连牲畜都能如此,作为所谓万物灵长的人类,在道德上施行“孝”道更是天经地义。


       “孝”是“养”“敬”兼具的道德。孝最实际的表现是对于父母的照顾。我所说的照顾包括身体上、行为上的照顾与情感上的照顾。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孔子认为身体上的照顾与赡养是对父母尽孝的最低保障。如果不能心怀孝敬之情,不能称为真正的“孝”。子女孝敬老人不应是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规定下施行,而应是自发的自觉的照养父母,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关心与爱。做到“敬爱而致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6 16:49:08编辑过]

TOP
191#

《吕氏春秋》中的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说法很形象新颖,父母与子女是由一个整体分开的,气血相通,同忧同乐。这种说法也许很文学,但是细品起来却恰如其分。中华之孝道不仅包括尊重赡养父母长辈,还包括继承祖先遗志,不轻生毁身等。千百年来,孝道一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之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也应该将孝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TOP
192#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我们在不断长大,而父母却在不断老去;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以进入倒计时,当今我认为的孝就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
TOP
193#

    晋代王祥“卧冰求鲤”,明代朱冲秋“割股为羹”,孝心至真,孝心之诚,打动人心。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足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你的父母尽一片孝心吧!

TOP
194#

孝是一种相互关系。父子之间道的传递是人有别于动物而通于天地的特性,是人之所以成为“四大”之一的基本条件。因此,将“孝”作为道的载体,以保证人的精神也就是道的精神代代相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具体的父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乃至任何两代人的关系中考察“孝”就是要考察他们之间传递的通道是不是被很好地维护,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传递的困难。如果有所谓“代沟”形成,传递的通道即被堵塞,父母的说教无法被儿女接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儿女如何“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孝都已经不存在了,那些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与演戏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无论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而且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才能被称之为孝。

TOP
195#

子曰:“出则孝,入则悌。”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